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打磨心平气自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宽容角度说,这个器就是平和的心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一个人打磨一世方才具备的品性。我们并不指望上几年学,读几本书,就具有这种仙气,但是,我们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心平气和地对待事物。心平气和包含宽容。我们并不指望,一个心乱如麻、浮躁难耐的人会对自己周围看不惯的事,取心平气和的态度。

这只需要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假如售货员小姐刚刚失恋,或者刚挨了顾客的骂,就休想让她对你微笑服务。

假如我们自己心情不好,去商店买东西时,售货员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撒气对象。我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心浮气躁、修养不够的人。这种心态, 经常使我处在“战争”状态。一天下班后,我去商店买线。柜台里年轻的女售货员正与柜台外的一位男青年聊得热闹,我连说三声买线,女售货员没搭理。于是,我大怒,说你耳朵聋了,叫你三声听不见?不料,女服务员比我火还大,调门还高,说,我聋了怎么样?今天就是不伺候你!我急了,抄起柜台上一轴样品线扔到柜台里,转身就走。不料女售货员却大骂了我足有一分钟。骂人我不会,气得浑身发抖,话不成句。值班经理把我领到值班台, 递给我意见薄和笔,让我把意见写下来。谁知我抖得握不住笔,只留下单位一个电话号码。过了几天,那位值班经理带着女售货员来向我道歉。女售货

员说,那天是我不对。前天我与房东吵了架,房东晚上把我关在门外,我只好回商店,在柜台上睡了一夜。说着,说着,竟然泣不成声,直到我反过去安慰她。一个女孩子,从外地农村跑到京城打工很不容易。当经理征求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意见时,我没犹豫地说,事情过去了,以后改了就行。

事后我想,假如那一天我修养稍好一些,也不至于发生那样的不愉快。转念又问自己,修养这东西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吗?又不是长韮菜、发豆芽。有道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网就从心平气和结起吧!

使自己心平气和,是不是先学点中庸之道。即对事情采取不偏不倚、平平常常的态度。为什么中庸之道会被当作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传承不衰?据说,是因为“中庸”一词是孔老夫子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

那大概是 2500 多年前,孔老夫子去拜访鲁桓公的宗庙,在那里看到一种奇怪的玩意儿,那是一只瓦罐,歪倾在那里。孔子每事问。看到这个陌生之物,便问守庙之人:“这个瓦罐叫什么呵?”守庙人说叫“欹”,“是一种佑座之器”。孔子又问:“为什么不把它扶正呀?”守庙人说:“现在它歪着,你装上一半水,它就正过来了。但如果装水多了,装满了,它又会倾倒, 歪过来。”孔子听后,若有所悟,说:“还是中庸好,不偏不倚,平平常常最好。”孔子又进一步论述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即使没有这则故事,我们看中庸两个字,按字面解释并无一点差错:中者,“不偏不倚”;庸者,“平平常常”。想想生活中,盖房打地基要用水平仪测平不平,只有平,盖起来的高楼大厦才不至于倾斜。人也一样,只有心气平和,才能像那挺拔的白杨树、稳稳地立在天地之间。自己平稳成水平仪,待人处事也就自然平和公正了。

说宠辱不惊,说中庸平和,也许被年轻一代认为是陈词滥调,陈芝麻, 烂谷子。他们会说,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走进我们视线的根本不是这些圆滑避世的东西,而是竞争。我们不竞争就上不了大学,不竞争就没有好职业!可我脑子里清楚地记着一位商界巨子说的一句话:不管做什么,首先是做人。特别是经商,如果你不讲商德,不讲信誉,没有气量,容不下竞争对手,你可以是个生意人,但你永远做不了实业家。

他讲述了一段自己的经历。创业之初,他承揽一项建筑工程。按合同要求,工程地面处理必须采用上等鸡血红大理石。下属几经打听,得知一乡镇石材厂有这种石材,而且有供货能力。验货之后,他与石材厂签定了供销合同。不料,工程开工手续办得不顺利,使得工期一误再误。等到需要石材时, 市场价格已比合同价格高出了 30%。石材厂要求他按市场现价付款,否则拒绝供货。石材厂违背合同,他可以起诉,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按时价付了钱。过了一年,他又接了第二个工程,同样需要大批鸡血红石材,可正赶上大理石紧俏,拿着钱等不来货。由于第一次的合作不愉快,他没有打算去找那家石材厂,而是准备用高几倍的价格从国外进口石材。

石材厂听说了这件事,主动找上门来,说愿意为他加班加点赶石材,因为他们觉得他够朋友。就这样,石材厂为他省了资金上千万元。

你看,做人是不是需要平和,才能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