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鸟”——鸡
报雨鸡——鸡会报晓,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可是在非洲索马里还有一种黑羽花纹的长脚鸡,不仅会报晓,还会报雨情。为什么这种鸡会报雨情呢? 据当地人说,因为这种鸡的皮肤上汗孔较少,只有少量的水份从汗孔蒸发。但是到了雨天,由于雨前空气中的水份多,汗孔里排出的水份,不易蒸发, 而是化成水珠淌下来,鸡羽被湿透,鸡就感到不舒服,于是就会“咯、咯、咯”地叫个不停。根据鸡羽湿透和鸡叫不绝的情况,当地人就知道快要下雨了。
无毛鸡——第一代无毛鸡已由美国一所大学利用遗传工程精心培育出来。这种无毛鸡身上没有毛孔,不长羽毛,鸡肉格外鲜嫩。因其散热性能好, 可以抗炎热,即使在非常炎热的夏季也很少死亡。饲养无毛鸡通常能够节省蛋白质饲料(羽毛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又可节省拔毛的时间和费用。
母鸡吞活蛇——在我国西南边疆的洗马河畔,杂草丛生,栖息着各种蛇类。人们砍柴、割草都不敢轻易进入,而在这里居住的张大妈喂养的一只白母鸡却通行无阻。一天,白母鸡领着刚抱出窝的小鸡去草丛里捕虫子吃,一条青丝蛇爬进院子,向这群雏鸡袭来。小鸡惊叫起来,白母鸡听到呼救声跑着赶过来,青丝蛇一见白母鸡,扭头就朝草丛里钻,白母鸡那肯罢休,扇动两下翅膀,飞快地追上去,用那老鹰一样的钩钩嘴,朝着青丝蛇的头部狠劲地连啄了好几下,那条青丝蛇扭动着细长的身子垂死挣扎着。这样,青丝蛇就成了白母鸡的一顿美餐。据说,这只白母鸡有 9 斤 3 两重,尖嘴带钩,已
发现它吞了 50 条蛇。
最重的鸡和寿命最长的鸡——世界上最重的一只母鸡,名叫韦尔多,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重达 9.89 公斤,它斗死过一只它自己生的、重 8.16 公斤的“儿子”,并啄伤了它的主人,它和狗打架,把狗叼残废了。
在美国犹他州最近发现一只火鸡,体重达 34 公斤多。至今还未发现比它更重的火鸡。
英国一位妇女喂养的一只公鸡,活了 48 年。另在伊拉克发现一只母鸡,
至今已活了 21 年,还很健康。这是目前世界上活得时间较长的两只家禽。长牙的鸡——两只长有牙齿的鸡正在华盛顿动物园展览。这是日本科学
家为了节省昂贵的饲料(如鱼粉等),降低养鸡成本,而研究培养的。他们用诱发鸡雏胚胎基因的方法,使鸡的上、下颔都长出牙齿。这种牙鸡可用粗饲料喂养,据说能降低 20%的饲养费用,且肉实味美。
鸡生鸡——鸡是卵生的动物。可是去年 8 月 29 日我国发现了一只会生小鸡的鸡。小鸡是直接从母体内生出来的,刚生下来还活着,和正常的鸡完全一样。
多脚鸡——湖南省草埠湖农场有一职工的家养母鸡,于 1981 年 3 月孵出一只三条腿的鸡,由于主人以为“不祥”而不敢喂食,致使这只两斤重的三脚鸡于 1982 年元月饿死。
这种三条腿的鸡,无疑是怪胎和畸形。在动物世界和人类中,出现这种怪胎和畸形并不是个别现象。1956 年在陕西农村曾发现一只四条腿的鸡,走起路来像老鼠一样。
电子母鸡——不管孵的蛋多少,雏禽总是差不多同时出壳的。这是个一直未解开的谜。苏联莫斯科大学研究员吉洪诺夫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倾听
