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之谜

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龙,但“龙”字却常被用来代表那些神圣或神秘的东西。大约是 100 年前,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北面的小屯村(那里是我国商代后期的都城,叫做殷墟),农民们在耕作时常常在地里挖出一些乌龟壳和野兽的骨头,许多骨片上刻着像是文字却又看不懂的花纹。农民弄不清这是什么,就把它叫做“龙骨”,用它来磨成粉当药吃,或者拿到药店去卖钱。

1899 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个姓范的古董商人,带着一些“龙骨”, 来到北京,向著名的学者王懿荣请教。王懿荣平时很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的铜器、印章、钱币、石头、瓦片等,他看到这些从没见过的“龙骨”,高兴极了。立即花钱买了下来,并且嘱咐古董商继续替他收购。

经过仔细的考证,王懿荣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商代后期

(即公元前 14 世纪到公元前 11 世纪)的遗物。当时,人们为了要求神占卜, 把“卜辞”或记事文字刻在乌龟的腹甲和牛胛骨上(也有刻在乌龟背甲、鹿头骨、牛头骨、虎骨或人头骨上的)。

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古书上没有记载过、千百年来人们也从没听说过,商代还有这样一种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不过,那一个个奇怪的字究竟代表什么,仍然是个谜。王懿荣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去研究、解开这个谜,1900 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这位爱国的学者就以身殉国了。

自从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原来不值钱的“龙骨”一下子变成了珍贵的古董。不仅国内商人、学者、收藏家纷纷到安阳去收购,就连一些外国人也闻风而至,千方百计地搜集,然后运送到日本和欧美各国去收藏、展览。这件事惊动了当时的中国政府。从 1928 年起,由科学研究部门主持,先后进行了十几次有计划大规模的发掘,一批又一批埋藏在地下的甲骨便出土了。

那么多大大小小、形状不一、又容易损坏的甲骨,保存和研究都不大方便。于是,人们采用拓的方法(拓 ta,就是在甲骨上蒙一层薄纸,通过拍打, 使它凹凸分明,然后上墨,显出文字),把甲骨文编印成书出版。1903 年刘铁云(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编印的《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的书。有了书,就便于更多的人来研究。甲骨上的谜逐渐解开了。在四五千个不同的单字中,已经有大约 1700 个能够认识。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一门研究中国古文字的新科学——甲骨学形成了。

一些龟甲兽骨,为什么这样受人重视,甚至专门为它设立一门学科呢? 因为,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极为宝贵的资料。研究历史,需要有丰

富而可靠的资料。可是,历史年代越是久远,流传下来的可靠资料越少。在我国古代中,关于商代的记载就比较少。发现了这么多甲骨文,不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商代历史大门的钥匙吗?史书上的记载是不是准确可靠,也可以得到验证了。例如,《史记》的《殷本纪》中,记载了商代国王的名字和世系,用甲骨文一对照,名字完全相符,只是在世系的排列上有个别的错误。这就证明了《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甲骨文里保存了许多有关商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方面的真实记录,真是一个丰富的历史资料库啊!

1986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发掘出比商代甲骨文还要早 1200 年的甲骨文。这批原始先民刻写的甲骨文,笔划像蚊足那样细小,字体结构和商代甲骨文接近。这次重大的发现,把中国人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提前到了

4500 年到 5000 年以前。

80 多年来,在甲骨文研究上作出了贡献的著名学者有孙诒让、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胡厚宣等。历年来出土的十五六万片甲骨文中, 有四万多片被选出来编成了一部书,叫做《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人研究甲骨文,在日本还有甲骨学的学会和刊物。

(白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