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理想职业

1 在 轮 船 上 当 学 徒“保尔·琼斯号”是一艘破旧的轮船,航速相当缓慢,在从辛辛那

提到新奥尔良的 1500 英里的航程中,它行驶了 2 个星期,好像是年迈体衰的老人,步履艰难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似的。

在漫长的旅途中,马克·吐温经常来到甲板上,跟水手们和乘客聊天,听他们讲述迈克·芬克和克劳克特的传奇故事,还有些民间幽默故事是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

在甲板上休息真是一种享受。马克·吐温觉得,度过阴沉沉的寒冷的冬天后,现在站在甲板上,沐浴着初春的暖洋洋的阳光,眺望沿岸群山峻岭森林田野的秀丽景色,或者打量着仿佛时时都在微笑的河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啊。

马克·吐温喜欢观察领航员在驾驶室里工作的情景,有时他想方设法进去,跟领航员攀谈,说笑话。有一位名叫贺拉斯·毕克斯比的领航员,约莫 35 岁,精通领航业务,堪称密西西比河上的第一流航道专家, 没用多少日子,马克·吐温就跟他混熟了,贺拉斯·毕克斯比甚至还破例让马克·吐温这位乘客,站在高高的驾驶室里,在他的指导下试试操纵舵轮的感受。

“保尔·琼斯号”总算平安抵达新奥尔良,马克·吐温下船后,到处打听开往亚马孙河的帕拉港口的轮船,好几天都得不到确实的消息。他的口袋里只剩下 10 元钱,探险的信心似乎在逐日减退。

看来,半年前他构思的去亚马孙河探险与开发的宏伟规划,就好像是酝酿已久的一部书稿,刚刚揭开第一页,还没有来得及写上几行文字, 没料到由于某种原因就只好搁笔,以后再也无法写下来。

其实,世界上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大小计划多得很哩,难怪人们总是习惯地用小孩子吹肥皂泡来比喻那些迅速幻灭的理想和愿望。

马克·吐温并不为放弃亚马孙河之行而悲观,在他的心头又升腾起新的希望:当一名领航员。

记得小时候,他和伙伴们就最羡慕船长和领船员的职业,9 岁那年他偷偷地溜到停靠在码头的轮船上,钻进驾驶室,正踮起脚尖去摸舵轮时, 马上被威风凛凛的领航员驱赶回岸上。

童年时马克·吐温就听说轮船上只有领航员的地位最高。领航员指引轮船在变幻无常的河道上航行,他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特别是轮船遇到急流险滩暗礁时,一切都要听从领航员的指挥调度,甚至有时船长也无权干预。即使在船长看来,轮船将有毁灭沉落的危险,但领航员胸有成竹,勇敢地引导轮船继续前进,决不改变既定航向。他们的非凡的胆略和毅力,丝毫不比探险家们逊色。

领航员的生活很有保障。在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劳动者阶层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跟工厂里的一般工人的收入相差悬殊,领航员每月薪资 150 元至 250 元,即使技术最熟练的排字工也望尘莫及。当时有大批的年轻人去遥远的西部淘金。淘金者完全怀着侥幸心理,只要碰不上好运就得忍饥挨饿受尽折磨。可是,领航员总是按时领取固定的薪资。领

航员生活条件舒适,工作饶有兴味,甚至富有某种魅力。

马克·吐温永远忘不了父亲的悲惨命运,他眼看哥哥欧利恩正在重蹈父亲的覆辙,他再不打算回到欧利恩的印刷所里去。只要当上领航员, 马克·吐温的生活景况就会有较大的改善,他的不少愿望可以付诸实现。

马克·吐温回到“保尔·琼斯号”轮船上,恳求领航员贺拉斯·毕克斯比收留他做学徒。贺拉斯·毕克斯比一口拒绝,因为带徒弟是很麻烦的事情,无利可图,说不定今后还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教会徒弟, 挤走师傅”的现象并不罕见。

