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以马虻自命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的“申诉与辩护”有这样一段话语: “⋯⋯雅典人啊,我现在的申诉与辩护远不是为了我自己,如某些人所

想;而是为了你们,使你们不至于因为处死我而辜负了神所赠的礼物。因为, 你们如果置我于死地,就不容易另外寻找到像我那样与本邦结下不解之缘的人,用粗俗点逗乐的话说,就像马虻粘在马身上那样,品种优良的马由于懒惰肥大起来变得有些迟钝,需要马虻刺激;我想神将我安排在此邦,就含有这层用意,让我随处追随你们,成天对你们每一个人提醒个不停、屡加劝告和责备。诸位,遇到这样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你们若是听我劝告,留下我吧。就像把睡眠中的人唤醒那样,你们兴许会恼我,甚至会打我,听信安倪托斯的话,轻易地处死我,从此,你们的余生过着昏昏沉沉的日子,除非是神关怀你,给你们另外再派一个人来。我这样的人是神送给此邦的礼物,在这方面你们是见得到的,有关我自己身家的一切事务,多少年来我经常是把它置诸脑后,而总是不断地为你们忙碌着,⋯⋯”

苏格拉底上面的一段话语是出自一种强烈的感觉,因为他感到自己“像马虻一样”。他把雅典比喻为马,自己就紧紧跟随在它身边,像令之厌烦的虻。与苍蝇有点像而体积比苍蝇大的虻,是一种昆虫。这种昆虫可以附在马身上或牛的身上叮它们,吸它们的血。所以这种昆虫既可以称为马虻,又可以称为牛虻。作为虻,要是附在马或牛的身上时间太长,就有被马尾巴或牛尾巴扫落的可能,因此送了命。虻本身对此是无所知,而苏格拉底以虻自喻, 他是知道有被扫落因而送命的可能。但苏氏明知作为马虻存在着生命危险, 但他仍旧紧紧附在马的身上,决不离开。为什么苏格拉底这样做呢?这是他在执行他的使命。马虻吸马血以生存,对马是有侵扰的,有如蚊吸人血,有时是会把人从睡梦中弄醒的,苏格拉底的行为就有类似的结果;苏氏就是要使雅典人明白自己无知,以此警示他们要照顾自己的灵魂。在“申诉与辩护” 中苏氏将自己比喻为虻,他自己知道,虻必然会因叮马而死,而受叮的马总有一天也会死亡。而苏格拉底深知,只有思想和精神将永存,不会消亡。“马虻”是苏氏的自喻,还有些学人将他比作“带电的鲟鱼”。有些人说苏格拉底像海里扁平的电鲟鱼一样,凡是与他交谈的人,最后都会被他提出的问题麻痹,以至于对所提的问题全都不能回答,由此暴露出自身的无知。

思想有时好像闪电一样,忽然间在人的心中闪烁,使人顿悟。但是苏格拉底的思想、精神的产生及形成,并不像闪电那样迅速,而是逐步发展、修正,最后方始形成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世界两个同盟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生死息息相关。在动荡不安社会中的人们对精神食粮尤为需要。苏格拉底当然也不能例外,他与其他人一样,也急切需要慰藉心灵的哲学。在当时,按内容,哲学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探讨宇宙间万物的自然哲学;其二是智者们探讨的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哲学。这是当时哲学的两大流派。但是这两派哲学都未能使苏格拉底满意,虽然开初苏氏醉心于有关自然哲学的研究,但继而他转变了方向,专注于研究人类了。苏氏首先向智者挑战,这一挑战逐渐深入并尖锐起来。他越是弄清智者所使用的方法,就越不满意他们运用这类方法从事的具体研究。苏氏也因此深感到当时政治的腐败,以及政治家的堕落等。

当时在雅典,公众虔诚地信仰神和传统的宗教。他们急切地想得知众神

对当时希腊十分令人担忧的情况是如何判断的。或许由于神对苏格拉底有深刻的了解,所以通过开朗而热情的开瑞丰传达了神示。当开瑞丰向神询问并祈求神示时,神告诉他,在雅典没有较苏格拉底更具有智慧的人。后来,苏格拉底才接受了这一神示。开初,当苏格拉底听到这一神示时,曾感到极其困惑与震惊,虽然他觉得神示是绝对正确的,但他对此却又不敢完全相信, 他认为神示的这句话必然有更深的含意。于是苏格拉底首先审视自己本身, 然后再走出去寻找对此有所了解并作出阐释的人。

苏格拉底为什么先要从审视自身起始呢?这是因为在得尔菲神托所的墙上铭刻着“认识你自己”一句话,故而苏格拉底寻觅有所了解的人的步骤就是先审视自己。于是苏格拉底与其他人进行不只一次的交谈,既剖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深入了别人的内心世界。他认识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进行思考,极其容易陷入自我矛盾的状况中,了解自己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以别人作为镜子对照自己,这就是说通过与别人交谈、问答,以此来考察与核验自己与别人。

关于苏格拉底为什么以“马虻”自命,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不过由此想起了英国女作家伏尼契(1864—1960 年)写的一部小说,题名为《牛虻》。小说中的主人翁亚瑟,他撰写文章时所用的笔名为“牛虻”,人们也称他为“牛虻”。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 19 世纪 30 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意大利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小说中的主人翁亚瑟以“牛虻” 自命,他是出身富裕家庭的青年,在残酷现实的教育下识破了当时天主教会的虚伪、欺诈,于是与之绝裂,离开家庭愤然出走,历经磨难后成了一名坚定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革命者。“牛虻”被捕了,他在狱中仍然顽强斗争, 英勇不屈,最后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也为了揭露教会的虚伪、欺诈、无耻,从容就义。苏格拉底以“马虻”自命,对当时不公正的现实予以揭露, 不屈不挠,最后从容饮鸩就刑。小说《牛虻》是否有苏格拉底以“马虻”自命的含义,的确是发人深思的。当然这样的分析与界定也可能是比附,可能是见仁见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