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乡播撒希望的种子——全国优秀教师赵诗德
-
月 1 日,新学年的钟声敲响了,天门市李场职业高级中学校长赵诗德站在校园中望着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实验楼、住宅楼,心里激动不已。
-
年前的这天,普通学校已开学,他却还在为职业高中的户口、校舍、教师和生源奔波。
如今,李场职中已拥有几千万元的资金,各类设施应有尽有,常年在校学生 600 余人。年初,镇里又作出决定,把学校现有的面积从 110 亩扩大到
500 亩,兴办良种场、林果园、养殖场等实验示范场⋯⋯走过了 10 年的风风雨雨,学校的发展如日中天,赵诗德怎能不激动?
李场乡过去是一个穷山乡,“荒山秃岭黄土坡,几间土屋缀山窝”。10 年前,全乡万亩荒山荒水年复一年无人问津,人均收入还不到 200 元。
山乡的出路在哪里?1986 年 8 月,原任李场乡教育组会计赵诗德站了出来,向教育组、乡党委和乡政府请示:创办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他不停地跑市里,跑乡里,讲农民头脑里怎样的缺少科技“脑黄金”和穷山乡需要办职中的道理。终于有了个说法:你自己找几个教师办着试试看。
当时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初创阶段,社会上人们不支持,不理解,教师们把教职中看作是遭淘汰,靠边站,没出息。赵诗德却执著的捧着一张白纸去办职中。
赵诗德决心创办职中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曾利用节假日跑遍了全乡,对全乡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赵诗德发现,在普通教育“千军万马挤过升学独木桥”的路上,大部分学生与高等学府无缘。而这些名落孙山的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升学考试上,升学考试失败了就灰心丧气。
赵诗德发誓向旧的习惯和势力发起挑战,他把在这个穷山乡里创办一所高标准的农村职业中学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要为山乡脱贫致富播下智慧的种子,点燃希望之火。
然而,要在这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之乡”创办一所农村职业高中是何等艰难啊!何况,一切起点都几乎为零。
没有校舍,他向泉堰村借了两栋闲置的旧房子,自己动手进行改造。他“三顾茅庐”请教师,把自己家里仅有的 600 元积蓄拿出来作经费。
最难的还是生源问题。当时,“跳农门”之风盛行,山民们盼望自己的孩子升学一步踏入“天堂”,一听说读了职业中学毕业还是回到农村,任赵诗德磨破嘴皮,还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面对这种情况,赵诗德和 6 名青年教师不泄气。他们头顶骄阳,爬山岗, 走丘陵,遍访了全乡 23 个村,2000 个村民小组。
老赵了解到,周黎村有个学生初中毕业回家后,父母为了让他有用武之地,送他上嵩山少林寺学武去了。赵诗德先后 8 次前往做说服工作。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赵诗德又来了,他把自己的心里话掏给这一家人:“李场有的
是山,有的是水,缺的是人才,不是武术。让娃子上了职中,拿了金钥匙, 穷山门就打开了。”终于,这个学生告别嵩山少林寺走进了李场职业高中。
1986 年 10 月 6 日,首届 35 名学生被赵诗德和他的“青年志愿者”请进了学堂。
在忙完开学典礼之后的当天晚上,赵诗德就病倒了。那名嵩山学武的学生走进医院,望着赵诗德苍白憔悴的脸说:“您是为我们累病的,我一定在这里学好本领,回去干一番事业来,为李场职中争光。”
办职业中学难,要办好农村职业中学更难。赵诗德深深知道,办学的社会效果是农村职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赵诗德决定教学面向农村,面向用人单位。在开设种植业、养殖专业课的同时,新开办了宾馆服务,礼仪、实用英语、财会等专业课。为了给培训出来的学生找到就业门路,赵诗德和老师们定期到沿海考察人才市场,走联合办学之路。他们西上重庆,南下广州、深圳,直接与用人单位签约,按需要培养人才。
现在,学校已纳入中国职业教育大系统中,是中国西北职业教育中—— 北方人才工程的试点单位,同时又是中国南方办学集团——金凤凰办学集团成员之一。
学生就业后,赵诗德没有撒手不管,对农村学生建立了“跟踪管理卡”; 对到沿海就业的学生,学校对需求方进行过细致考察,学生上岗后由学校派出教师跟踪驻厂协助管理服务一年,既保护了学生合法权益,还受到了国内外商家的欢迎。
从学校走出去的 800 多名学生无一人上当受骗,先后有 20 名学生被用人单位派往异国学习深造。
10 年来,李场职中面向农业开设了林果、养殖、机电等专业,推广了 42
项实用技术,培养农民技术人员 1854 人。在 1400 名毕业生中有 65 名升入大专院校深造,大多数人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一只只金凤凰飞出李场乡。李场职中被列为全市重点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先进学校,被市树立为职业教育的一面红旗。赵诗德 1994 年荣获“湖北省董必武基金科技兴农奖”。前不久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市“特等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