马克·吐温不能丧失这种难逢的机遇,他整整 3 天不离贺拉斯·毕克斯比的身边,纠缠不休,这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外表威严显得有些暴躁,但内心仁慈心肠较软,再说,通过跟马克·吐温在这些日子里的接触,他发现这个乡下小伙子品行端正,勤奋好学,既不贪杯也不好赌, 后来,终于同意收下这个徒弟,按照当时的惯例,学徒必须交纳 500 元学费。

马克·吐温乘坐“保尔·琼斯号”轮船返回圣路易斯城,向姐夫威尔·莫费特借了 100 元钱交给贺拉斯·毕克斯比,其余的 400 元待学成出师后再补交。这样,马克·吐温如愿以偿,开始了他的领航员学徒生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领航员,就非得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艰难的磨炼不可,比当排字工学徒要复杂辛苦得多。马克·吐温在“保尔·琼斯号” 轮船的驾驶室里,跟随贺拉斯·毕克斯比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感触很深。

领航员必须十分熟悉密西西比河的所有急流险滩和水底情况,甚至连被河水淹盖的树杈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在漆黑的夜晚,领航员更需要对河道的一切了如指掌。即使月色溶溶,但远处的景物朦朦胧胧, 若隐若现宛如海市蜃楼,反而容易受骗上当。

要记住,密西西比河永远是变幻无常神奇难测的。昨日的沙洲浅滩, 今日变成一片汪洋。有时洪水泛滥一泻千里,原来的航线转眼间大大缩短。

当领航员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随时准备承担风险。马克·吐温没有想到,领航员竟然需要博闻强记包罗万象的知识,真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他们不但要极为准确地记住河道的全长,而且要分别牢固记住每一段航线的具体里程,昼夜之间的变化情况以及有关的水文气象预测知识。

贺拉斯·毕克斯比机智勇敢,经验丰富,马克·吐温看到他总是镇静自若地引导轮船行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在他脸上也丝毫找不到惊慌的神色。马克·吐温第一次跟随他航行时,眼看“保尔·琼斯号”轮船很可能要触礁搁浅,在千钧一发之际,毕克斯比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化险为夷,马克·吐温钦佩不已。

毕克斯比对马克·吐温要求严厉,不让徒弟有任何自满松懈情绪, 也经常告诫他遇到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他说:“你瞧,这都得学会才行,你想回避困难是不行的。”多年之后,马克·吐温把师傅的这些话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密西西比河上》。

马克·吐温不久就打消了自己急于求成的念头,他开始懂得学习领

航技术,需要的是忍耐、细致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手册、教科书之类的东西,当时在密西西比河上,既没有灯塔,也没有浮标,更谈不上什么导航设施,对于航道的任何变化情况都靠领航员平日细心观察,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马克·吐温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载有关航道的各种情况。比如, 为了绕过急弯,轮船需径直朝浅滩驶去,那么,在多少英尺的河面上, 朝什么方向前进,轮船方能安全通过呢?这一切都必须准确无误。

马克·吐温总是将沿河大小景物牢记在心里,无论黑暗、浓雾或月夜,都不再使他惊慌失措。在圣路易斯和新奥尔良之间有 500 个浅滩, 每一处急流和渡口水深,他都一一记住。贺拉斯·毕克斯比谆谆告诫自己的学徒,无论如何不能粗心大意,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马克·吐温逐渐学会掌握水下动态,详细了解浅滩、隐蔽的树杈木头、沉船的残骸的具体分布等。

有时候,当轮船停靠岸边后,马克·吐温跟师傅毕克斯比一起,只管沿着河岸慢吞吞地走着,他俩并非无所事事地在那里游荡,而是及时地观察航道的变化情况,测量停泊处的水深程度,判断奥列霍湾一带的水面是否变宽。

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炼了马克·吐温,使他养成职业性的特殊敏感, 仅凭河面上的细微变化就能准确判断水下情况。斜形波纹标志着此处有陡峭暗礁,扇形波纹表明新礁的潜在威胁,沉船的水面经常出现涟漪, 水花翻腾则意味着航道正在改变。

