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誓不与倭奴共戴一天

国民政府对于上海保卫战的爆发是有所准备的,这主要是出于自身防卫的需要,特别是防止日军像“一二八”事变那样再度攻击淞沪,进而威胁南京。“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更是从其战略眼光出发,开辟淞沪战场,将战略防御重心置于华东地区。而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军队将士的爱国热忱,也是不可抹煞的。

早在 1935 年,国民政府就开始在各战略要地修筑国防工事,“构筑实施之程序,系以首都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进”,江海防工事的顺序是“先求巩固长江下游之江防,其次浙及闽、粤、苏、鲁诸海岸”。至七七事变爆发,江浙地区预定修筑工事 2508 个中已完成 2264 个,并修成三道坚固防线: 从长江下游的福山起,经常熟、苏州、嘉兴、平湖到杭州湾乍浦的防线;从江阴到无锡的防线;以茅山为中心的南京外围防线。1935 年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还制定了《国防作战计划》,划分了战区和防卫区,规定“驻江南部队应集结于京沪线及首都附近,一面往淞沪方面之增援,并相机扑灭上海之敌势力,一面防止长江敌舰之侵扰,以维护首都”。

1936 年,张治中出任京沪警备司令,具体着手京沪防御作战事宜。他在陆军军官学校内设“高级教官室”,驻扎苏州,专门主持制订京沪地区防御计划及其实施过程,诸如兵力部署、指挥系统、后勤供应、民众动员、舆论宣传等。该室为掩护隐蔽起见,后改名为“野营办事处”,在沪宁线上包有一节专用车厢,随时可以挂在任何一次列车上。

1936 年底,张治中曾组织军事参谋人员到苏州、常熟、太仓、浏河、吴

淞一带考察,还组织过一次 5 个师的军事演习,模拟阻击日军登陆作战。沪宁线沿线各站还奉命专门组织了军运准备演习。京沪警察司令部还和上海市府合作,在市区设置防御工事,以阻止日军从黄浦江登陆。为预防不测,国民政府还同意张治中的建议,以一个加强旅伪装成保安队进驻上海虹桥地区。1937 年 8 月 7 日,国民政府命令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在苏州、无锡一带集结,并调正在安徽蚌埠的第三十六师赴沪应变。

8 月 9 日“虹桥事变”发生后,11 日深夜张治中奉命率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向上海推进,奉命赶来的还有原驻汉口的九十八师等部队。海军则将江阴以下长江下游中的舰标全部破除,并在江阴江面沉船 43 艘,筑成江阴阻塞线,大部分军舰也驶入长江,这些奉命保卫上海的部队,给人的印象和过去国民党军队很不相同,正如上海英文《大美晚报》记者勃鲁司报道的:“此八十八师队伍,俨如曾受高等训练之外籍部队,御新式合用之制服,头戴德国式钢帽,往来巡逻,极为尽职。”8 月 12 日,中国军队自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5 年来首次进入上海。市民们目睹此景,无不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而早在 7 月 30 日,张治中已电示蒋介石开战的时机问题,而蒋介石则回电称:“希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

然而,日军侵略者并不以小规模冲突为限,更不以蒋介石的极力避战而放弃他们的真实目的,“八一三”事变最终爆发了。8 月 14 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天赋之自卫权”,抗击侵略者。8 月 15 日, 张治中发表抗战通电,称“治中奉命统率所部,星驰援应,保卫我先祖列宗筚路蓝缕辛苦经营之国土,争取我四亿五千万黄炎华胄之生存,誓不与倭奴共戴一天。今日之事为甲午以来四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彼曲我直,彼怯我壮,

彼为发挥野心之侵略,我为决死求生之自卫,无论暴敌如何猖狂,最终胜利, 必属于我。”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上海奋起迎敌,这不仅是由于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侵略本性所致,也是国民政府抗战初期军事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不能忽略的。

随着平津失守,迫使国民政府处于非战不可的境地,国民政府准备用阵地战层层阻挡华北日军的进攻。而当虹桥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决定将淞沪作为战略防御重点。“八一三”事件发生后,国民党这一战略行动正式实施。正如 8 月 20 日视察完上海战况返回南京的陈诚向蒋介石所建议的:“日军如在华北得手,必将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路直趋武汉;武汉一旦失守,则中国将东西纵断为二。故不如扩大淞沪战场,诱敌至东战场。” 蒋介石采纳了陈诚的意见。于是时至 8 月 15 日,已有几十万精锐部队开进淞沪战场,国民政府试图集中主力部队在此一举击垮当面之敌,赢得局部胜利, 造成结束战局的时机。

然而,这一军事战略行动的政治策略含义是更为明显的。首先,国民政府企图由此引起英美等国的干涉,达到尽快结束战争的目的,正如李宗仁所言:如果“在上海和敌人用主力火拼一番,不特可以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 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第二,等待苏联出兵。他们认为日苏矛盾和对抗日益加剧,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如果苏联一旦出兵,战争自然就会大有改观;第三,为了维护国民党官僚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华北地区向来非蒋介石的地盘,而江浙一带对蒋介石政权来说则是举足轻重的地方,与其保卫于中央势力艰难插足的华北,还不如保卫至关重要的长江下游地带。

历史证明,国民政府开辟东战场是战略防御方向的一大失策,它导致华北、华东相继沦陷,日军得以从东、北两面合击中原。然而,此时的国民政府还正得意洋洋地努力实现这一“战略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