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抛问题与类似斜抛问题

对斜抛物体运动的理解,通常有两个模型。

模型一:斜抛物体的运动,是水平方向上速度为 v1=v0cosθ的匀速运动与竖直方向上初速度为 v2=v0sinθ的竖直上抛运动的合运动(图 3-6)。

模型二:斜抛物体的运动是初速度方向上速度为 v0 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图 3-7)。

这两个模型的区别在于模型一把初速度 v0 正交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

v1 和竖直方向上的 v2,把斜抛运动看作是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的合运动。模型二对斜抛运动的描述更为直接。被斜抛的物体,若无重力作用,将沿初速度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1 秒末经过位置 A1、2 秒末经过位置 A2、⋯⋯实际上重力是存在的,所以 1 秒末斜抛物体的位置不在 A1, 而是在 A1 的正下方 B1,2 秒末的位置不在 A2,而是在 A2 的正下方 B2,⋯⋯,

1 2

A1B1、A2B2 、A3B3 、⋯⋯的大小由自由落体公式 2 gt

A3B3∶⋯⋯=12∶22∶32⋯⋯

决定,A1B1 ∶A2B2 ∶

模型一的最主要优点是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紧紧联系在一起,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x 轴沿水平方向,oy 轴竖直向上,这两根坐标轴的方向与该模型的两个运动的方向一致。一般教科书均采用这个与坐标系结合的模型。模型二直接体现了力学基本规律,特别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利用这

个模型可以十分简便地解释一系列物理现象,分析说明一系列物理过程发生的机理。这个模型把斜抛运动看作是夹角为 90°+θ的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合成,这两个方向与直角坐标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分析计算与斜抛运动有关的问题时,往往采用模型一。

在图 3-6 所示的坐标系中,设斜抛物体抛出后 t 秒的位置坐标为 P(x, y),根据模型一,可以写出轨迹的参数方程:

x = v0 cosθ·t

1

y = v sinθ· 2

 0

t - 2 gt

消去共同的参变量 t,可得轨迹方程为:

g

y = - 2v2 cos2 θ

  • x2 + tgθ·x

这是抛物线方程。y=0 时,可得斜抛物体的水平射程 x:

0 = - g

2v2 cos2 θ

x 2 + tgθ·x

2v 2 sinθ cosθ v2 sin 2θ

X = 0 = 0

g g

可知,当 2θ=90°,即θ=45°时,水平射程最大:

v 2

Xmax

= 0

g

将轨迹方程配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可得:

g v2 sinθ⋅ cos θ v2 sin2 θ

y = -

(x - 02 + 0

2v2 cos2 θ g 2g

v2 sinθ cosθ

可见,当x = 0 =

g

X

2 时,y有最大值,

即斜抛物体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v2 sin2 θ

Y = 0

2g

由射程公式 X=v02sin2θ/g 与 x=v0cosθ·T,可得斜抛物体的飞行时间:

T = 2v0 sinθ

g

与平抛运动一样,斜抛物体的运动也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为 g,在

△t 时间里,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 g△t,方向坚直向下。

在分析下列例题的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阐述斜抛物体的运动特性。任何一种解题方法,都来源于对运动特性的理解,也体现了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只有对题目所述的物理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对物理过程中物体运动的特性、运动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才可能产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所以解题过程的重点是对题目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公式的套用。

[例题 1]一个斜抛物体,某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 经时间 t,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为β。如抛出时初始时刻的抛射角为θ,求抛出时的初速度。

[分析与解]设初速度为 v0,斜抛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上总是匀速运动,即速度的水平分量恒定不变,保持为 v||=v0cosθ。竖直方向上是初速度为 v0sinθ的竖直上抛运动。又设某时刻抛体的速度为 v1, 经 t 秒速度为 v2。