鸡蛋的声音,发现这些胚胎在蛋壳中可以互相传送声音讯号。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其它胚胎一听到“领头者”的声音后, 也相继咔嚓、咔嚓地响起来。这就是说,它们串连好同时转为用肺呼吸,加快成长为雏鸡。
发现这个秘密,能大大简化孵化的工艺过程。吉洪诺夫同其它专家合作, 研制成声响发生器。当蛋放在孵化器中第 17 天时,把无线电电子装置打开, 便能发出稳定的、强有力的“咔嚓、咔嚓”的声响,它们听从“电子母鸡” 的命令,在一天之内就都自己脱离蛋壳。
辣味鸡——在非洲罗得西亚山中,有一种野鸡,它叫起来,声音特别沙哑和难听,像敲破锣一样。这种鸡胆小如鼠,喜欢躲在偏僻的树梢上。
这种鸡全身都有浓烈的辣味,把它捕来煮熟后,就像放许多辣椒粉一样, 它的内脏尤其辣,因此取名“辣味鸡”。当地人爱辣味,常利用这种鸡胆小的特点,敲锣打鼓地把它吓昏后捉住,美美地吃一餐。
戴眼镜的母鸡——除人以外,从来没有听到过动物带眼镜。可是最近, 科学家却要让母鸡带上红色的塑料眼镜,以便让母鸡更安静和生产更多的蛋。目前,美国佛吉尼亚多艺学院的科学家李夫顿正在研究眼镜对鸡行为的影响,尤其注意下蛋率和饲料的消耗情况。据估计,鸡群都带了眼镜后,至少可使鸡的死亡率减少 5%,从而减少蛋的成本。给鸡带上红色镜片的目的, 是使它们难以识别血液的红色,结果使鸡群变得安静温顺了。从而减少了鸡的啄斗和鸡的死亡率,增加了产蛋量,好处很多。
一只母鸡腹怀两只雏鸡——据《四川工人报》于 1983 年 9 月 13 日报道: 四川省武警部队驻乐山第一医院出了一桩奇闻:一只母鸡怀有两只雏鸡。雏鸡发育齐全,全身长满羽毛,其形状大小与刚脱壳孵出的小鸡无甚差别。1983 年 7 月该院小车司机崔进生从鸡市场上买来一只 3 斤多重的肥母鸡,发现这只鸡跳叫不停,一周后,便萎靡不振,便稀、不进食,喂药后不见好转,崔即将鸡杀了。剖开鸡腹后,发现鸡腹肥大异常,在鸡腹两侧各紧贴着一只小鸡,头朝上,全身被一层透明薄膜裹住。这两只雏鸡已被医院作为标本保存以供研究。
鸡吃沙子之谜——当你把鸡的胃剖开时,就会看见里面有不少沙子。如果你留心观察,还会发现鸡在食饱后或天晴时,在有沙的地方打滚,弄得满身泥沙,然后抖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鸡没有牙齿,必须借助于沙粒在胃内对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然后利用消化液使食物变成营养物质,由肠道吸收。如鸡胃内没有沙子,就会产生消化不良、生长受阻等现象。其实, 鸡食沙子,从雏鸡开食起就有需要了,同时,鸡还有“沙浴”的习性。一般来说,鸡进行“沙浴”从孵出后 60 天左右就开始了,每次可持续 1~2 小时。“沙浴”的作用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还可擦洗羽毛,减少体外寄生虫。由此可见,生活离不开沙,必须给鸡创造“食沙”和“沙浴”的良好条件。
雄鸡报晓的秘密——把一组雄鸡关进一间灯光如昼的房间,又把另一组雄鸡关进漆黑的房间,然后分别调节房间的光线,每当调节到拂晓的光影, 雄鸡便引颈长鸣,这说明鸡啼和光线的强弱有关。
鸡体内有什么东西受到光线调节而引起啼鸣呢?如把雄鸡的感光器官破坏了,鸡在拂晓时仍然啼鸣,只有破坏了鸡头中的一种内分泌腺——松果腺, 那雄鸡就不再啼鸣了。
科研人员取出鸡头中的松果腺加以培养再用强弱不同的自然光照射第一
