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不相识的亲家
夏季的湖边苇塘是使人流连忘返的处所,在那天水相接的一片碧绿丛中,彩蝶飞舞、群莺歌唱,实在令人神往。当然,这里也是不宁静的。突然我们会看到一只苇莺怒冲冲地向着飞近的杜鹃猛烈进攻,紧追不舍地将杜鹃驱赶得无影无踪。而就在这个时刻,另一只苇莺却在紧张忙碌地饲喂着比它大得多的杜鹃幼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雄鸟竟然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家”,而雌鸟却又无微不至地抚育着它的“养子”?还是先从杜鹃谈起吧。杜鹃又称布谷鸟,人们根据它们的叫声而称为“喀咕”、“光棍好苦”
或“不如归去”。有意思的是几乎世界各地的杜鹃地方名称,都是类似“喀咕”这个音,可见它的独特叫声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了。杜鹃的外形和羽色很像一只小鹰,只是栖在树上时身体比较平,不像鹰那样近于直立。它是一种攀禽,足趾像啄木鸟一样地两前两后,称为对趾型。平时最爱吃针叶林内的一种有毛的害虫——松毛虫,这种有毛的昆虫是其他食虫鸟所不大爱吃的食物,因此杜鹃是很有益的鸟类。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认识了杜鹃,早在汉代就流传着“望帝化为杜鹃”的传说,讲的是古代四川省有一个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之后称为望帝,后来出征而死,化为杜鹃。后人在春夏季节听到杜鹃彻夜不停的叫声, 把它的求偶炫耀拟成一种凄凉哀怨的悲啼,激起各种情思。诗人杜牧《杜鹃》诗中写到:“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杜鹃的这种动人肺腑的“悲鸣”加上它的口腔上皮和舌部是少有的红色,古人误以为它都啼得满嘴流血了。《埤雅》“杜鹃苦啼,啼血不止。”的说法,以及很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都用它来比喻“多情”。宋朝文天祥在被押送到元朝都城的途中所作的“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借杜鹃的典故表白了坚贞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死在燕京,也要变成啼哭出血的杜鹃,飞回江南。
杜鹃最特殊的习性,莫过于它的“寄生性产卵”了。它自己不筑巢,而是偷偷地将卵放在其他鸟类的巢内,由人家代它孵卵和抚育雏鸟。这种习性自古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了,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动物志》中就已详细记载了这种事实;我国也有杜鹃“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以及“生子百鸟巢, 百鸟不敢嗔,仍为馁其子,礼若奉至尊”的记载。它喜欢在小型雀类巢中产卵,目前已经知道它能向一百多种鸟类的巢内产卵,大至乌鸦、喜鹊,小至柳莺,都不能幸免。那么杜鹃究竟是怎么将卵放到其他巢内的呢?一直是众说不一的事。有人说是直接产到其他鸟类的巢内;有人说是先产在地上,然后用它那特有的对趾型脚,抓着卵放进去的;有人说是产在地上后用嘴叼进去的;虽然这些说法中“直接产入巢中”是可能的,但这种机会毕竟不多, 护巢的主人不会给它有从容产卵的可能。而且为了等待时机而长期或不定期的“憋”着卵不产,恐怕也不是容易的事。根据笔者在野外的观察,用嘴叼着放在其他鸟巢内的可能性很大。例如柳莺的巢置于地表,是一种小型的球状巢,仅在侧面有 3 厘米左右的巢口,它的巢内所发现的杜鹃卵,只能是用嘴叼放进去。
