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 154 个儿子的爸爸——无穷父爱的使者赵春翰

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 22 年间先后

收留了 154 个流浪儿、孤儿、低能儿和走投无路的社会青年作“儿子”,将他们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就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都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六盘水铁路医院院长赵春翰。

事情还得从 1975 年说起,这一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李启学的青年坐火车为逃避补票跳车摔成重伤,不省人事。赵春翰发现后,把他背回卫生所全力抢救,接着,又把他安排在自己家里疗养 1 个多月,当李启学伤病痊愈时,赵春翰为身无分文的他准备了路费。可是李启学视救命恩人为再生“父母”,说什么也不愿离开。当时赵春翰正领着职工自己动手采石料、烧石灰、扩建卫生所,需要人手,便把他留下了。这就是赵春翰收留的第一个“儿子”。

没想过了几天,李启学又带来一帮小兄弟,说是过去一起外出谋生的, 已经走投无路了。赵春翰不忍心拒之门外、统统收留了。他一边领着他们劳动,一边教育他们怎样做人。1 年后,卫生所新房盖好了,他的“儿子”队伍发展到 7 人。他区别不同情况,安排他们养猪养马,或负责所里的清洁卫生工作,智力好的培养“赤脚医生”。

1983 年,赵春翰调任六盘水铁路医院副院长。官升了,可“浪子”队因无人照管却散伙了,有的又沦落街头乞讨、流浪,有的报复杀人,走了犯罪道路。赵春翰得知后十分痛心。他找回部分原有人员,又到车站、饭店角落领来一些流浪儿,“队伍”一下子发展到 20 来人。

赵春翰从此没有了节假日和星期天,他带领大伙,在医院背后的半山坡上,建起简易的厨房和住房,率队把铁路地区的垃圾和卫生全包了。贵昆铁路六盘水地区分布着 7000 多名铁路工,维持铁路正常运转的各站机关都集

中在六盘水市,共 2000 多户人家每月要产生 200—300 吨生活及其它垃圾,

5 吨的卡车要装 40—60 车。他们的活,就是从一个个垃圾坑道里把垃圾掏出

来,然后背运到装运垃圾的卡车上。最初每户每月支付垃圾费 3 角,后来增

加到 1 元。这便是支撑“浪子”队生存和发展的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

夕阳西下,医院的篮球场上活跃着打篮球和羽毛球的人群,他们大多是赵春翰的“儿子”们。

16 岁的孤儿陈顺国对我们说,他爹死的早,妈改嫁后,没人管他,11 岁就出来流浪。两年前的一天,他从六枝沿铁路线捡吃的来到水城,看见现在的队友在铁路上干活,就跟着到了医院,赵院长看他可怜,就把他收下了。

眼下 30 余人中,几乎都来自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的乌蒙贫困山区农村。原因多是生活无着落或走投无路了,有的还来了几兄弟。

事实上,这里已不单纯是一个求生的场所,对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这

里是一座净化心灵的“熔炉”;一所改变人生道路的“学校”。由于赵春翰的言传身教,不少人不但学会了如何做人,还在劳动中学会了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如木工、泥水工、纺织等,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少人从这里鼓起前进的风帆。

何登学,六枝特区新场乡岩脚寨村人,今年 20 岁。生母死后,不堪忍受继母的打骂,13 岁那年冬天跑出家门到火车站捡吃的,被赵院长发现后领了回来。伙伴们都说他刚来时,又矮又瘦,可现在已长成壮壮实实的大小伙子了。他聪明伶俐,搞啥像啥,已是编织藤筐的一把好手。

今年 35 岁的六枝农民王坐才,13 岁那年父亲去世后便出家游荡,并学会了用赌博骗人钱财,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投靠了赵春翰。受赵春翰的熏陶,他不但改掉了恶习,还当了队长,娶了媳妇。由于学有专长,1991 年冬离队到贵阳等地当了“小包工头”。他手下已有一支几十人的队伍,而且大多是与他过去一样的“流浪者”。因此有人说老赵“后继有人”。

22 年来,赵春翰还直接帮助 19 个“儿子”成了婚,其中有 12 对是他张罗着在医院结合。赵春翰认为,这是让大龄“儿子”最终安居乐业的有效办法。

22 个春夏秋冬,赵春翰先后迎来送走 154 个“儿子”。他们中许多人曾被视为社会“渣滓”,被人瞧不起。但赵春翰却像慈父一样关心他们的疾苦, 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前途。他们打心眼里佩服他、感激他、爱戴他, 都说赵春翰院长“比亲爹还亲”。因此,只要是赵春翰认准要干的事,他们都会积极地去做,不顾自身安危地干。

1991 年夏天,六盘水地区遭受多年不遇的洪灾,梅花山铁路大隧道被洪水冲坏,赵春翰率医务人员和部分“儿子”及时参与了抢险。洪灾过后,又发生严重旱灾,水源枯竭,疾病蔓延,赵春翰带领 16 个“儿子”头顶烈日, 身背干粮,帮助水电工区的同志堵漏移管,解除了水荒。

更令人们难以忘怀的是 1994 年夏天,六枝境内沿铁路两旁的村寨发生大面积传染病,疫情迅速向铁路两端蔓延,几天内,发病人数增加到上千人, 赵春翰组织医务人员和十多名身强力壮的“儿子”队员,火速奔赴疫区。“儿子”们每天背几十公斤重的药水或石灰,与有关人员一道,对疫区进行消毒。赵春翰称他的队伍是一支“敢死队”,参与打硬仗 48 天,有效地遏制了疾病的蔓延,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称赞。

赵春翰带领“浪子”队员参与干脏、累、苦、险活,都是尽义务,没有分文报酬。有人粗略统计,近年来赵春翰和他的“浪子”队参与铁路和医院建设做义务工不下 800 个,为国家节省资金 8 万元以上。

赵春翰的先进事迹,尤其是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浪子”队,在当地广为流传,许多农民兄弟视他为救苦救难的“神仙”。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赵春翰正准备大干,他领着“浪子”队在梅花山区创办了两个农场,种植粮食和蔬菜,养牛,养羊。他力求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能量,让更多

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