后来,马克·吐温不无幽默地说,如果将一名领航员应具备的所有知识都装进脑袋的话,那么,他恐怕要拄着拐棍走路,才不至于使沉甸甸的脑袋掉落在地哩。

2 亨利死于非命

驾驶室位于轮船的中心,从外部看上去,它是一个通明透亮的玻璃舱,室内装饰相当讲究,显得很有气派。挂着金红色的漂亮窗帘,摆放着沙发和铺着厚实皮垫的长椅,窗明几净,宽敞舒适。

驾驶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镶嵌精美的木制舵轮,这是整个轮船的枢纽,马克·吐温站在这个重要位置上,把着舵轮,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前方,掌握航向。

当轮船通过险恶的航段时,马克·吐温屏声静息,紧张地听着测水员频繁地报告水位:

“测标 3 寻!测标 3 寻!测标 2 寻!测标 2 寻!测标 8 英尺!测标 7 英尺半!”

  1. 寻是指水深 12 英尺,一艘轮船可以安全通过。如果水位 6 英尺见

底,那么 1 寻就意味着轮船马上就要搁浅,处于危险水域。

在变化无常、险象环生的大河上,驾驶着载客 500 多人和大量货物的轮船,不管天气如何变化,不分昼夜地往返于数千英里的航线上,作为领航员,需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和责任啊!

在密西西比河上船只失事,屡见不鲜,经常发生在孟菲斯附近的航段上,仅在其中的离海特岛不远处,就有 29 艘轮船遇难。

最可怕的是轮船行驶时突然爆炸。当时不少轮船造价低廉,材料质量很差,造船商人贿赂政府监督机构的官员,对出厂试水的新船质量不进行严格检验,尤其是锅炉,往往连起码的安全标准都没有达到。轮船公司的老板也只顾追求利润,不少船只年久失修,到处存在隐患。当时密西西比河上的各种大小轮船公司,比比皆是,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竞争, 为了挤垮对方,招揽乘客,一些轮船拼命加快航速,结果导致锅炉爆炸, 船毁人亡。

每次航班结束后,马克·吐温感到肩上的担子才算放下,他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圣路易斯城休息一些日子。姐夫莫费特一家,在这里购置了一栋宽敞的房屋,母亲和弟弟亨利也从基欧卡克镇搬迁过来,和姐夫一家住在一起,这样每当休假时,马克·吐温就又可以跟家人团聚。

马克·吐温当上了见习领航员,这无疑是克里曼斯一家的特大喜事, 姐夫莫费特的商品代销生意也比较兴隆,他们的家庭生活大大改观。

亨利·克里曼斯非常羡慕哥哥的职业。马克·吐温在轮船上工作了一年,结识了不少船长和领航员,他多方活动,总算为弟弟在“宾夕法尼亚号”轮船上谋到一个差事,亨利当上二等文书,这实际上是船长的听差。

  1. 个月后,马克·吐温也被借到“宾夕法尼亚号”轮船上,担任领航员汤姆·布朗的助手。

汤姆·布朗是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人,总是拉长着那张刮得光溜溜的马脸,显得阴沉沉的,他对人凶狠刻薄,事事挑剔,吹毛求疵,脾气暴躁。马克·吐温跟他共事不到几天,就发生了一场严重冲突。

1858 年 5 月的一天,“宾夕法尼亚号”轮船披波斩浪,行驶在圣路易斯至新奥尔良的航线上,当时汤姆·布朗正在操纵舵轮,马克·吐温身体不大舒适,躺在驾驶室的长椅上休息。亨利跑进来传达船长的指示: 将船停靠在前面的临时指定的码头上。布朗却充耳不闻,不予理睬,自作主张地径直把船开过去了。

