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热能释放形态

热能释放形态,是指战争双方的有生力量依靠火药和机械释放的能量的形式和状态。这种形态,是战争发展到热兵器阶段能量释放的基本特征。

热能,是一种化学能和机械能。化学能是火药爆炸瞬间所产生的热能, 通常以弹药吨位来计量火力。机械能是马达产生的热能,通常是以马力来计量机动力。

火力热能(弹药吨位)

执能

机动力热能(马力)

体能释放主要是肉体力量的释放。热能释放主要是化学和机械技术力量的释放。从体能释放形态到热能释放形态是一个质的飞跃。由于能量释放形态发生变化,原来适合于体能释放形态的常理,就不能移用到热能释放形态中来。比如说,在体能释放形态时,甲乙格斗,甲是体弱者,乙是健壮者, 甲的体能释放小于乙,甲必败。在热能释放形态时,同样的甲乙两人,甲持手枪,乙手无寸铁,甲乙相斗时,甲开枪射击乙,乙虽强壮,但肉体抵不住枪弹的杀伤,此时取胜者不是体强者乙,而是体弱者甲,因为体弱者甲释放的热能大于乙释放的体能。如果甲乙两人都持手枪决斗,此时甲乙两人体格的强弱不起关键作用,而他们之中射击技术的优劣却成了决定因素。因为射击技术精湛者,可以迅速而有效地释放能量,从而赢得决斗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英勇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大喊“乌拉”去冲杀德国机械化部队。结果勇士们一片片地倒了下去,除了尸横遍野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清朝骠悍的僧格林沁骑兵敌不过洋枪队,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列宁说: “用人群来抵挡大炮,用手枪防守街垒是愚蠢的事情。”①技术发展了,能量释放形态变化了,老一套的作战原则也要随之更新。冷兵器时代行之有效的方阵队形、密集队形显然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散兵队形、疏散队形。如果不知更新,仍然抱残守缺,那么战火无情,跟踪而来的必是灰飞烟灭。

在热能释放形态下,作战双方热能释放的大小,往往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标志。标示军队战斗力最常见的方法是计算火炮、坦克等的密度。一支军队能在进攻时平均在每公里正面上有 200 门火炮、30 辆坦克,那未这支军队进攻能力就被认为是相当可观了,但是,这种计算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数量的计算,往往忽视了武器质量上的差别。口径 152 毫米的加榴炮一发炮弹对隐

蔽的有生力量的杀伤面积为 43 平方米;口径 82 毫米的迫击炮一发炮弹的杀

伤面积为 10 平方米。对这两种火炮的质量(其火力所释放的热能)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如果以释放热能的方法来计算,就比单纯用武器数量的对比方法来计算科学得多。仍以上例来说,这支军队每公里正面密度为 200 门火炮、

30 辆坦克,设想一分钟内所有大炮、小炮、坦克炮总共能发射 60 吨弹药。

① 《列宁全集》第 1 卷第 669 页。

那我们可以说,这支军队一分钟可以在每公里正面上释放 60 吨弹药的热能。这样,释放的热能里就包含了武器的数量和质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摩步师编制的炮兵一次齐射量为 22 吨弹药,70 年代末上升为 122 吨弹药。这就说明苏军摩步师不但火炮数量增多了,而且质量也提高了。

热兵器,只是释放热能的物质存在,不等于它蕴有的热能能够称心如意地释放出来。存在的热能如不能释放出来,它还构不成战斗力,只有把热能释放出来才能给敌人以杀伤和破坏。但是,热能的释放离不开热能存在,不能要求超过客观的可能去释放达不到的能量。如要求步枪去释放火炮、飞机的能量是无理的。我们研究热能释放主要是在热能许可范围之内,使它更充分更有效地释放出来,从而给敌方以最大的杀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出动的飞机数量并不多,但它们的热能能充分释放。美国夏威夷战区的空海军力量并不弱,但它们的热能未能合理地释放出来。日本突击队的飞机释放的热能大而有效,压制了美国夏威夷军队的热能释放,结果必然是偷袭成功,达到理想的目的。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第 159 装甲旅蕴有的热能不能算小,其训练质量不能算差,其士气不能算低。然而,在埃及反坦克武器的隐秘设伏面前, 未能够充分而有效地释放能量,作战结果,得胜的不是第 159 装甲旅,而是埃及军队。释放能量大而有效者胜的原则,又一次被证实了。

上述两例,也可以说明智能在释放热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前一节“体能释放形态”中,曾经说过体能与智能是乘积的模式。这个模式在热能中也是适用的。智能强者其值等于 1 或近于 1,与热能的乘积愈大;智能弱者其值小于 1 或远于 1,与热能的乘积愈小。甲乙两军,甲军可以释放的热能一分钟一公里正面为 30 吨,乙军为 40 吨,乙军在客观上可以释放的能量大于甲军。然而甲军的智能力 0.8,乙军的智能为 0.5,甲军实际的热能释放每分钟每公里为 24 吨,而乙军为 20 吨。甲军虽然蕴有的热能少,但实际上释放的热能多,因而可以战胜乙军。

热兵器释放的热能甚大于冷兵器释放的体能,但是,热能释放不象体能释放那样无需经过中间环节,热能的释放需要通过媒介。如坦克发动需要油料,需要机件,需要人去驾驶和射击等条件。体能释放形态是人与冷兵器的结合,热能放形态是人与热兵器的结合。大多数冷兵器在非战斗状态可以随身携带,而大多数热兵器在非战斗状态是人与武器分离的。我们可以枕戈而眠,但不能抱炮而睡。飞机、坦克、车辆一般都有机场、车场,一有警报, 驾驶员要进入机舱和驾驶室,以后才能启动和发射,这就有一个人与武器结合的过程。所以,手持冷兵器的游击队夜间能袭击敌人的机械化分队,虽然敌人装备精良,但在人与武器分离的状态下,蕴有的热能不能释放,而游击队的体能却可以充分释放,因此有可能歼灭敌人的机械化分队。又如,在雨季泥泞地区,摩托车等车辆寸步难行,或者油料供应不上,它蕴有的动力也不能释放出来。这时,马车、骡车就可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所以热能的释放因为要通过媒介,它所受到的制约条件也就多了。我们在研究热能释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热能释放的特点以及释放热能所需的各种条件和技术保障。忽视了热能释放的自然和技术条件,热能是难以释放的,可能出现象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因缺乏油料被困于北非沙漠的情景。

还有一点,就是人与武器结合得好,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冷兵器的操练较为简单,紧急需要时,今日为兵,明天可战。热兵器的操练则较为复杂。

一个飞行员一般要培训 2—3 年,一个汽车驾驶员的训练起码要半年,今日入伍,明天出征是根本不行的。

热能释放形态促进了军队体制的变革,主要是增加了新的军兵忡,如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的出现等等。这些在体能释放形态时是不可思议的。军兵种的出现,必然带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问题,于是协调一致的原则其内容大大地扩充了,因而军队的整体结构对热能释放的作用力也大大地加大了。前面所说的兰彻斯特方程,就是这种热能释放形态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