个腺体细胞,观察数天后将数据整理、画面的曲线表明,腺细胞内的生化物质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都随着昼夜光线的强弱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形成一种生物钟现象。以雄鸡报晓时的光度照射松果腺,松果腺分泌的激素最少, 而以其他光度照射,特别是黑暗放大时,所分泌的激素比较多。这种激素与啼鸣有关,称为抑鸣激素。
未出壳的鸡雏会“说话”——一组美国科研人员观察到,破壳前 48 小时, 鸡雏和母鸡之间就已进行着“说话”。这种观察推翻了一种历来看法,即新诞生的生物对双亲或者外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观察的信息渠道。实际上, 鸡雏在破壳前两天就已经通过各种声音和母鸡取得了密切的联系。科研人员在录音机和计算机的帮助下,分析了 7 种未破壳的鸡雏发出的基本声音类型。例如,尖叫声,好象在进行挣扎,因为这种声音和被人抓在手中的刚刚破壳的鸡雏的叫声一模一样。还有反映心满意足时的高调的吱吱声、消化食物时的声音,以及想栖身于母鸡翅膀下的低调声音。当蛋壳中的鸡雏发出慌张的呼叫声时,母鸡会发出咕咕地反响或用移动身体来回应,结果鸡雏便安静下来,不再发出这种声音。
鸡为什么会赖抱——母鸡的就巢性,一般常叫“赖抱”,母鸡的这种特性使产蛋量下降。
就巢性与鸡的内分泌活动有关。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激素增加时, 鸡的卵巢萎缩,出现就巢现象。就巢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多发生在温度逐渐增高的春末和夏季。此时幽暗的环境和产蛋箱里的积蛋若不及时取出,更易诱发就巢性的出现。
鸡的就巢性能够遗传,除母鸡对后代的就巢性有影响外,公鸡对后代的影响还更大。例如,就巢性弱的来享公鸡配就巢性强的考尼什母鸡,其后代的就巢率为 37%,而考尼什公鸡配来享母鸡时,就巢性则达 88%。
当发现母鸡就巢时,应及时改变环境,多喂些青绿饲料,将其放在凉爽而光亮的地方,不要放入产蛋箱。同时还可采取各种刺激方法催醒,例如: 缚脚,以鸡羽穿鼻;注射或内服退热药物;使用对肌肉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或内服含已烯雌酚等催醒药品;电感应刺激;关入水牢中浸脚等方法都可促使母鸡离巢,若选择留用种鸡,必须逐代严格淘汰这一不良性状,使之根除就巢性。
母鸡与恶鹰的决斗——1983 年 7 月 17 日 10 时,在四川云阳县渠马公社的一个地坝里,一只大老鹰箭一般地俯冲下来,逮住了一只小鸡回头便飞。就在这时,在旁的母鸡(体重 4 斤多,年龄一岁半)竟一跃腾空而起,一下
子追扑到老鹰的背上,狠狠地啄其头部,老鹰凄厉地惨叫一声,飞出 20 多米远后扔下小鸡,随即在空中翻筋斗企图甩掉母鸡,但母鸡在老鹰背上,死死衔住其颈毛,双爪抓得紧紧的,老鹰连翻几下都没有把鸡甩掉。最后,老鹰终于被母鸡击落在稻田里,差一点被人活捉。
不怕水的鸡——苏联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种不怕水的两栖鸡,这种鸡可以毫不畏惧地跳入水中,连续几小时潜入水中啄食。
