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罗店:血肉磨坊

宝山失守,标志着湘沪抗战最为激烈的防御固守阶段的降临。在此阶段, 日军频频增兵上海,投入兵力已达 10 万之众,并藉其轰炸和摧毁我军阵地。我军将士愈战愈勇,寸土必争。双方短兵相接,反复冲杀,伤亡均极惨重。而在罗店及罗店附近阵地展开的拉锯战,则以其“血肉磨坊”之称而载入史册。

罗店,是沪太路上的重镇,它南接上海,北连太仓,是上海和江苏的交界线,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北面浏河位于长江口,沿江一线,北有扬林口、七丫口,南有石洞口,都是长江沿岸重要的登陆点。1932 年“一二八” 淞沪抗战期间,日军正是在这里乘虚而入。所谓“浏河登陆”遂成为淞沪抗战的转折点,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于是,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以罗店为中心,中日两军在长江岸边这片冲积平原上又展开了一场寸土必争的阵地战。历史又一次重演了!

8 月 23 日,日军故伎重演,在我军兵力薄弱的川沙口和浏河镇一线登陆成功,抢占了罗店。接到此消息后,张治中马上意识到敌人已抄到我军背后, 全军有被包围的危险。他马上派出第十一、九十八师迅速赶赴罗店,扑灭登陆的敌人。第十一师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以果断神速到达罗店迎战,他们乘日军立足未稳全力猛攻,至晚上 8 时收复罗店。

8 月 25 日,当拂晓时分第十一、九十八师主力正在罗店西北扫荡敌军时, 从石洞口、小川沙登陆的日军乘我军阵地没有巩固之际,集中飞机、大炮向罗店猛轰,步兵随之发动进攻。这时守备罗店的我军仅 1 营兵力,在日军暴雨般炮弹炸弹的轰击下,镇上民房基本被炸毁,尚未修好的阵地也被破坏。我军虽然无险可凭,但仍拼死防守。直到晚上 8 时,第六十七师主力部队才

从浏河赶回罗店反攻。得知罗卓英 4 个师非但不能扑灭登陆之敌,相反又失

去了罗店,蒋介石心急如焚地于晚上 9 时电令罗卓英“今晚必须收复罗店”。此时由于军官伤亡过重,我军有溃退的趋势,日军乘机猛追。只见少将旅长蔡炳炎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他训示全旅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不得畏避!”当他和官兵奋勇冲击几百米后,不幸胸部中弹, 但蔡炳炎仍在高呼:“前进!”罗店仍然在我军的手中!

8 月 27 日晚,川沙口又有大批日军登陆,他们向罗店发动了第 3 次进攻。

从 28 日上午 8 时到下午 3 时,日军的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一刻不停,爆炸掀起的烟尘气浪卷起了飞沙走石,笼罩了全镇,每一寸土地都是血和火。到下午6 时,守军伤亡大半被迫退出罗店,在罗店南面与日军对峙。

听说罗店再度吃紧,蒋介石赶到前线司令部,召集各路兵马紧急增援罗店。于是,第十四师第四十二旅的两个团奉命星夜奔赴罗店,第六十七师和第十一师的一个旅协同作战,经过 5 小时的血战,冲锋十多次,终于在半夜时分夺回了罗店南半部,与占据镇北的日军对峙。两军往复争夺,日夜不停。

8 月 29 日晚上,从安亭赶来增援的第五十一师在罗店西面的施相公庙设立了指挥所,派三营营长乘引敌击来,然后集中兵力歼灭。胡豪带着部队静肃前进,乘敌不防突入罗店,打开缺口后轻重火器一齐扫射,睡梦中的日军乱作一团,慌忙应战。三营且打且退,诱敌追击。日军不知是计,猛烈追杀而来。当突击队退到距施相公庙约 200 米地带,早已埋伏在此的我军突然以最猛烈的火力向仓皇的日军扫射,一时间敌军死伤累累大败而退。胡豪的夜

袭诱敌受到了上级的传令表扬。

1937 年 9 月 3 日国民军第十八军司令部油印的《罗店十日战记》中写道: “罗店一镇,目前为敌我必争之要点。苦战旬日,异常惨烈,敌军伤亡已逾3000,我军阵亡官兵 5000 余人⋯⋯”9 月 19 日时值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在此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挥笔写下了一首七绝《战地中秋》, 抒发了此时他的万千感慨:

战火漫天战马腾, 江波海浪涌层层。健儿争饮倭儿血, 手挽酋头笑月明。

这是罗卓英的“诗言志”,这又何尝不是罗店前线数万中国官兵的豪气! 争取罗店及其外围的战斗是那么的惊心动魄,中国军队往往以“一寸山

河一寸血”来概括这片土地上的激烈搏杀,而日本军队则称罗店为“血肉磨坊”。日本陆军省和上海派遣军官兵对罗店及罗店附近的村庄印象极深,厚厚的战死者登记册和陆续寄回去的死亡通知书上,关于战死的地点一栏,许多人都填着“月浦”、“吴淞”、“蕴藻浜”和“罗店”⋯⋯

罗店,这个仅有 2.3 平方公里的宝山县第一大镇,这个清末便有 700 家店铺、三湾九街十八弄的江南名镇,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的蹂躏,我们用几百字是无法说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