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魂——护林员张炳润

许多人有着美好人生,一生也许会留下张张永驻青春的倩影。

然而,八旬老人张炳润守护山林 36 年,身后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当他

因公殉职时,却赢得了人们以热泪和敬意编织起来的 36 个花圈。

新年元旦这天,中午 12 时 10 分,正在大悟县城关镇西大山林区巡护山

林的 82 岁老人张炳润和易良道、易忠和、李志国、张友良 5 名护林员发现林场西南广水冷棚岗流沙河林区方向浓烟滚滚,烈火乘风向东北席卷而来, 西大山林场 2000 多亩中幼林受到严重威胁。

情势万分紧急!张炳润凭着 36 年的经验,马上安排人到附近村子喊人

救火,打电话到镇里要求组织力量前往扑火;剩下的人则迅速投入到一条 500 多米长的火龙带边,奋力阻止火势蔓延。

数月干旱,使这场山火如脱缰野马,风助火威吞噬着林木,也舔噬着扑火的张炳润。他的头发烤焦了,衣服烧着了⋯⋯到了下午,镇里领导带领增援人员赶到火场时,只见张老的棉衣裤已被烧尽,全身只剩下一块焦布,他躺在地上,双手还紧握打火棍。镇长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将张老送往县医院抢救。诊断结果是头、躯干、四肢火焰重烧伤 60%,2—3 度,已是面目全非。

张炳润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山上烧了多少?”还说:“我老了,不要花钱诊了,我死了值得。”

元月 2 日 6 时 10 分,张炳润老人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的人员赶到医院,用他们手中的相机,含泪给老人拍下了他有生以来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张照片⋯⋯

张炳润从 1958 年起就服从组织安排,由村农会主任改当村办林场护林员、场长,后来到镇办林场当护林员至今。36 个寒暑,36 个奋斗人生。西大山林场先搞用材林,后栽经济林,他亲自经营的用材林,先后为国家提供600 多立方米木材,创产值 30 余万元。

张炳润的老伴 1987 年病逝,临终前拉着张老的手叮嘱说:“你已是黄土齐胸的人了,以后跟着儿女过,莫再去守那孤山了,山上苦哇⋯⋯”张老含泪点点头。可是,刚把老伴的后事办完,他的大儿子又接着病逝。人生两个悲事接踵而至,给了张老以沉痛打击。可他最终并没趴下,吞下泪水,还是扛着行李上了山。1991 年,为了把镇里投资 9000 元建立两个护林点的事办好,他与年轻的护林员一起劈山石、垒围墙,用满手的血泡换来了 6 间大屋;当年还养了一群羊,6 头牛、2 头猪。每日清晨,张炳润 5 点钟准时起床,站在高处观察山林;住处无电无水,他坚持挑水上山,用仅有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获取山外信息,了解天下大事。

西大山林场是城关镇最大的林业基地,也是全县人均建设一亩高效经济林的示范点,担负着育苗供苗的重任。张炳润是林场技术总指导,一心扑在精细育苗上;此外,林场还是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劳动基地,每当节假日,青

年人上山劳动,张老总是手把手地指导挖山抽槽、施底肥。据统计自 1991

年以来,经他亲手栽种的马尾松就有 2 万多株。

护林时,张老从不讲情面讲感情。他的儿子大忙季节没时间管牛,要老人代看半天,张老说:“西大山的草不是牛吃的。”一句话给顶了回去。双河村老党支部书记退职后,想放着牛跟张老聊天,张老捎话说:“老书记到山上来玩可以,还有酒喝,但牛必须在 3 里之外的山边拴着!”弄得老书记哭笑不得。

有人说:没有张炳润,就没有西大山林场;也有人说,不怕山穷土瘦, 就怕人不真干。张炳润与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认准了一个道理:万物山中生。林场三条冷水沟散布着 6 亩稻田,就是张炳润和 4 名护林员自耕自食自

足的粮仓。5 人还进行了收成比赛,1995 年,这 6 亩冷浸田还获得亩产 450 公斤的好收成。

西大山树木葱茏,绿色的丰碑中凝聚着忠诚的山魂。1994 年,省林业联防办公室授予西大山林场为先进单位。一切荣誉已过去,“山魂”张炳润在给社会贡献出巨大绿色财富后,消失在了茫茫林海之中。

送葬那天,林场场长沉痛地告诉人们:老人一生简朴,护林 36 年,家里两间土坯屋依旧,山上千万棵大树,他没动用一棵给自己修房子。他一年的护林费收入是 500 元,这次为扑灭山林大火被烧成重伤,医疗费也恰好只

用去 500 元。他一生没多花别人一分钱!

为表达对张炳润老人深深的敬意,县领导、林业部门、镇党委政府和街道、村委会联合给老人送上了 36 个花圈。36 个花圈伴随着安息在西大山的“山魂”,与青山长在,与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