列宁格勒的一位研究人员说,经过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后,鸡的后代不仅可以自由潜水,而且可以在水中生活。
有趣的斗鸡——斗鸡,很早以前就在亚洲流行了。欧洲的斗鸡活动是在希腊的泰米斯托克利(是当时雅典的将军和政治家)时期开始的。据传,泰米斯托克利将军在同波斯军队作战时,行军途中看到两只公鸡正在激烈厮
斗,而且都很勇敢、顽强。为了鼓舞士气,他便把这个有趣的场面指给他的部下看。后来,希腊人果然在那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 在雅典每年都举行一次斗鸡盛会。显然,它起先带有一种爱国主义的色彩, 后来就成为一种普通的娱乐活动了。
仫佬族的斗鸡活动——斗鸡是我国广西罗城仫佬族的一种节日活动,在春节前不久,仫佬族开始带着公鸡出外旅他们不顾山路崎岖,走得很远。当他们遇到善斗的公鸡时,就相约斗鸡。倘若自己的鸡斗败,他们就把它卖掉, 把斗胜的鸡买进来。回家以后,他们对鸡给以很好的照顾,但也给予严格的训练。他们饲鸡以蛋和谷类的混合物,他们训练鸡多吃而不管陌生人的到来, 相信这样能提高它们斗争的勇气。
在庆祝的日子里,斗鸡在开阔地进行。公鸡们按重量分为几群。四位裁判员由斗鸡爱好者选出,每个裁判员跟踪一只公鸡,每当它向对方攻击一次时,就用长柄勺从大盆中舀一勺水装入一个瓶内。哪只瓶子里的水多,哪只鸡就被视为优胜者。
当一只公鸡战胜所有的对手时,整个村寨就放起鞭炮、敲起锣鼓向它的主人表示祝贺。得胜的那家请全寨分享酒肉和香茶以示答谢。
公鸡们往往要争斗十个小时,有时战胜者们因受伤致死,会得到和人死时同等的待遇:举行葬礼,并念祭文表示哀悼。
公鸡啼叫比赛——在德国一个叫拉特洛夫的小城镇,每年夏天举行一次公鸡啼叫比赛。比赛从一清早开始,时间为一个小时。比赛的最后一轮有 16 只“竞争者”参加。评判委员会的成员们手拿秒表记录着精彩的表演。一只曾于 1982 年获得冠军的公鸡一小时啼叫 92 次,夺得第二名的公鸡一小时啼
叫 82 次,第三名一小时啼叫 69 次。这项传统的比赛每次都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有当地的居民,还有从外地专程赶来的人。
白鸡斗蟒蛇——广西梧州动物园平时以活鸡喂一条 10 余斤重的蟒蛇。平时把鸡投入后,鸡只能引颈待死。一次,饲养员将两只白鸡投入,在死神面前,两只鸡却向蟒蛇发动了进攻,将它啄得遍体鳞伤,而蟒蛇却退避三舍, 丧失斗志。最后饲养员不得不将两只白鸡捉了出来。
群鸡抓鼠——“一只母鸡一天逮住 6 只鼠,又被一群鸡争吃个净光”, 这件事在湖北省来凤县接龙区大沟乡老茶村传为奇谈。一次,有人见到一只花母鸡叼着一只 3 寸长的老鼠拼命往前跑,大概是想独吞,而后面有 3 只鸡
紧追不舍。在追赶中,挣扎着的这只老鼠还是被 4 只鸡分而食之。随着粮食丰收,鼠患也特别猖獗。忽然到处乱跑的老鼠少多了,原来是这群长期圈养的鸡放出来后,见活食就抢,而这只花母鸡更为反常,老爱守在老鼠洞口等候活物光临。有一天,共有 6 只老鼠被这只花母鸡逮住,葬身在鸡嘴下。
鸡溜旱冰——阿根廷动物学家弗尔已成功地将 4 只羽毛艳丽的公鸡训练
成了“溜冰好手”。表演那天 4 只公鸡脚蹬特制的微型旱冰鞋,弗尔说,他
只花了 3 个月功夫就完成了“公鸡溜旱冰”的训练计划,这是因为鸟类的平衡感都很强,只要人们稍加“指点”即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