船长追究责任时,布朗竟然说亨利没有事先通知他,马克·吐温当场戳穿了他的无耻谎言。布朗恼羞成怒,当亨利再次踏进驾驶室时,他破口大骂,打了亨利一记耳光,又抓起火炉旁供领航员取暖的煤块,猛地朝亨利的脑袋砸去。马克·吐温火冒三丈,忍无可忍,他扑向布朗, 一下子将这家伙掀翻在地,用拳头狠狠地揍了布朗一顿,当时轮船无人掌舵,随波逐流,幸而没有遇到急流险滩。

事情发生后,船长大为恼火,准备解雇恶毒的领航员布朗,并让马克·吐温担任领航员,可是马克·吐温感到自己经验毕竟不足,产生畏难情绪,他婉言谢绝了船长的聘请,当即离开了“宾夕法尼亚号”轮船。

几天后,当“宾夕法尼亚号”轮船通过孟菲斯下游 60 英里的海特岛

时,值班的领航员按铃下令加足马力,全速前进,结果轮船上 8 只锅炉中的 4 只突然爆炸,船体被炸成两截,浓烟翻滚,火光冲天,150 人葬身水底,约翰·布朗亦在其中。亨利·克里曼斯受伤严重,几小时后被送往孟菲斯城的医院里。

这次轮船爆炸事件,发生在炎热的 6 月的一天清晨,当时正在熟睡的亨利被强大的冲击波抛到离船较远的河面上,没有受伤,只要游到岸边就可安全脱险。他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又回转身朝熊熊燃烧的轮船

游去,在救护船上其他的人们时,亨利被灼热的蒸汽烫呛成重伤。

马克·吐温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悲痛欲绝,急急忙忙赶到医院, 看到神智昏迷的弟弟躺在病房里,全身严重烧伤,生命垂危。

马克·吐温一直守护在亨利身边,到了第六天亨利疼痛难忍,值夜班的年轻的见习医生缺乏经验,给亨利注射的吗啡超过剂量,亨利再也没有醒来,就这样死去了。

不满 20 岁的善良诚实的亨利·克里曼斯,被埋葬在他度过童年的汉尼巴尔镇。

亲爱的弟弟亨利死于非命,给马克·吐温的精神打击极其沉重,内心异常痛苦。兄弟俩亲密无间,许多往事浮上心头,马克·吐温很懊悔不该让亨利到“宾夕法尼亚号”轮船上去工作。

22 岁的马克·吐温,头上第一次过早地出现了几绺白发。

3 当上了领航员

1858 年 9 月 9 日,马克·吐温见习期满,领到了正式领航员执照。他获得了从小就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并且将它视为终身事业。为了赢得这种资格,他的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担任“孟菲斯号”的领航员, 这是行驶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遐迩闻名的大型轮船。

马克·吐温志得意满,豪情满怀。当时的年轻领航员们,都显得有些自命不凡,傲然自得。现在,马克·吐温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他留着时髦的长长的颊须,头戴锥形毡帽,身穿整洁漂亮的花衬衣,举止文雅,谈吐幽默,这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逗人喜爱,周围一些姑娘对他发生好感,都愿意接近他。

有一位南方的年轻漂亮活泼轻佻的黑眼睛姑娘,名叫罗拉·戴克, 她在参观轮船时,与马克·吐温一见钟情,两人堕入情网,但遭到女方的父亲的坚决反对和百般阻挠,他甚至私自扣下马克·吐温写给罗拉的情意缠绵的许多信件。这个路易斯安那州的大种植庄园主,拥有万贯家财和所谓高贵门第,根本没有把成天在轮船上忙碌的领航员看在眼里。

后来,罗拉·戴克只得跟马克·吐温分手。也许,这次失恋给马克·吐温刺激较大,他始终怀念着可爱的罗拉,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他没有恋爱。

无论在哪里,不管干什么职业,马克·吐温总是同伴们当中的活跃人物,他进入领航员的圈子后,也是这样。在空闲时间里,他喜欢跟同事们在一起玩耍,唱歌跳舞弹钢琴,在轮船的酒吧间寻欢作乐,谈笑风生。

