萨 特

萨特没有论及传统美学上的一般问题,多半是就日常现实问题进行论述。他认为,传统美学都牵强附会地把问题归属于体系,原理,而无视具体、个别的事实。但这不是说,他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没有涉及一般问题,从他的关于个别事物和日常生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般性原理。除此之外,他的艺术论、美学论还具有伦理学的特点,就是说,是联系自由、围绕自由进行论述。我们在这里从四个方面简述萨特的主要美学思想。

一、创造与欣赏问题。萨特认为,散文艺术(或艺术)可以从“说话” 现象去观察。“说话是一种行动”。既然是一种行为,就伴随着决心。“说话”是出自于想要改变状况的意图的,它指出状况,暴露状况,以便自己超越状况,向未来设计自己。为了改变状况,先要揭露状况;要揭露状况,必须参预状况。一个作家的写作行为,潜藏着决心,他参预状况(束缚于状况) 不是被动的,而是某种决心的结果。他说:“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我们明确地和世界的关系上感到我们是本质东西的欲望”就是说,我们(生存)是先于本质的,人不受任何一种本质规定。人就是自我创造的物,自我设计的东西。“我们就是本质的东西,”无须有其他什么本质规定。人完全是自由的、超越的、虚无的。他是在完全自由的基础上有一个瞬间选择自己的。因而,人是偶然的,一切必须的东西都是多余的。这种绝对的自由、虚无、伴随着绝对的个人责任,就产生个人的“不安”。人们为了避免不安, 就投身于必然性、秩序、“不变的一致”,要成为无自由的、从而无责任的“物在”;既要不被物在的充实捕捉,又要获得生存的确实性。就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把握人们为什么去搞艺术创作的原因了。作品世界已不是偶然产物,它有坚固秩序、内在必然性,这完全是由作者决定的。

但是,艺术作品不是作者为了自己摆脱不安、“恶心”而去创作的,那样的作品注定是要败北的。艺术作品仅仅因为读者才存在,作品世界也因为读者才展示出来。创作行为只能产生作品,读者对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艺术只能是为他人的艺术。

这就涉及到阅读、欣赏问题。萨特认为,阅读欣赏是读者的自由创造, 是在作品“引导下的创造”。作者为了引导读者而设置路标,但连接着路标向前迈进的是读者。作品在欣赏中是依赖于欣赏者主观意图而存在,艺术创作只能在阅读、欣赏中才能实现。因此,作品与欣赏者从角度、状况、能力、、水平是相对应的。欣赏不是被动的,而是自发的、积极的。艺术作品在某一方面是作为不变的持续性东西有“物”的性质,但决不是独立于读者主观的纯粹客观存在,同时也不是与作品客体毫无关系的主观产物,而是读者主观与作品客观巧妙协调的产物。总之,作为历史一次性的唯一者的读者给作品以生命。艺术作品在读者那里重新诞生,它诉诸于读者个人的自由行为。因而,作品的再生要求读者的自由。读者自我本身是目的,作品不是目的。这一点就不同于康德的“没有目的合目的性。”作品只是一种呼吁,由此获得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通常所说的本质和概念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唯一根据在于自由,人们在自己的自由中选择价值和价值标准,除此而外没有任何东西保证价值的正当性。如果说作品是对自由的呼吁,那么作品必须把读者看成纯粹的自由,创造力、无条件的自发性。同时,作品不应把读者拽进某种情感中,产生与读者的自由疏远的梦幻般的世界。情感最终是要由读

者的自由作出。可见,这种分析无疑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本体论”方法的应用。这样,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关系问题也被纳入到非标准的“点”、“小宇宙”的领域。

二、“想象力”问题。想象力问题在萨特美学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他认为想象力有如下特征:①想象是一种意识,是对象在意识中的表现方式;

②想象是准观察,它与知觉和概念不同,不象知觉那样需要连续观察(而是一瞬间完成的),也不象概念、法则那样有合理的性质;③想象意识把对象设定为虚无,使对象虚无化、非对象化、非现实化;④想象是自发的(知觉是被动的),是自发地在自己的形象中作出并保持对象的。所谓美感本身是想象意识的一种,是包含在想象里面的一种意识。但如何从一般想象中区别出美和艺术的想象没有交待。

想象力和美。想象力同美、艺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说美与“假象”、“动作”有紧密关系,“假象和动作是美的一般原则”,而且把假象、动作

