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翩飞

世界上只有两种孔雀,一种叫印度孔雀(又叫普通孔雀),分布在斯里兰卡和印度;另一种叫绿孔雀,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印尼爪哇、缅甸、马亚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地。在自然界中是没有白孔雀及其他杂色孔雀的, 白孔雀是人们从野生的印度孔雀培育出来的一个品种。其他各色的孔雀都是人们有意识地培育和饲养出来的。

通常,人们都知道孔雀艳丽无比,但对它们的生活却知之甚少,不久前, 我国的一个生物考察组深入西双版纳的腹地,窥视了密林中的珍禽绿孔雀, 揭示了它们生活中的一些奥秘。

有趣的作息时间——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绿孔雀,有着准确的生物钟。它们多半在早晨 6 点左右“起床”,下树活动。下树后先要“梳妆打扮”一番, 修饰羽毛,振动翅膀,然后用鸟语“嗨—喔—嗨”互相通知,前往觅食之处。待饱餐之后,它们常单独或成群结队到溪边去饮水,并在溪边沙滩上嬉水浴沙,用泥沙来摩擦皮肤和羽毛。傍晚 7 时,它们开始返回栖息地,8 时后便在栖宿的大树周围伸长脖子四处察看,见无敌情,方才“嗨—喔—嗨”地连叫几声,跃飞在同一棵树上,有时也分散在附近的大树上过夜。绿孔雀是十分谨慎的,上树后,它们还不断伸长脖子四处探望,侧耳细听,如见敌情或听到响声,便展翅另觅新居,直到 9 时后它们才安静下来,将头藏在翼下入睡。

有趣的活动规律——夏天的中午十分炎热,此时孔雀常隐藏在灌木丛中休息,待下午稍为凉爽时,才开始活动。行走时雄鸟在前,昂首阔步,雌鸟跟在后面,充当后卫,雏鸟夹在中间,泰然自若。雌鸟一边跟着“丈夫”, 一边又唯恐“幼儿”丢失,于是便不断发出“咯、咯、咯”低微的联络叫声, 以此相互联系。它们时或纵队时或横队前进,平时大多是 5 至 10 只,三五成群,边走边东张西望,警惕周围的动静,生怕遭到凶禽猛兽的袭击。

幼雏初生不久,羽翼未丰,不能上树。一旦受惊,它们便躲到母鸟的翅膀下面。在此期间,母鸟很少上树过夜,多在草丛间陪着“幼儿”。

孔雀开屏——春天来了,孔雀便开始求偶。这时,羽毛中的色素细胞会相互配合成一种“婚装色”,因此,羽毛特别绮丽,呈翠蓝绿色,下背闪着反光的紫铜色,头顶直立一簇冠羽。在密林中,人们常见数只雄鸟围在雌鸟周围,并把美丽的尾羽展开成扇状,每枚尾羽顶端,都有宝蓝色的圆斑(又叫眼斑)。这时,那尾羽不断抖动,相互摩擦而发出“沙沙”声,好象在向雌孔雀致意“求爱”,这便是有名的“孔雀开屏”。在交配季节,雄孔雀一天至少开屏四五次,每次达 10~15 分钟之久。

雄孔雀常常为争得雌孔雀的欢心而发生混战。搏斗时,掉下来的羽毛飘飞在空中,在阳光的辉映下,宛如彩烟腾空,繁花散落。结果,得胜者便被雌孔雀定为“意中人”,斗败者怯懦而退,只得另寻配偶。

美丽的羽毛——孔雀之所以会开屏,是因为它们受到环境与季节变化的影响,体内激素促使色素细胞相互配合,为孔雀的羽衣“合成了”鲜艳的“婚装色”。色素细胞赋于孔雀羽毛特有的光彩,它含有一种颗粒状和棒状的黑色素以及溶液状态的脂色素。黑色素使羽毛呈黑色、褐色和灰色,脂色素则使羽毛呈红、黄和绿色。各种原色素又不同程度地互相掺合而结合成各种深浅明暗的色调,如黑色素与黄色素结合成不同的绿色,黑色素与红色素结合

成不同的红色等等。此外,羽毛还能顺着光源和欣赏者的不同角度反射或折射出五光十色。

孔雀羽毛不仅美丽,而且非常轻盈,又是坚韧耐用的外套,能保护皮肤不受侵蚀。它还是一个‘空气调节器”,在寒冷的气温下,羽毛便松散开来, 以减少体热散失,而在天气温暖的时候,则把羽毛放平以便散热。

孔雀的羽毛是人们的装饰品。在国外市场上,孔雀羽毛是羽毛中的上品。我国清朝品级较高的大臣在红顶子帽的后部有一根孔雀毛制的翎子拖着,这种翎子只有经朝廷恩准后才能佩插。在清代 300 多年的历史里,能够得到这种特殊赏赐的,不过寥寥三四人而已,所以是一种代表极高荣耀的装饰品。

孔雀的象征与忌讳——英国人和法国人视孔雀为祸鸟、淫鸟,甚至连孔雀开屏也被视为自我吹嘘。但在东南亚国家却把孔雀视为美丽的象征。印度还把它定为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