马克·吐温在轮船上工作的这些年,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很有影响, 领航员的职业培养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同对获取更加渊博的知识,对生活更加熟悉。

不过,当时马克·吐温根本没有料想到今后自己会以写作为职业, 这正如他所说的,他成为作家完全出于偶然,他的一生中充满着各种机遇。本来,他在印刷所当了多年的排字工后,通过艰苦奋斗好不容易走上了领航员的岗位,满以为可以在轮船上干一辈子,他做梦也没有想到, 后来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文学创作事业。

轮船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乘客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不同职业, 属于不同阶层,具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他们当中有穷人和阔佬,农民、军人、手工艺者、投机商人、政客等等。马克·吐温经常跟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熟悉了解他们。

在轮船上,来自肯塔基州的荒原上的猎户,新英格兰的“美国佬”, 南方的种植庄园主,多愁善感的太太小姐,强颜欢笑的妓女,骗子、小偷、黑奴贩子、流浪汉等,都是马克·吐温观察和了解的对象。有时乘客们还在轮船上举行豪华的婚礼、音乐会和舞会,使旅途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些某教派的信徒们在船上集会,他们正要前往穷乡僻壤的地方布道传教,决心与“异教徒”断绝往来。他们打算在西部边疆地区建立一种崭新的生活,按照“上帝在人间的新代言人”——狂热的狡黠的“预言家”的教义去生活。马克·吐温看到这群教徒忍饥挨饿,疲惫不堪, 浑身散发出恶臭气味,旅客们尽量地回避他们。

有些对生活悲观失望的移民,眼里流露出忧郁的神情,经常对马克·吐温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为了消磨时间,驱散旅途中的疲劳,乘客们喜欢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像在轮船上一样,听到这么多的神话传说、奇闻轶事、笑话、谣言和闲谈。马克·吐温总是一名忠实的听众。

旅客们谈论的内容多极了,比如,凶恶的海盗血腥的复仇,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的淘金热,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派,南方种植庄园里的黑奴暴动等等。

据说,有人准备建立新型的移民区,按照真正平等的原则改造旧生活,实行理想的新秩序。许多人对当前政局表示关注,议论纷纷,打听在参众两院南北双方的议员们之间的激烈斗争情况,对来自伊利瑙州的律师和演说家亚伯·林肯的言论很感兴趣。

在轮船上,年轻的领航员马克·吐温空闲时,喜欢讲幽默故事,他说话时慢条斯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手法,他既是讲故事者又是故事里的主角,因此大家听起来觉得更加幽默,深受欢迎。马克·吐温讲述怪诞可笑的故事时,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他自己从来不露出一丝笑容。

4 美国幽默文学作家的影响

在马克·吐温步入文坛前,美国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已经创作了不少幽默作品。

诗人、政论家菲立普·弗瑞诺以讽刺诗作为武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和国内的各种反动势力,在美国人民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美国第一位短篇小说家华盛顿·欧文擅长写笑话,文笔优雅,但他的幽默并不十分深刻。在恩·戈顿的作品里也有不少喜剧色彩。甚至我们在读埃德加·坡的带有阴郁色彩的作品时,也感到有某种幽默的气息。

在 19 世纪 40 年代前的美国文学界,有独特风格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幽默作品为数不多。那时一般都是简单地模仿英国文学中的写作手法。

随着国内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作家们对美国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感兴趣,从而推动了幽默文学的发展。

显然,在当时的幽默作品里有着大量原始的、粗鲁的东西。“道貌岸然”的绅士们,其中包括一些评论家,认为幽默作品主要是提供给文化程度不高的外省人和乡下人消遣的。然而,正是这些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幽默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真谛。

“古老”的东部各州和西部地区的幽默作家们,尽管缺乏所谓高雅的风格,但他们熟悉自己的同胞们的生活。

如果说,在 19 世纪上半期的美国文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浪漫主义作家,是描写与众不同的所谓特殊人物,那么,当时的幽默文学作品则是将普通的美国人作为描写对象。