  1. 设 v1、v2 均斜向上(图 3-8),则在 t 秒内,竖直方向上速度改变量为:△v=gt=v||tga-v||tgβ,

gt gt

故得v|| = tga - tgβ ,v0 = (tga - tgβ)cosθ

  1. 如 v1 是抛体上升阶段某时刻的速度,v2 是抛体下降过程中的速度,则 t 秒内竖直方向上速度改变量(图 3-9)为:

△v=gt=v||tga+v||tgβ

gt gt

故得v|| = tga + tgβ ,v0 = (tga + tgβ)cosθ

  1. 如 v1、v2 均为抛体下降过程中的即时速度(图 3-10),则 t 秒内速度改变量为:

△v=gt=v||tgβ-v||tgα

gt gt

故得v|| = tgβ − tgα ,v0 = (tgβ - tgα)cosθ

[例题 2]某雷达站在某时刻发现一枚导弹正在向雷达站的方向飞来,测得该时刻导弹的高度 h1=36000 米,水平距离 s1=45000 米;1 秒后导弹的高度 h2=36045 米,水平距离 s2=44500 米。

设导弹无推动力,空气阻力不计,g 取 10 米/秒 2,求:(1)假设导弹按抛物线(弹道)飞行,雷达站处在导弹的轨道面之中,求导弹的发射点与雷达站之间的水平距离?(2)导弹轨道的最高点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3)在发现导弹后 5 秒末,从雷达站发射一束激光恰好将导弹击毁, 求激光束瞄准的仰角多大?

[分析与解]方法一:由发现导弹时的位置 P(45000,36000)和 1 秒后的位置 M(44500,36045)可知,导弹处在轨道的上升阶段(图 3-11), 根据抛体运动的规律和已知条件,可以推断导弹在被发现时(即 P 点)的速度分量分别为:

v = s2 − s1 = -500(米/秒)

x t

 1

v = [(h - h ) +

gt 2 ]÷t = 50(米/秒)

 y

2 1 2

设导弹发射时初速度的水平分量与竖直分量分别为 vox 和 voy,发射后经 t0 秒被雷达发现,在 t0 秒内,观察导弹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可得:

vy = vyo - gt 0

 1 2

h = v yo t 0 - 2 gt 0

代入已知量,得关于 t0 的一元二次方程: t02+10t0-7200=0

(t0-80)(t0+90)=0

舍去负根,得 t0=80 秒,可知导弹发射点与雷达站的水平距离为: D=vxt0+s1=500×80+45000

=85000(米)=85(千米)

  1. 由 vy=vyo-gt0。可以求得导弹发射时初速度的竖直分量为vyo=vy+gt0=50+10×80=850(米/秒),可见导弹轨道的最高点到地面的高度为:

2

H = 2g

= 36125(米)

  1. 导弹被发现后 5 秒的位置坐标(图 3-11)为:

x = D - v x (t 0 + 5) = 42500(米)

y = v

yo(t 0 + 5)

1

- 2 g

(t + 5) 2 = 36125(米)

可见,激光束瞄准时的仰角为:

θ = tg-1

y

( x )

= tg-1(0.8488) = 40°19′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求出导弹总的飞行时间为:

2voy

T = g = 175(秒)。

如导弹不被激光击毁,它的水平射程 X=vxT=85000(米)=D(85 千米),雷达站将被摧毁。

方法二:在图 3-11 所示的坐标系中,坐标原点设在雷达站,导弹发射

点与雷达站相距 D,vox、voy 为导弹发射时初速度的水平分量与竖直分量, 则 t 秒时导弹的位置坐标为:

x = D + vxo t

 1

y = v yo t - 2 gt

设 t=t0 时导弹被雷达发现,这时导弹的位置为 P(45000,36000), 由此可得:

45000 = v xo t 0 + D ①

 1 2

36045 = vyo t 0 - 2 gt 0 ②

在 t=t0+1 时导弹的位置在 M(44500,36045),可得:

44500 = v xo (t 0 + 1) + D ③

1

36045 = vyo (t 0 + 1) - 2 g(t 0 + 1) ④

由①、③两式解得: vxo=-500(米/秒)

