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流失之谜

古玉器为我国文化遗产中一宝;而传国玉玺又该是群玉中的至宝。长期以来,对古代传国玉玺的种种传闻,以及牵强附会之说,更增添了它神秘的光晕。

印玺之行始于战国,也许更可以推断得早一些时候。据《世本》记载: 鲁昭公时始作玺。秦始皇兼并六国后称为始皇帝,取蓝田地方的玉制作印玺, 并由丞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然后命著名玉工孙寿镌刻成国玺。国玺方四寸,上有螭龙纽,雕镂精美、端庄。

相传秦朝灭亡时,子婴以携国玺投降刘邦。汉朝世代相传为宝。西汉末年王莽政变,逼汉元皇后交出玉玺,元后掷在台阶上,微损一角,以黄金镶之。这就是有名的“金镶玉玺”的故事。王莽失败被诛,此玺又归更始帝与刘盆之,以后又献给东汉光武帝。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廷遭变,混乱之际又把玉玺投入井内。孙坚祀祭汉室宗庙,见白光出自井内,从中打捞出传国玉玺,后归袁术所有。袁术败归,玉玺仍归还汉献帝。曹魏受禅,并得玉玺。晋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政权更迭,玉玺亦转传相授。至唐末,遗失于战火之中。元成宗时,重行出世,至顺帝北走,携至大漠又失踪迹。

清兵入山海关以前,元裔又献玉玺于努尔哈赤,清得之遂以称帝。按此说法,“传国宝玺”似尚在人间。但清亡后所交出的御宝印玺中,并无此物。溥仪迁出清宫时,据耆龄言:“清代国宝在乾隆时共有二十九颗,清亡时仅交出二十五颗”。尚有四颗现流散何处,其中是否有此物?尚是一个费解之“谜”。

对“秦受命玺”(也称传国玉玺)是否有此物,多数史家持肯定意见。至于它转辗流传情况,渲染成分太多,尚待考证。也有另一种意见,认为玉玺的存在是不足信的。理由有三条,一是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中天子受命玺的印文铭是假的。二是与秦、汉之印风范与刀法不同。三是“传国玺”名称为后世才有,故其印属乌有之物。

其实这三点论据是不足的。(1)印文造假并不等于没有此印。(2)用伪造印文的风范、刀法来判定真印不存,是反因为果,隔靴抓痒。(3)秦时雕刻“天子受命玉玺”希望能世世代代传授下去,不为外姓所得。因为国命不祚,为刘姓所得,是万不得已之事。以后国运与玉玺转传相授,才称为“传国玉玺”。所以“传国玉玺”之名称本来就是以后才有的,否则才可怪哩。

“天子受命玉玺”此物是否存在过,有史书可以证明。

《史记·秦始皇本世》:“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吴书》:“坚军城南,甄官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讓等作乱, 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山阳公载记》中也说:“袁术将潜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虞喜志林》载有:“傅国玺者,乃汉高祖所佩秦皇帝玺,世世传受, 号为传国玺。案传国玺不在六玺之数,安得总其说乎?”

此外,应氏的《汉宫》,皇甫谧的《世纪》都承认有传国玺的存在,不过文义稍有不同,并认为“皇帝六玺”与“传国玉玺”完全是两回事。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1)秦始皇时所刻制的“天子受命玉玺”是存在的,也叫“天子玺”、“传国玺”是同一事物。(2)《历代钟鼎彝款识》中所载印文,风范与刀法皆不符,不能据此来判定玉玺的有无。(3)“传国玉玺”与“皇帝六组印”,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如《史记》所说, 子婴系颈以组,指的是秦皇的六颗组印,奉天子玺,指手中捧的是“天子受命玺”,讲得很为清楚明白了。(4)至于汉晋以后,玉玺转辗流传情况,大多见于史书其中迷信讹传因素很多,需进一步考证。

“天子受命玺”之所以贵重,因为它还不是一般性的“皇印”。它有关封建王朝开国承运的大局,有了它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权法统。“天子受命”么,这皇帝是天老爷安排你去做的,有谁敢说半个“不”字。所以为了它尔虞我诈,甚至大动干戈杀得血流成河,生灵涂炭也在所不惜。

玺印是权力的象征,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古代皇印中有金、有玉,也有用木头制成的。这用木头制皇印的不是别人,竟是赫赫有名的“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不过他所采用的不是一般性的木头,是一种最贵重的沉香木。听说它的价值要超过黄金数倍哩。

(顾文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