杜鹃向其他鸟类的巢内产卵,是生物进化中长期适应的产物。在世界上的每一地区内,该地的杜鹃主要向哪些种鸟类的巢内产卵,也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它的卵型、卵色都与那些特定的“寄主”的卵相仿,这是通过漫长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实现的。有人误以为杜鹃在任何地区都可以随便向一百多种鸟巢中产卵,而且好象还能随机应变地产出模仿寄主的卵色和花纹来, 显然是不正确的。所谓“卵的相似性”完全是相对的,绝对不应过份强调这个特性。很多鸟类缺乏严格地辨别卵形和卵色的能力,孵卵本能使它不顾一切地孵育着置于巢内的异常卵或物体(例如石子或玻璃球)。应该认为,现今成为杜鹃寄主的那些鸟类,多少都具有这种特性。在野外可以经常遇到置有杜鹃卵的鸟巢,其巢主的卵与杜鹃卵有很大差异,长白山所采的白腹蓝鹟巢就是一例。
从生物进化和适应的角度来说,杜鹃若想顺利地实现寄生性产卵,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寄主的食性问题,巢主的食性必须基本上与杜鹃的食性差不多,这样杜鹃的雏鸟才能获得合适的营养,从而迅速地生长发育起来。其次是寄主的巢应该比较容易发现,是当地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种, 这样杜鹃才能比较方便地完成寄生性繁殖。此外,寄主卵的孵化期以及雏鸟在巢的发育期,应该与杜鹃的孵卵期和雏期相一致,这样巢主才能以其固有的本能活动,在适宜的条件下,将杜鹃的雏鸟顺利地抚养起来。因此可以看到,不论在任何地区,杜鹃所寄生产卵的巢主都主要是食虫鸟类;但种类并不太多,而数量和分布都很出众;它们的巢一般都是杯状的,易于发现的。例如我国大杜鹃的主要寄生卵的寄主就是大苇莺。至于杜鹃的孵卵期和雏期,更是一种出色的自然选择事例了。从鸟类的系统分类和进化而论,杜鹃是比较低等的,它与另外一些攀禽(例如鹦鹉)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这些攀禽一般都产比较大的卵,卵的孵化期需 20 天左右。但杜鹃的卵与其体型大小
相比却要小得多,而且卵的孵化期也只有 12 天左右,和高等雀形目鸟类卵的孵化期十分接近,因而恰好适合于寻求各种雀类作它的寄主。雀形目鸟类是鸟类中蓬勃发展着的一个类群,有 5100 种之多,占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种类。数量和分布均占绝对优势,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正好成为杜鹃最理想的“乳娘”了。当然,往人家巢里放卵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既要偷偷摸摸、又要选好便于下手的时机。鸟类学家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杜鹃产卵的时间极为特别,它不像绝大多数鸟类那样在清晨产卵,而是在午后产卵。为什么如此反常?其奥妙就在于一般鸟类取食和筑巢、孵卵活动的最活跃时间是上午,特别是对于孵卵亲鸟来说,此时是它最恋窝的时光,几乎根本不离巢, 由雄鸟衔虫供喂。到了中午及午后,气温回升,巢温也相应地比较稳定,因而雌雄鸟都双双外出活动,而杜鹃恰好在这段时间产卵,将卵放在寄主的巢内,也比较容易得手。此外有人认为,杜鹃的形状像只老鹰,巢主见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加强自身的防御上,从而给杜鹃以接近巢的机会。这些说法看起来都有点道理,是否符合我国杜鹃的情况,还需通过观察研究来鉴定。
杜鹃的雏鸟为晚成雏,破壳之后双眼不能睁开,全身无毛,软弱无力。鹰鹃和翠金鹃是少数在大型雀形目鸟类巢内产卵的杜鹃,雌鸟向巢内产 2~4 枚卵,所孵出的雏鸟与寄主的雏鸟共同在巢内发育成长。而大多数在小型雀形目鸟类巢内产卵的如大杜鹃和中杜鹃等,则只向巢内产一枚卵,所孵出的雏鸟有一种独特的本能活动,要将它身体所接触到的东西抛到巢外。即使连巢主的卵和雏也不例外,只要有触及,就立刻产生一种反射活动:掉过屁股来往后挤,把卵或雏挤到巢边使其驮在自己的后背上。然后张开它那光裸无力的翅膀,支撑着向上猛然站起,用脊梁托着巢主的卵或雏鸟,把它们一个