④式与②式相减,得 vyo=50+gt0;代入②式,得到关于 t0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此方程可知 t0=80(秒),这样由①式便可计算出导弹发射点与雷达站的水平距离:

D=45000-vxot0

=45000+500×80

=85000(米)

(2)将 t0=80(秒)代入②式,可知: vyo=850(米/秒)

则导弹飞行中的最大高度为:

v2

H = 2g = 36125(米)

(3)发现导弹后经 5 秒,导弹的位置由①、②两式求得:

x = 42500(米)

y = 36125(米)

故激光束瞄准时的仰角为:

θ = tg −1

y

( x )

= 40°19′

[例题 3]从空中某点 M 以相等的速率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抛出若干个物体。试证明在任何时刻,这些物体总是处在同一个球面上。并说明球面的球心位置与球面的半径。

[分析与解]从 M 点抛出去的物体,可能是竖直上抛,也可能是斜上抛、平抛或斜下抛。为描述这些抛体的运动,我们以 M 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 y 轴,把 x 轴设在任意一个水平方向上(图 3-12),这样,只要我们能证明在 oxy 平面内的抛体在任何时刻都处在同一个圆上,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我们只要把 oxy 平面绕 y 轴旋转一周,空间中的立体球面与平面中的圆之间的联系便会一目了然。

设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与水平轴夹角为θ,则时刻 t 抛体的位置坐标分别为:

x = v0 cosθ·t

1

y = v sinθ· 2

 0

t - 2 gt

1 2

设 v0t=a, 2 gt =b,在任意确定的时刻 t,a、b 也随之确定。将 a、b

代入,得

x = acosθ

y = asinθ - b

x = acosθ 即 y + b = asinθ

这是以抛射角θ为参变量的圆参数方程,圆心的坐标为 O(0,-b), 半径为 a。

1 2

由 b=gt 2 gt

可知,圆心位置是变化的,它从 M 点开始,由静止出发

作自由落体运动。圆的半径 a=v0t 随时间逐渐增大。

例题 3 所述的现象,在节日焰火(烟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从地面上看去,五颜六色的发光点构成的一个圆面,实际上是分布在一个球面上。由于焰火弹是斜射升空的,球面的球心实际上沿抛物线运动,而球面的半径总是随时间而逐渐变大。

上述三个例题的解法是有区别的。例题 1 主要应用矢量分析与矢量

图;例题 2 是根据抛体在竖直方向上与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性,逐步分析

求解;例题 3 则是解析法的具体运用。共同点是这三种解法都是按模型一理解斜抛运动的。

物理学中还常常遇到类似斜抛运动的问题,如带电粒子以初速度 v0 射入匀强电场中,当初速度 v0 的方向与电场方向垂直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类似平抛运动;如初速度 v0 的方向与电场方向不垂直,则带电粒子进入电场后的运动就是类似斜抛运动。

[例题 4]质点在 oxy 平面中沿直线 y=tgθx,从第Ⅲ象限经坐标原点向第Ⅰ象限以速度 v0 作匀速运动。通过坐标原点以后,物体即受恒力作用,

有与 oy 轴相反方向的恒定加速度 a。求质点通过 O 点后 t 秒时的位置和速度。

[分析与解]如图 3-13,y=xtgθ是通过坐标原点、与 ox 轴夹角为θ的直线。将初速度 v0 沿 ox 轴与 oy 轴分解,得分量:

vox = v0 cosθ

v = v sinθ

 oy o

可见,质点在第Ⅰ象限与第Ⅳ象限里的运动,是 ox 方向上速度为 vox

的匀速运动与 oy 方向上初速度为 voy、加速度为 a 的匀减速运动的合运动。t 秒时质点位置 P 的坐标(图 3-13)为:

x = v0 cosθ·t

1

y = v sinθ· 2

 0

t - 2 at

质点在 P 点的速度分量为:

vx = vo cosθ

v = v sinθ - at

 y 0

速度的方向与ox方向间的夹角为:a = tg−1( v y )。

v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