幽默作家描写一般的农民和手工艺者的日常生活,喜欢刻画耍贫嘴的饶舌女人、孤苦伶仃的单身汉、顽皮贪玩的孩子和性情乖僻的老人等形象。幽默作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发展民间文学的幽默传统。

幽默短剧、故事和小品文都具有很大的讽刺性。作者们辛辣地嘲讽贪财如命的阔佬、厚颜无耻的政客、骗子、妄自尊大的人、伪君子等等。

马克·吐温特别喜欢阅读凯布尔、朗斯特里特、斯密特斯德尔比、加里波尔顿、希拉伯、威彻尔等作家创作的幽默作品。

女作家威彻尔创作了贝托特寡妇的形象。贝托特生活在美国的偏僻村镇,经常接触到许多滑稽可笑的事情。这个人物与幽默作家希拉伯塑造的帕延顿夫人有相似之处。帕延顿夫人总是说长道短,喋喋不休,她为顽皮孩子阿克伤透了心,这跟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波莉阿姨有些相似。

跟希拉柏和美国东部各州的幽默作家们比较而言,“西部”作家的作品虚构成分更多,描写得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想象力。凯布尔塑造了诡计多端的萨姆·塞格兹这个形象,西南和西部地区的其他作家也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和幽默短剧,它们与民间文学的幽默风格颇为相近。

这些作家的作品里充满着不着边际的夸张、滑稽可笑的荒诞色彩。显然,这是淘金者、伐木工和水手们的幽默。他们经常嘲讽“东部”的妄自尊大的人们,这些人趾高气扬、装腔作势、吹嘘东部的所谓“文明”。其实,如果跟“地地道道的粗鲁人”相比较的话,他们这些人倒显得毫无能耐经常受骗上当。

每当轮船停泊在圣路易斯和新奥尔良的港口时,年轻的领航员马克·吐温总是抓紧有限的空闲时间,在当地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他读过这些作家创作的许多幽默作品,获益匪浅。

马克·吐温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凯布尔、希拉伯、威彻尔等美国幽默作家的影响。他们那种肆无忌惮的过分夸张或贬低的写作手法,机智诙谐的语言,都给马克·吐温极大的启迪。他不断地认真学习、研究、模仿和借鉴这些作家的写作技巧,为他今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树一帜的幽默艺术风格,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

5“马克·吐温”这个笔名的来历

在这几年里,马克·吐温在轮船上的工作十分繁忙,他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领航员这门职业中,很少动笔写作。欧利恩·克里曼斯几次来信约稿,希望马克·吐温继续为他主编的报刊写些通讯之类的文章,马克·吐温都没有答应。

不过,他还是发表了一些幽默作品,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嘲讽塞勒斯的一篇小品文。

塞勒斯船长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年高德劭,才智超群。他年近 70

岁,仍然红光满面,头发乌黑。早在 1811 年,当第一艘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行驶时,他就当上了领航员,不愧为领航员们的老前辈。

年轻的领航员们在塞勒斯面前毕恭毕敬,但背地里却冷嘲热讽,认为这老头子倚老卖老,总喜欢教训他们。

其实,当时塞勒斯经常在报刊上发表知识性的短文,介绍密西西比河的改革和现状,包括他凭多年经验积累的水文气象资料。他在这些文章里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的领航员要勤学好问,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而导致灾祸发生。

1859 年 5 月 7 日,在《新奥尔良三角洲》杂志上,刊载了塞勒斯写

的一篇文章,他郑重其事地预测,密西西比河的水位在“明年 6 月 1 日

以前”肯定会超过 1815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年轻的领航员们看了这篇文章后,不以为然,认为塞勒斯过于自信,甚至有些狂妄,他们流露出对老船长的反感情绪。

