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上进

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贝多芬

结识音乐家海顿

与拜赖宁一家的交往,治愈了贝多芬的忧伤,使他逐渐忘记了失去母亲的痛苦。同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希望和境界,1788年前后,波恩这座莱茵河畔的古城,迎来了社交和文化生活最后的繁盛时期。

在波恩时代,年轻的贝多芬并不缺少显贵的朋友,选帝侯对于他的天才也表示特别的爱慕,当宫廷钢琴师向大众宣传他的音乐会以后,立刻博得数度的喝彩声,带有奥地利血统的华尔特斯坦公爵与皇帝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极力推崇贝多芬。

华尔特斯坦伯爵心胸博大而有眼光,他看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生活的困境,便想方设法帮助他。他经常在新选帝侯面前谈贝多芬的才华和不幸遭遇,使选帝侯对贝多芬也很器重。

1788年国民剧场落成后,贝多芬被聘为乐团的中提琴手,再加上宫廷琴师的收入,生活稍有改善。华尔特斯坦知道贝多芬性格高傲,不肯接受他的赠送,就假托教会的名义送贝多芬一架钢琴和许多钱。贝多芬为了答谢这位伯爵的友情,写了一首很有气魄的奏鸣曲献给他,这就是著名的《华尔特斯坦奏鸣曲》。

与此同时,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创立了波恩大学。

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在拜赖宁夫人及一些朋友的支持下,到波恩大学报名入学。按规定他是没有资格的,学历不够。在他强烈要求下,得到旁听资格。

这个在不满10岁就辍学,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此时欧洲大革命即将爆发,波恩大学成了新思想的集中地。贝多芬在那里听了两年逻辑学、形而上学、康德的哲学、希腊文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讲法国文学的教授施奈德。

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巴黎的市民们勇敢地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胜利的消息传到波恩,燃起了知识界如醉如狂的热情。

校园里出现了政治性的集会、讲演和激发革命情绪的诗歌朗诵。贝多芬热心地参加这些集会,他为法国革命所陶醉。施奈德教授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朗诵了《摧毁巴士底狱》诗。

第二年,施奈德印行了一部诗集,在《预订目录》里,我们看到的标题有《波恩》,还有《致宫廷乐师凡·贝多芬先生》。说明贝多芬同他交往密切,他们痛恨贵族、僧侣的专制制度,向往民主共和的原则,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法国革命如火如荼,在民众的思想上引起了强烈振荡。贝多芬也不甘落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22岁的年纪上,他就已经属于把这场暴动看成人民自由新纪元的人之一了。他是在贫困中长大的,经常受到贵族社会的轻蔑,不这样看,又该怎样看呢?他仇恨王公贵族,仇恨特权,热切希望推翻贵族,取消特权。

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妨碍他继续去选帝侯王爷宫殿尽职,以及去这里授课。贝多芬晚上做家庭教师,白天还要学习。孤独、寂寞和无穷无尽的操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不仅以顽强的毅力学完了波恩大学的课程,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时,贝多芬的“野心”开始被人注视和承认,他立刻得到了一个比宫廷钢琴师更好的职位。他的“即兴天才”最使大众感到惊异,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产生,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把音乐的思想完全表现在纸上。

这时的贝多芬虽还有家庭拖累,要负担家庭中3个人的生活费用,但他还是抽空走出家门,向音乐走去,向社交界走去。贝多芬在皇帝面前是幸福的,墨克雪密林·法朗兹迅速地将自己的宫廷变成了真正的艺术中心,有条理地将钱花在音乐上。

就在同一年,法朗兹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歌剧团,歌者都经过谨慎的挑选,演奏者也是如此。阵容经过重新组织以后,贝多芬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他俨然成为宫廷中的钢琴家或音乐家,而他的老师涅伏反而成了陪奏。

贝多芬在剧院和室内乐队里经常当着中提琴手,这里共有多位演奏者,他极能与他们共处在一起。其中如安特里阿斯和贝哈特各精于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两者又都是作曲家,安东·洛卡、约琴夫·洛卡的侄子当笛手,并且也是作曲家,年龄与贝多芬相近。

