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攻势
25日夜,暮色沉沉,春雨潇潇,八路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共两万大军,隐蔽集结于鲁山周围150公里战线上,静静地等候着出击的命令。
24时,一颗红色的信号弹划破沉寂的夜空,八路军四路大军同时向吴伪阵地发起猛攻。
冀中区开始反攻作战
冀中是一片平原,完全没有山,一望无际,这对于坚持游击战争是很不利的。
抗战开始时,党中央是希望在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交界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而冀中平原由于党的基础好,大部分县都建立了党组织,中央又派老红军孟庆山回来组织武装,广大群众抗日热情高涨,如风起云涌,纷纷揭竿而起。这时,吕正操率东北军第六九一团拒绝南撤,回师冀中坚决抗日,与地方党取得联系,两股力量发展极快,迅速达到四五万人。
冀中根据地建立后,为了应付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利于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全面进行了一次改造地形。
首先发动群众把各县城的城墙拆掉以备被敌人占领后,我军有利将来攻城。
接着把所有的牛、马车的道路挖成了宽三四米、深近两米的交通沟,既可以走牛、马车又可以当战壕掩护部队转移作战,但使敌人的汽车不能走。
同时各村把街口、胡同口堵起来,各户住房之间打通,不熟悉的人进去了出不来,好像迷魂阵。
还有就是打狗运动,因为部队、游击队、地方干部大多是夜晚行军和活动,有狗见人就乱叫,容易暴露目标,因而开展了打狗运动。
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劣,广大抗日军民还发明了地道战。开始是高阳和蠡县两县结合部一些村庄,后来发展到连家洞有两三个口,被敌人发现洞口后可从另一个口逃出,以后又发展到可保存实力又可打击敌人的几个村相连的地道战。
1942年冬季,冀中遭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时青纱帐倒了,敌人据点、岗楼都已建立起来,每五六个村就有一个岗楼,站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看到一两个岗楼,公路、封锁沟更四通八达。
敌人主力部队虽已撤退,但每个县仍有日军一个大队,伪军更扩大到一个警备团,一千多人。八路军主力部队都已转移到平汉铁路西的冀晋山区。留下坚持斗争的主要是县区游击队。
但是冀中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并没有被敌人吓倒,根据党中央和晋察冀分局、军区指示精神和变化了的斗争形势,把过去单一的武装斗争,改变为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前提下实行非法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普遍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由党组织派没有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和可靠的基本群众充当伪村长、联络员、大乡公所人员。
经过两三个月依托地道、堡垒户分散隐蔽、保存实力,结合镇压汉奸、敌特分子,打击三五成群的小股伪军,实行“单打一”派便衣武装人员化装赶集单打最坏的特务、叛徒、汉奸分子,给敌伪威胁极大。
在此期间,县区干部和游击队都受到相当严重损失,但基本上保持住了县、区、村三级的领导力量,控制住了局面。
到1943年元旦分散隐蔽的县、区游击队都集中起来进行战斗了,这时战斗非常频繁,每天都要行军转移,小股敌人不敢随意地出来为非作恶了,地方工作恢复起来了,这是形势的重要转折。
1944年春,日伪军不断纠集数百至千人以上兵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长途奔袭、合击。冀中军区部队采取“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敌进我进”的方针,向日伪军发起春季攻势。
1月上旬,第九分区部队攻克肃宁东北的朱家庄碉堡。下旬,日军1500余人扫荡白洋淀以南地区。
第九分区部队除留一部与日军周旋外,大部兵力深入敌占区。两周中作战14次,攻克据点碉堡40处,并在一二月间袭击肃宁、安新两城。第二十四团在饶阳大尹村战斗中毙伤俘日伪军70多人。
在此期间,第六军分区部队攻克据点10余处,并袭入赵县城;第七军分区部队攻克据点20多处;第八军分区部队攻克据点14处;第十军分区部队一部在新城东南义店村粉碎日伪军1400余人的合击,毙伤日伪军240余人。
到了这年6月夏收时,各分区都开展保护麦收的小战役。6月10日在安平、饶阳、蠡县三县结合部地区有第七分区三十六地区队、安平县大队和各区小队共五六百人集中起来,六天打了五仗,打出了一个新形势。
10日、16日,八路军两次白天行军。这是“五一”大扫荡后第一次大部队行军,广大群众拍手称快,纷纷出来观看,欢呼八路军主力部队回来了,当部队靠近伪军岗楼行进时,伪军只是站在岗楼上观看而不敢打一枪。
6月27日,第七分区司令部集中三十六地区队,安平、深泽、束晋、深北四县游击大队,共近千人于晋县小章村采取村落防御战术,引来敌伪三千人,激战一天,毙伤敌伪三百多人,夜晚胜利突围。
六、八、九分区都进行了较有规模的战斗。这时每个分区都有了两个地区队为主力,各县区游击队恢复到三四百人,合计已有万人以上,其中一部分是从铁路西回来,大部分是重新组建的,这是冀中平原形势的转折点,仅仅一年就度过最困难时期,使形势有了重大变化。
1944年7月,中央决定重新恢复冀中区党委、军区、行署领导机关。由林铁任书记兼政委,杨成武为司令员,李志民为副政委。罗玉川为行署主任,这对冀中区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