马克·吐温受到年轻的同行们的影响,他模仿塞勒斯的笔调,写了一篇讽刺小品。

马克·吐温写道,“为了新奥尔良全体公民的利益,我发表如下看法,“密西西比河的水位将大涨特涨,到了一月份,史无前例的洪水将淹没全城的所有房屋”,接着,马克·吐温笔锋一转,以老领航员塞勒斯的口吻,介绍 18 世纪中期的所谓他的亲身经历,当然都是无稽之谈, 但增加了这篇小品文的讽刺程度和幽默色彩。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这篇讽刺小品给年轻的领航员们看后,大家笑得前俯后仰,非常赞赏,便把它发表在《新奥尔良三角洲》杂志上。

过了十多年后,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一书里写道, “马克·吐温”这个笔名最先是塞勒斯使用的,到 1863 年这位老船长去世后,马克·吐温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也没有“征得塞勒斯的遗骸的同意”,就冒昧地沿用了老船长的这一笔名。

“马克·吐温”就是英文的“测标 2 寻”(Mark Twain)的意思。这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们通常使用的行话。当测水员报告“测标 2 寻”

时,表示“水深 12 英尺”,那时最大型的轮船都可以安全通过。马克·吐温担任领航员,站在驾驶室里无数次听到过测量水位的这个专业术语。

不过,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研究马克·吐温的美国文学专家学者, 认真细致地查阅了新奥尔良历年的所有报刊杂志,都没有发现塞勒斯曾经使用过“马克·吐温”这一笔名。

据有些史料记载,老船长塞勒斯在世时经常自称为“法托姆”

(Fathom),意思是“寻”。也许过了若干年后,当时“法托姆”这个名字,就在马克·吐温的印象中变成了“测标 2 寻”,于是他就误记为“马克·吐温”是塞勒斯的笔名。

在研究马克·吐温的一些论著里,还提及到塞勒斯当时看到了模仿他的笔调写的这篇讽刺小品后,感到伤心,他从此没有写过文章,也没有使用过“马克·吐温”这个笔名。

看来,关于马克·吐温这位伟大的美国作家的笔名的考证,至今尚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

据说,当年马克·吐温在发表了这篇讽刺小品后,不久就对值得尊敬的领航员老前辈塞勒斯表示内疚,他没有料想到自己的即兴之作如此深深地刺痛了老船长的心。后来,他在自己的两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和《一个美国野心家》里,都把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取名为塞勒斯。

6 南北战争爆发了

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突出地表现在争夺西部领土的斗争中。北部是比较民主的地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得到巩固;南部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其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工业的繁荣,同时庄园主拥有大量“空闲的土地”,这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农民梦寐以求的。

由于南部奴隶主的政治势力相当强大,北部当权的资产阶级只得对他们采取妥协折衷的政策。但是美国的进步阶层,主要是工人和农民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反对种植庄园主的浴血战争势必不可避免。

美国必须做出决定,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撰写的致林肯总统的信中写道:“⋯⋯难道引出这段壮烈史诗的领土之争,不正是要决定,那辽阔无垠的处女地是应当由移民的劳动来享用,还是应当遭受奴隶监工的蹂躏吗?”

拥有大量“空闲的处女地”的西部地区的人们,意识到这个具有特别力量的决定的意义。

1860 年美国进行总统选举,共和党候选人阿伯拉罕·林肯当选。这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奴隶主发动武装叛乱,南卡罗来纳等 7 个州

宣布脱离联邦,奴隶主的叛军 4 月 12 日—14 日首先炮轰政府军守卫的萨姆特要塞,4 月 15 日林肯政府正式宣布对南部成立的“美利坚诸州同盟” 作战。南北战争爆发了。

在圣路易斯和新奥尔良,既有北方的联邦派,也有南部的脱离派, 贺拉斯·毕克斯比尖锐地谴责南部蓄奴州的奴隶主们,他表示愿意为北部林肯政府效劳,他勇敢地为进攻南部的政府军的兵船领航,但他从前的徒弟马克·吐温却徘徊观望。