(角色、演员动作)看作是想象的东西。所谓假象、动作是具有想象力特点的“虚无化”。不论是美还是“恶”,都是假象、想象的东西。善和善人, 是自我肯定,自我同一,为避免不安而放弃自由的存在,即“自在存在”; 恶,恶人则是自我否定,自我不一致,不安和自由的存在,那“自由存在”。他是“异国人”、具有“他者”性,在善人的目光下,成为自在存在,变成对象,变成他者的客体。恶只是在某种特定意识——善人的意识中存在。总之,美、恶都是想象的东西,是想象意识的对象,是与人们对比的态度相在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假象是美的特殊存在方式。但在这里,美的假象、想象力区别于其他假象、想象力的特征仍然模糊不清。

想象力和艺术作品。萨特认为,艺术作品是非现实的非存在的,是想象意识的意向作用的相关物,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东西。——这就明确了艺术作品是想象的东西。艺术家的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通过物质类似物把心里的形象客观化的过程;欣赏也是创造,但不是随意的现象,而是按照作品规定方向进行的创造,是物质类似物指导下自由的自我创造。借助物质类似物进行客观化的作品,不是单一结构,而是多层结构,作品由实在的人物、半抽象化的人物、美、恶和形而上学问题紧密结合而成。从具体到一般的多层之间,有“前景”和“背景”的“现象关系”(哈特曼语)。

想象力和自由。想象力也和他的哲学核心问题自由相关联。萨特认为, 知觉是被实在性束缚的、是不自由的,所以靠它不能把握整体世界。意识为了进行想象活动,必须要脱离这种束缚,否定现实世界。必须非现实化、虚无化(但必须在现实世界基础上)。可知,虚无化、非现实化是想象意识的特质。因而,想象是自由的。总之,美是由“创造的自由”发出的呼吁,这定义不仅对艺术作品,而且对自然美也是贴切的。

三、艺术和现实的问题。萨特认为,艺术作品不停留在单纯对现实世界的陈述上,艺术作品必须是“以未来的名义对现在的审判”。艺术基于现实, 超越现实。艺术就在以超越现实世界为目的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现实世界不免是被否定,被超越的存在,因为未来的世界无论如何总是比现实更为完善、更为充实。把握世界,说到底就是超越世界。作者在想象中不断地否定世界,超越世界,变革世界,在此过程中同时把握世界。这不是说,世界只对那些立志变革和设计世界的艺术家才暴露自己的秘密。因此,作者为了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活动。作品的深度、浓度完全取决于

作者改革这个世界的行动。不仅要求作者,而且要求欣赏者也要参加这种活动,作品指导下的读者自由创造也取决于此。这就是有名的萨特的“参加”

(参预、干预)思想。

四、美和伦理的问题。萨特排斥把美混同于善的传统看法。因为,美是想象的东西,而善是以实际行动为目标,根基于存在本身的东西。可见,美和善是不同质的东西,可是,善的对立在恶,是存在的否定,是以动作和假象为特征的被想象的东西。因而,美和恶是相通的,——这是萨特独到的地方。

总而言之,雅斯贝尔所、萨特和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对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表现主义、伤感艺术、颓废艺术、理念的(古典的、浪漫的)艺术、追随目的艺术(指追随技术的、政治倾向的、道德目的的艺术)的逆反。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提出并解释了艺术与生存,艺术与现存、艺术与存在(物在)、美与伦理、创作与欣赏、想象力与艺术、密码与艺术、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存在真理、变革状况与揭露状况、艺术与艺术家个性等一些重要问题, 同时提出了观察这些问题的新的角度。其中,有些观点、提法、研究角度, 是可资借鉴的,有启迪的。但是,由于存在主义艺术论、美学思想强调艺术必须根基于具体的历史一次性的个人存在,强调艺术是自我设计、超越、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的一种功能,所以在总体上是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格格不入的。值得指出的是,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具有以下总的特征:l、始终围绕着人的主轴旋转。无论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器官”说,萨特的“对自由的呼吁”, 还是海德格尔的“艺术是存在者真理在作品中的自我”,都毫无例外地突出人、人的价值和意义,以构成其艺术理论的灵魂、核心。2、存在主义艺术往往用辛辣、细腻的笔法揭露(诊断、揭示)现实、状况、世界。譬如,加缪的《局外人》表现的就是现代人的荒谬感受。《厌恶》的主角洛根丁的“恶心”感不是生理现象,而是形而上的现象,是对荒谬的自已存在的厌恶感的发作。3、存在主义艺术表现并提倡“行动”、“冒险”、“反抗”。救世主死了,怎么办?存在主义认为,只能靠自己,只能靠“行动”、“冒险”。但是,充满不安、死亡、孤独、担忧的世界,即“限界状况”,只能一时改变和迥避,不能永久改变和回避。“看不见的墙”始终使人们遭到挫折,走投无路。萨特的《密室》出色地刻画了这种墙,因而,存在主义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悲观主义思潮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