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文化艺术之谜

打开我国的地图,在甘肃省最西边的敦煌县城东南方向 45 公里的地方, 有一个小小的绿点,它一点也不惹人注意,然而,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在这里。

步入这些在灰色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石洞窟,只见甬道里、佛龛(kàn)内, 四壁和窟顶上,到处都是精美的塑像和壁画。壁画中,最多最美的是飞天(神话中的仙女),她们凌空飞舞,裙带随风飘扬,四周彩云缭绕,人们恍如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之中。

这些石窟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敦煌地处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西域(古时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地区)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在这儿会合、交融,石窟这种佛教的艺术形式,也就沿着“丝绸之路” 由新疆传到了敦煌。相传,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是公元 366 年一个名叫乐僔

的和尚开凿的。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不断有人开凿,前后整整开凿了 1000

年时间。到唐代时,莫高窟已经是一个有 1000 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了,所以人们又叫它“千佛洞”。明代以后,这儿渐渐冷落下来。莫高窟无声无息地躺卧在西北荒寂的沙漠中,度过了好几百年。

1900 年 5 月的一天,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雇了几个人,在七佛殿下第

16 号石窟中清除积沙。突然,“轰”地一声,甬道的墙壁裂开了一道缝。好奇的王道士乘机打开了这面墙壁。墙里有一扇紧闭的小门,再打开小门,里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窟,窟里堆满了数不清的经卷、文书、手稿和绣画。

原来,这是大约 900 年前外出逃难的莫高窟僧人封藏起来的,由于敦煌气候干燥,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发现大批“敦煌遗书”,并没有引起昏庸腐败的中国官府的重视。消息传开,却招来了许多外国的掠夺者。从 1907 年起, 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以及一些日本人、俄国人相继来到敦煌。他们连偷带“买”,把四、五万件敦煌遗书运走了一大半。回国之后,他们著书立说,轰动了世界。清朝政府这才下令将剩下的残卷运往北京。运到北京时,只剩下 8600 多卷了。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一些外国人来到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个枢纽之地—

—新疆吐鲁番,劫走了一大批在那里出土的古代文书。祖国的文化遗产接连遭到掠夺,实在令人痛心!然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却在世界上开辟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保存在 492 个石窟中数以千计、万计的彩色塑像、壁画、图案装饰、佛绣以及洞中出土的那些经卷、书籍等。研究这些东西,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对于考证、校订、解释古代的典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研究敦煌艺术,对于继承我国艺术遗产、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创作,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敦煌学一开始就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日本、英国、法国、美国、苏联

等国都有许多敦煌学者。日本每年发表的敦煌学著作和敦煌学刊物的数量、种类,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已经有近 80 年的历史。1951 年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 年扩大成为敦煌研究院。王国维、罗振玉、陈垣、东寅恪(kē)、向达、姜亮夫等一大批学者辛勤努力,出版了许多研究

文集和专著。近年来,许多单位也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1983 年成立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有的大学还开设了敦煌学的课程,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敦煌在中国,中国的敦煌学研究应当跃居世界的先进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莫高窟这座放射出灿烂夺目光辉的文化艺术宝库,吸引着我国年轻一代中的有志者,努力去探索它、开发它。

(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