马克·吐温在 1860 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既不拥护林肯,也不支持南部狂热的脱离派。在南北战争爆发前夕,马克·吐温跟童年时代的好朋友威尔·鲍恩发生过激烈争论,鲍恩极力主张南部脱离联邦。

1861 年初夏,南北战争的炮火蔓延到密西西比河,马克·吐温领航的轮船开往圣路易斯时,遭到猛烈的枪炮袭击。不久,所有船只被迫停航,整个航线中断,马克·吐温失了业,从此结束了将近 3 年的领航员生涯。

“是拥护北部还是南部呢?”马克·吐温跟家乡的许多人一样,态度暖昧犹疑不决。内战爆发时,密苏里州 117 万 3 千居民当中,有 11 万

  1. 千名黑奴,即占全州人口的

    10%。在最东边的肯塔基州的黑奴约占该州人口的 15%,在田纳西州占 25%,而在南部的一些州,如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黑奴人数超过白人人数,或者人数相等。

在密苏里州只有少数居民拥有黑奴。黑奴们一般在种植庄园里干活。该州与其他一些州都处于蓄奴州与“自由州”接界地区。这些州的政府拒绝跟南部的叛乱武装合作。密苏里州立法院宣布效忠于林肯的联邦政府。

当马克·吐温回到圣路易斯,住在姐夫莫费特家里时,该城的废奴派已经掌握政权,正在组织兵船,准备沿着密西西比河深入到南部内地各州作战。政府军急需熟悉航道、经验丰富的领航员。

马克·吐温是业务娴熟的领航员,但他不愿意在政府军里服务,他在圣路易斯东躲西藏,几天后逃到汉尼巴尔镇,尽管克里曼斯一家人早已离开该镇。

汉尼巴尔镇位于密苏里州的北部,跟圣路易斯城比较,作为农业地区中心地的汉尼巴尔镇,与实行蓄奴制的南部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圣路易斯城的工业发展迅速,与东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往来频繁。

马克·吐温童年时代居住的汉尼巴尔镇,跟密苏里州的一些地区, 都在集结力量准备和北部的政府军作战。许多人相信南部军队不久就会攻占圣路易斯城和继续向北推进。

从汉尼巴尔镇过河就是“自由州”伊利瑙州,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就到了圣路易斯。支持南部奴隶主的地方武装队伍只能偷偷地集结。

年轻人的武装队伍接二连三地组织起来,他们决心捍卫蓄奴州的“权利”,反对“篡权”的林肯政府,维护实行奴隶制度的南部的旧秩序。甚至还有一些“白种贫民”,他们既没有黑奴,也没有土地,南部的蓄奴制使穷苦白人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可是他们却盲目地加入维护压迫自己的奴隶制度的队伍里。

有天晚上,马克·吐温和同伴们来到汉尼巴尔镇郊某个指定地点, 组成 11 人的“营”,奔赴集结地区。

他们步行了一整夜,全都疲惫不堪。该地聚集了捍卫所谓“南部的光荣传统”的人们,他们都是从两侧迂回过来的,索列纳雅河畔的奴隶主赶来与他们会合。大家狼吞虎咽地饱餐一顿后,就在当地宿营。

马克·吐温和童年时代的朋友们,当时没有去认真思索,就莫名其妙地成为北部联邦政府的反对者。密苏里州拥护南部奴隶主政权的地方武装部队组织涣散。有次刚一听到北部政府军逼近的消息,他们就马上撤退,许多志愿兵一哄而散。

当时马克·吐温患疮疖病,脚关节脱位,在行军途中掉了队,熟人把他收容在农场里养病。

马克·吐温在农场里住了一段时间。当北部政府军占领该地时,居民们把他藏了起来。尽管农场主人殷勤好客,但决非久留之地。看来, 在西部地区(包括密苏里州)的一切迹象表明,北部政府军必将获胜。马克·吐温偷偷地回到圣路易斯城,不知究竟何去何从,他对自己

的前途不免感到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