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失败——决策论
1945 年 4 月 26 日,一队美军 B—26“掠夺者”轰炸机,由 10 多架“野马”式战斗机护航,飞临多瑙河,执行对德国工业区的轰炸任务。当时,德国法西斯在各大战场已节节败退,眼看即将灭亡,因此这一队在两万英尺高空疾飞的轰炸机群,料定第三帝国的空中抵抗力量奈何不了他们,不会再遇到多大的麻烦。然而,正当他们大摇大摆前进的时候,云层深处突然闪电般地钻出了德军战斗机,盟军飞行员还没看清楚这些不速之客是什么型号的飞机,转眼间 5 架庞大的“掠夺者”轰炸机便冒着浓烟坠落了下去。这疾如狂飚、火力猛烈的战斗机就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火力最为强大的 ME262 喷气战斗机——希特勒出手太晚的一张王牌。
事实上,1941 年德国空军就研制出了当时举世无双、威力无比的 ME262 喷气战斗机,如果当时就用这种“秘密武器”装备德国空军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许该重新书写。正是那个步兵伍长出身,对航空技术完全外行的独裁者希特勒,不肯听从技术专家的意见,执意认为德国空军不需要这种“喷气战斗机”,只需要精锐的喷气轰炸机,因此,他强行下令将 ME262 飞机的生产计划全盘更改,执意让原设计为战斗拦截机的 ME262 装上炸弹架,挂上炸弹,去扮演轰炸机的角色。由于 ME262 根本就不是轰炸机,其结果可想而知。直到 1945 年元月,希特勒这才意识到他的“决策”错了,立即下令成立ME262 喷气战斗机作战部队,但当时距德国投降已不到 5 个月,实在太迟了! 尽管如此,为数不多的 ME262 在极端劣势之下,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如在 1945 年 3 月 19 日,美军出动轰炸机、护航战斗机 1150 架空袭柏林,德
军出动 37 架 ME262 迎战,结果共击落美军 24 架轰炸机和 5 架护航战斗机, 而 ME262 仅损失了两架。
尽管法西斯的最终灭亡是不可逆转的,但从这个历史事例可以发现,由于希特勒的错误“决策”,独断专行,使得一项新的技术、好的发明得不到好的应用,进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试想,如果这杀人魔王听从了专家的建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将 ME262 迅速装备德国空军的话,德国空军的空中优势一时是无法被摧毁的,那么,法西斯的灭亡至少是要延长一段时日的。可见,决策失误的影响是历史性的,无可挽回的。
事实上,决策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活动。古往今来,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段历史进程,无不烙有决策的痕迹。在我国古代,就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之说。《战国策》、《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一大批古典文献就记载了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量决策事例和决策思想。但总的来说,古代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其广度、深度上是有限的,是与社会的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决策活动主要凭借于决策者个人的才智与经验,如楚汉相争时的张良、三国时的诸葛亮、元末明初的刘伯温,几乎完全是凭借个人的才学、胆识与聪明才智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一曲曲令后人传颂的决策佳话。20 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社会系统结构愈来愈复杂,涉及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人类决策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与风险都相应地增加了许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重大的决策失误。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决策与决策方法的研究,历史上的个人决策也渐渐地被“群体决策”所取代。当今世界,决策在
朝着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决策作为一种现象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常常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寻找行动的准则或措施,为了回答涌现在我们周围一个又一个的“怎么办”也常作出决择,这种貌似简单的活动,实质上就是决策。一个人自出生后不久, 就会遇到人生道路的抉择。有位诗人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上学、就业、恋爱、结婚这些必然经历的人生十字路口,无一不需要你做出重大决策,只不过习惯上我们很少使用“决策”这个大字眼罢了。又如当你进了百货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一定想用最少的钱购买更多的商品,这就有赖于你正确的决策,合理安排使用手中有限的资金。节假日到了,该干些什么,如何使假期过得丰富而有意义,也需要作出你的抉择。为什么有的人能在一年半载中干好些事而有些人在一生中一事无成? 这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与自身素质的差异之外,还与他在人生十字路口一次次决策的正确与否不无关系。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念之差”,鬼使神差步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这“一念之差”,就是决策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