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毕业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 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新约·马太福音》六月六日,坎布里奇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兴奋。

今天是一年一度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有四千五百人将获得哈佛大学授予的学土、硕士和博士学位。从美国各地和外国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多达二万五千人。

清晨,街上到处是头戴方帽,身穿长袍的哈佛生,坎布里奇仿佛回到了另一个世纪,回到另一个也许是更美好的世界。哈佛各院校的学生陆续来到哈佛园。上午八时半在乐队的伴奏下,参加毕业典礼的人分四组进入露天会场。

第一组是博士和硕士生的队伍,我们除方帽长袍外,肩上还披挂着表示学士学位的彩色垂布;第二组是学士生队伍;第三组是校友队伍,按毕业年代和班次排列。这次来哈佛的年纪最大的校友毕业于一九○七年。最后是手执银色指挥棒的米德尔赛克斯郡司法长官率领的校长队伍。博克校长和各学院院长、教授身着颜色鲜艳的长袍,肩披貂皮和天鹅绒垂布。六名校董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当他们经过约翰·哈佛的铜像,威风凛凛地进入会场时,喇叭齐鸣,乐声直冲云霄。按哈佛的传统,即使美国总统到这里来,乐队也只为校长演奏。

上午十时,米德尔赛克斯郡司法长官宣布毕业典礼开始,全体起立,大学牧师率领大家祈祷。合唱队唱起古诺作的圣歌《蒙主拯救》。

原来新英格兰在殖民主义时代公共娱乐很少,哈佛大学每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就成了寻欢作乐的机会。当地的民众既饱览毕业典礼的盛况,又能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政府当局和学校担心这种狂欢会失去控制,所以让地方司法长官主持毕业典礼,在场维持秩序。

在挂满旗帜的主席台上,博克校长就坐在一把詹姆斯一世时代的椅子上,这把椅子从一七三七年起是每年毕业典礼时校长的宝座。在主席台上就座的还有各院校校长和荣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称号的十位来宾。

圣歌之后,按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习惯,由三名学士生和一名研究生作演讲。

第一个演说的是一位女同学,她以当冰上曲棍球守门员为比方,谈了一通自己的理想。虽然题材有些别致,但语不惊人。

第二个同学有志参加海军陆战队,他身穿古罗马上身半裸的长袍,头戴橄榄叶制成的帽子,用拉丁语演说。他说,今天在这里接受学位的诸位同学肩负重任,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正义、真理和公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他说,“上帝赋予我们才能是因为上帝要我们为人类服务。”代表各研究院毕业生演说的是我们经理学院的一位同学。今年是经理学

院二十年来第一次争取到代表哈佛全体研究院毕业生作英文演说的资格。麦克奥立夫同学首先引用了哈佛校门上的铭文:“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

① 《马太福音》乃《圣经·新约》中记叙耶稣基督生平和受难的四福音书的第一卷。据说是十二使徒之一出身税吏的马太所作。《马太福音》告示人们,耶稣就是上帝应许赐给人类的拯救者。借着他,上帝实现了他在《旧约》向他子民许下的诺言。然而,这福音不但是给犹太人的,也是给全世界的人的。

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说这句话体现了哈佛的精神。哈佛的教育把我们带到了幸运的门口,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不管我们选择什么人生道路,追求什么事业上的成功,我们贡献给这个世界的应当多于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拿走的。人生的门很多。让我们奋勉地走进为祖国和人类服务的那扇大门。他那温和的幽默,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从容不迫的语速,发自肺腑的情感融成一体,聆听这篇演说,既是一次教育,又是一次享受。

演说完毕,合唱队唱起兰德尔·汤姆逊作的圣歌《哈利路亚》。博克校长走到台前,司仪向校长引见哈佛大学各学院院长,他们按学院建立的先后次序,向博克报告该院学生已完成学业。合唱队又演唱了威廉·坦塞尔和沃恩·威庸姆斯作曲的圣歌。博克依次宣布各学院学生获得学位,从而加入“受过教育的男女行列”。各院学生应声起立,表示接受学位。轮到经理学院时, 出乎我意料的是前边几排同学突然手持美钞一张,振臂挥舞,发出一片欢呼声。我吃了一惊,难道这也是经理学院的传统?这番未富已骄、迫不及待的表演难免有点煞风景。