个地翻到巢外,巢内最后只剩它一个独享天伦之乐。尽管小杜鹃这样忘恩负义,它的义亲却全然蒙在鼓里,育哺的本能活动使它拼着命去为小杜鹃找食。待小杜鹃羽毛丰满了,它的身体能比抚养它的义亲大好几倍,为了喂养它, 义亲要把自己的脑袋都伸到小杜鹃的嘴里,有时不得不站在小杜鹃的头上才能够得着它的嘴。然而义亲却永远也悟不到它是“上当受骗”了。仍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加以关怀。这个例子再次证明鸟类的育雏,就像其他生活习性一样,完全是一种本能活动。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例外的情况。例如我国鸟类学家曾发现南方的一种杜鹃——噪鹃产卵在红嘴蓝鹊的巢内,而红嘴蓝鹊的两只雏鸟并没有被噪鹃雏鸟抛出巢外,它们一齐接受哺育。当然即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义亲子女的前途也不乐观。因为亲鸟育雏并不是按次序轮流,而是哪个鸟争食最积极就喂哪一个。小杜鹃发育迅速,身高体壮,食量又大,当然总是抢食在先,最终甚至把它的“表兄弟”饿死。
有人以为所有的杜鹃全是寄生性产卵,其实不然。杜鹃科鸟类共有 128
种,其中只有 47 种是寄生性产卵,它们分布在亚、欧、非洲以及大洋洲。而分布在美洲的杜鹃,绝大多数是自己筑巢抚幼。它们用树枝和草茎编成浅杯状巢,结构十分粗糙。每巢内产 2~6 枚卵,由亲鸟自行孵卵和育雏。由此可见,目前具有寄生性产卵行为的杜鹃,它们这种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从“筑巢孵卵和育雏”习性逐渐转变而成的,是一种后生的特化现象。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特殊习性的发展,还不大清楚。
在鸟类中除了杜鹃之外,还有没有具备类似繁殖习性的呢?有!但是为数不多。就目前所知,世界鸟类中有 5 个不同科的成员有这种习性。美洲所特有的拟椋鸟就是突出代表,它们也能在很多种小型鸟类的巢内产卵。此外还发现有一种野鸭(黑头鸭)能将卵产在其他野鸭的巢中,由巢主代孵。对于拟椋鸟寄生性产卵行为的产生,曾经有一种推断:拟椋鸟终年尾随着牛羊群活动,啄食它们周围聚集的昆虫。由于这些有蹄类终年到处游荡、寻觅丰富的牧草和水源,因而拟椋鸟也跟着到处流浪,得不到比较稳定的筑巢、孵卵和育雏的条件,从而发展了这种特殊的行为。
我国共有 7 种杜鹃,其中以大杜鹃和四声杜鹃最为常见。这两种鸟类背羽都是灰色,胸腹部有明显的黑横纹,外形非常相似但鸣声不同。大杜鹃鸣声为“喀咕—”“喀咕—、喀咕—”,有人拟其音为“布谷—”。最喜欢在大苇莺巢内产卵。四声杜鹃的鸣声为“喀—喀—喀—咕——”,人们拟其音为“光—棍—好—苦—”或“割麦割谷”、“不如归去”。它比较喜欢在林间的一些小鸟巢内产卵,最常见的是灰喜鹊、伯劳、鹟和雀的巢。大杜鹃与四声杜鹃所产的卵大小相差不多,卵的长径约为 24 毫米,宽径约为 16 毫米, 卵的颜色因寄主不同而有变异。此外在我国山林地区还经常遇到一种大型的杜鹃,称为鹰鹃。它的宏亮的叫声能达到数里之外,在山谷中回声荡漾、此起彼落,颇为动听。它的叫声是一声比一声高,一种是“快回一去。快回一去”,一种是打着嘟噜的“柔—、柔—、⋯⋯”很象抖空竹的响声。它究竟在哪种鸟的巢中产卵,过去还一直不清楚。近年来在北京百花山林区内解开了这个秘密,原来它向喜鹊的巢内产卵!在这个喜鹊巢内共发现有 4 枚喜鹊卵和两枚鹰鹃卵。鹰鹃产的卵为橄榄灰色,上面布满细密的褐色斑。不论从形状大小和颜色来看,都与喜鹊卵明显有别。卵的长径为 26.2 毫米,宽径
19.2 米,卵重 4.7 克。
人们一定很关心小杜鹃离巢以后的命运,例如究竟是追随着义亲活动呢,还是设法去找它的同类?全不是。杜鹃幼鸟离巢之后,秋天已渐渐来临了,它比老杜鹃更早地动身南迁,只身漂洋过海,远到澳洲或非洲去越冬, 旅途长达几千公里。这个完全陌生的路线,在没有老鸟带领之下,一次首航成功,很少迷路。究竟是什么因素指引它朝向传统的越冬地区飞奔?靠什么来“导航”?这些还都是尚未解开的谜,有待于我们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