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后面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事物本身是对立统一的,既有优长的一面,又有弱短的一面。高技术武器装备也不例外,它们既有射程远,精度高, 机动性能好,杀伤威力大的一面,也有一些易受干扰、结构复杂、保障困难的另一面。从具体的技术角度看,高技术武器装备易受三个方面的干扰:一是来自自然地理条件的干扰。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军“阿帕奇”式直升机在沙漠飞行 1.5—2.4 小时,其主要部件就需要更换。美军的一些激光制导武器在科威特油井冒出黑烟蔽日情况下大多失灵。在风沙蔽日或雷雨交加的恶劣气候,美军号称第一流的飞机大多不敢冒然起飞。二是来自对方电子或假目标的干扰。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射、诱导和攻击的指令,是由预先固定的频道和电子信号赋予的。当对方在这一频道发出干扰信号,就会使弹头偏离目标,甚至毁伤自己。另外,精确制导的炸(导)弹的目标识别系统,只能判定对方目标表面的特征。在对方设置的一些假目标具有这些特征时,很容易使这些炸(导)弹“上当受骗”。三是来自本系统其他环节的干扰。高技术武器装备系列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每一件武器使用的地点、时间和方式都将与其他武器的使用密切协同。同时,这些武器在使用时,要有侦察、预警、电子压制、地面配合等一系列的保障。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大大降低这些武器使用效能。高技术武器存在的这些弱点,给我们作战指导上提供了乘敌之隙、克敌制胜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战术的角度看,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敌人在指挥上可能会失误。这些失误,有的是对情况判断错误造成的,有的是自侍强大麻痹轻敌造成的:或劳师远袭,心理恐慌所致;或草木皆兵,备不胜备而露出破绽; 或内部不和,矛盾外露;也不排除受我方的迷惑和调动造成的部署不当和指挥失措。敌人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切非正义战争一方的官兵都怕伤伯死。只要敌人存在着以上弱点,在主观指导上发生错误,我们就有隙可乘, 就可以扬长避短,以长击短,予以各个歼灭。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国防部。总结了经验教训。他们发现缺少重装备运输车,后勤保障车辆的越野机动性熊不够好,排除地雷、水雷的能力不足,导弹识别敌我不够,战术通信不畅等问题。在“沙漠盾牌”行动中,曾出现几周时间的“易受攻击之窗”:在“沙漠风暴”中有许多飞机缺乏投放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在“沙漠军刀”中,师以下部队缺乏先进可靠的通信手段等。

在辩证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长与短、强与弱的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应辩证认识高技术战争双方对抗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就技术而言,武器装备的数量差将难以弥补其质量差,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质量等级悬殊较大的劣势武器,往往在构不成对抗状态对已被对方击毁。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在战术运用上也一定要坚持这一观点。因为,任何先进的高技术武器的作战效能要以其能量释放形态来衡量,而且任何高技术武器的能量释放不可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这些武器能量释放的好与差,与其战术运用有很大关系。这一战术运用包括选择天时和地利,就是说高技术武器用的时机或地点不当,就不会发挥其质量的优势。因此,我们完全能够在战术上做文章,抓住敌方高技术武器难以发挥质量优势的“瞬间”,依靠劣势装备的数量优势, 将其击败。这样我们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不如敌人的条件下,仍可以战胜拥有

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敌人。剑不如人,剑法可胜于人,我军以往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海湾战争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战争。从战略格局上讲,没有东欧剧变,华约解体,苏联衰败,美国来必敢如此放心大胆地在海湾大干一场。美国国防部关于海湾战争的报告中指出:“由于苏联对西欧的威胁大大减弱,我们才能把陆军第:军从德国调往沙特阿拉伯”。从战争起因上讲,海湾地区丰盛的石油资源吸引着伊拉克,也吸引着美国,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就视海湾为其经济的“生命线”,宣称“任何外部力量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企图都将被看成威胁美利坚合众国的切身利益,因此,将使用军事力量等一切的必要手段加以挫败”。从政治上讲,是地区霸权主义与全球霸权主义之间的争夺,不过美国打着反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旗号,在政治上得分较多。从军事上讲,美伊力量相差悬殊,尤其在军事高技术和军队素质方面更甚。所以, 海湾战争虽然提供了一系列的高技术战争的“教材”,但其某些经验有特殊性。我想认识这一点,同认识其经验的普遍性一样重要。美国过分地渲染海湾战争的胜利,无非是推行它的领导世界的新秩序。而我们研究海湾战争, 是为了准备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这种战争迫临我们的头上时,我们能够少受损失并最后战而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