会场左侧,部分同学在黑色学士袍上套上白色臂带,部分同学手里拿着黑白色汽球,表示反对哈佛大学向跟南非做生意的美国公司投资。校方没有干涉。

博克最后授予十名杰出人士以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称号,其中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沃尔克,英国小说家普利切特和心理学家斯基纳。

接着,全体师生唱哈佛校歌。基督教道德学教授为集体祈福。

校长队伍率先离开会场,乐队奏起卡尔·泰克的《老同学进行曲》。米德尔赛克斯郡司法官宣布早上的毕业典礼结束。

中午,经理学院以香槟、鲑鱼、鸡款待全体毕业生和他们的亲友。

下午,哈佛各院校分别在自己的场地举行毕业证书授予仪式。按哈佛的传统,下午的校际活动为毕业典礼演说。历年来曾到哈佛作毕业典礼演说的, 有罗斯福总统,马歇尔国务卿,西班牙卡洛斯国王,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苏联作家索尔但尼琴等。今天的讲演者是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沃尔克。五十八岁的沃尔克曾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伦敦经理学院深造。在肯尼迪、尼克松和里根政府内担任要职,素有“货币外交的基辛格”之称。

经理学院的毕业证书授予仪式下午一时在奥尔里奇教学大楼前的大草坪上举行。麦克阿瑟院长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他本人一九五九年毕业时的无比欣慰的心情。他认为,我们大多数学生都过高地估计了在经理学院的两年里学到的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你们在这里亲身经历的一切已对你们今后的成熟、事业和机会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哈佛经理学院的教育无疑将使你们终生受益。但是更加重要的还有好运气、体格与心灵的健康,幸福而稳定的个人与家庭生活。在追求个人事业成功的同时,应该注意使我们的生活保持一种健康的平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关注。”

麦克阿瑟谈到一个有道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工商企业领袖,必须对历史、文化和美学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他强调我们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敦促我们宽于待人,严于责己,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要爱人,要助人为乐。

麦克阿瑟称我们是一群幸运几,他希望我们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义务。他说:“人的一生光做一个企业经理、银行家、咨询、学者、企业家,挣许多钱实在是不够的。除了单单在事业上成功之外,像你我这样幸运的人,应该设法帮助许许多多不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过错,而被生活遗弃的善良的人。我们应当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麦克阿瑟号召我们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竭尽己责。最后他祝愿大家生活健康幸福。

接着,我们按班次排队登上主席台。麦克阿瑟院长和每个同学一一握手, 赠予学位证书。这时我心里顿生一阵感触,我怎么会不然一人,成了自一九四九年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毕业生呢?莫不该多有几位中国同学和我一起在这儿毕业的么?在我之前,本来应该已有好些中国校友,在我之后, 也应该有不少中国同学。可是下一届的中国同学只有刘少奇的女儿刘婷婷一人。偌大的中国,这情景未免太寂寞了。想到这些,我不由念天地之悠悠, 独感慨系之矣。

毕业典礼虽然隆重,不过大家的心情很轻松,当我拿到毕业证书时,感到两年艰苦曲折的努力,毕竟是值得的。人生有几个 高峰,今天我们仿佛登上了一个。毕业证书授予仪式结束唇为自由活动,有些同学参加经理学院校园里的聚会;有些同学包括我返回哈佛园听沃尔克的演说。他那篇演说很长, 我们没有听进去多少,我们都有点心不在焉。温煦的阳光照临着欢悦的人群, 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

毕业一词在英文里的原意是开始,这很有哲理意味。毕业既意味着一种结束,又意味着一种开始。

“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是中国古时劝人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一句名言。哈佛经理学院的莘莘学子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的是成为主持世界上一流公司的一流经理,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与金钱,荣誉与名声。不平凡的是,这些本来是平凡的男女青年愿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付出不平凡的努力。工作是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工作通常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一份称心的工作胜过十次惬意的度假。工作不应该仅是为了养家活口而不得不从事的单调劳动,应是一种完美人生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哈佛经理学院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自由,使我们更有可能按照自丘的意图来建立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权。

商业政策课的一位教授上第一节课时,曾希望我能从自己的中国角度不时提出独特的见解。我当即表示在这种独特性之前,首先有的是我们之间的共同性。的确,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差异常常被人过分强调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如将这种差异性扩大井信以为真,那就会造成阻碍进步的心理屏障, 如果这种差异主要是指语言的不同,那么就必须下一番苦功来弥补这一差距。美国社会是一个重视口才的社会,哈佛经理学院尤其如此。尽管经理学院的评分在表面上仅一半取决上课发言,可是平时上课当着全班八十九位同学的发言所产生的心理效果,却远胜于考试时的一份书面答卷,老师对你的印象多半在考试之前已经形成。如果这种差异指的是非语言性的心理障碍, 那么可以断言其中一大半只不过是臆想的产物。作为人,我们首先有的是共性,在认识共性的基础上,成功地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背景,就能化不利为有利。

中国人的自卑与自大是一样地虚妄。人应自重,我们不必力自己正确的

见解道歉,也不必因错误而害羞。中国人颇爱虚荣,所以孔子特别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美国人上课时不怕讲错,不怕出丑,不成熟的观点不说出来,就永远没有提高的机会。所谓“抛砖引玉”,得到实惠的是抛砖者。为了避免在现实世界中犯错误,宁可在课堂上多犯一些,在课堂上因错误付出的代价毕竟小得多。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也是一种被人估价过高的美德。在更多的场合,“当仁不让”更是美德。哈佛经理学院的课堂上激流勇进,不进则退,没有温良恭俭让的余地。谋职时工资要得低了,对方反会以为你能力低。在美国,自己有十分能耐,就得说足十分,决不可过于谦卑。要当仁不让就必须有自信, 自信来源于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事前作好充分准备。

中国人有求同的心理,哈佛则鼓励同学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标新立异,互相赶超。只要自己胸有成竹,别人对你的意见怎么看法不用过多考虑。驳斥别人时,不能心胸狭窄,对其谬误纠缠不休;承认错误时,要但然自若, 真诚感谢别人的指正。我欣赏经理学院的强制性发言,它不仅迫使我们锻炼口才,而且锻炼心力,在哈佛的课堂上,嫉妒是没有市场的,嫉妒是一种软弱和自信不足的表现。正因为如此,精彩的发言常常博得全班自发的喝彩。同学们真诚地赞许你的才智,你也为同学的成绩由衷地感到高兴。实例法是一种集体的交流和共鸣。互相勉励,互相支持是我们应有的风格。

我们干一件事,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运动,都需要一股专心一意的热忱。一旦择定目标,决不驰心旁骛,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患得患失。企业管理有其感情的成分,一个经理必须善于以情动人,感染他人与之共同奋斗。热情是一种生命力,推动我们力争上进的不是冷冰冰的逻辑,而是有目标的热情。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必认真到紧张的程度。人们欣赏的是,压力之下不失风度,竞争中犹有幽默感的那种人。要学会一点超然,才能清醒地对待成功,冷静地面对失败,超然只要不是一种变相的自大,能使我们保持内心的凝聚力,百折不挠,永远不因困难曲折而丧失信心。然而我们决不能让超然哲学冲淡我们热情的火力。

美国作家爱默生①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们从哈佛经理学院获得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对事业成功的自信。哈佛经理学院不仅教给了我们一套经营管理的技巧,还培养了一种达到成功所必备的态度。这是美国的出类拔奉之辈在哈佛两年里朝夕相处,切磋琢磨,思想交锋的自然结果。这种自信将鼓励我们在企业管理上迎接新的挑战,探索新的领域,它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哈佛经理学院的两年是时间与金钱上的一大投资,可是我相信,差不多每一位哈佛工商管理硕士都会毫不犹豫地同意:这是一项值得的投资。

① 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家、诗人,先验主义作家的代表,出身牧师家庭。 在其著作和讲演中宣扬自我道德完善,提倡接近大自然,认为伟大人物是“卓越 灵魂”的化身,主张建立反映本国特点的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