贝多芬为有这么多朋友而感到极度兴奋,他得到许多乐器上的知识。墨克雪密林当然极爱好莫扎特的歌剧,贝多芬此时只是中提琴手,从每一次演奏中,得到了许多在莫扎特亲自教授时所学不到的东西。

歌剧式的路线对贝多芬有许多用处,当写了两首歌谣曲以后,他又作了一首芭蕾舞曲《骑士舞曲》。这一首曲子是华尔特斯坦公爵托他秘密作成的。此时贝多芬也完成了一部分D调钢琴协奏曲和C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些曲子现在都已遗失掉了,贝多芬显然对它表示不满意。

他整天忙着作一些小曲子,所以没有空闲去写大的作品,他自己写了一些钢琴作品,多是关于变奏曲、歌曲和室内乐方面的。

那时的谱还没有出版,当他在波恩的时候,经贝多芬的兄弟卡尔热心的帮助,后来的歌谱都一批批印了出来。

皇帝访问宫廷的时候是带了乐队一同去的,贝多芬也在其内,像别的乐师那样戴了假发,穿一件红色的制服,上面束着装饰用的带子。年轻的中提琴手有时换奏钢琴。

当乐队在开区堡的帝王教堂内开音乐会的时候,贝多芬碰到了一个职业音乐家荣戈,他是从来不公开演奏的。贝多芬说服了他,将自己的作品演奏给他听。

荣戈说:“贝多芬的演奏,严格地说起来比较清晰,有思想力,并且富于表情,欣赏者的耳朵都能证明这一点,他的为人直率和坦诚,一点也不虚伪。”

1791年11月,宫廷中的4个音乐家兰兹、朗堡、辛姆洛克和贝多芬到阿查芬堡去拜访有名望的钢琴家爱比·施宝加。

施宝加表演了自己特有的那种愉快明澈的曲子,当时贝多芬简直听呆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这种音乐,所以他平心静气地听着,过后就请求他们让他弹一会儿。

施宝加也听了贝多芬弹的变奏曲,这是他自己也熟悉的,而他认为是最难的作品。贝多芬弹了许多他所记忆的变奏曲,又加入了些新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音乐家们被他的演奏感动了,贝多芬却因为一直没有听到莫扎特的演奏而感到一些遗憾。

从17岁至21岁,贝多芬在波恩待了整整5年。这5年中,他受到了各界温和的影响,已改变了他怕羞的习惯,从而发展和充实着自己的才能。此后他不再是沉默寡言或知识不够的人,而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了。

这个小镇已培养出一种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许多家庭都盛行着音乐晚会、诗歌朗诵会、哲学讨论会。

贝多芬鼓起了勇气也参加了这类集会,他立刻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因为他有和蔼的态度,而且穿着非常整洁。贝多芬不久就发现自己被波恩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所看重了。

一个钢琴家在兴致勃发的时候,会将陪奏者丢在一旁,以个人的特点而即兴作成一首极精致的旋律,当然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在波恩的这几年中,贝多芬还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海顿结识。那是1790年的圣诞节,小城波恩迎来了一场大雪。满身是雪的涅伏先生突然敲开了贝多芬的房门,他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弗兰兹·约瑟夫·海顿要到波恩来了。

“天哪,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呀!这是真的吗?”贝多芬高兴得简直要跳了起来,“我一定要想法子见到海顿。”

这次海顿要到伦敦进行演出和访问,路过波恩。于是,他受到了这里人们的热情欢迎和隆重接待。在丰盛的宴会结束后,选帝侯特意为他举行音乐会。

“海顿先生,我来给你介绍,这位就是波恩未来的音乐家,贝多芬。请你听他弹一曲吧!”早就非常赞佩贝多芬的华尔特斯坦公爵这样向海顿介绍。

“贝多芬,这个名字好熟悉,你曾经到过维也纳,是不是?我曾听说你去向莫扎特求教,受过他的指导,当时我也听到过各方面对于你的评价。不过,恰巧那时我到别的地方工作,所以没能见到你。非常遗憾。我自己常常在想,到底你是怎样一位人物。你的曲子呢?给我看看。”海顿先生一点架子也没有,态度非常和善,就像是一个慈祥的父亲。

贝多芬真是感激,简直像要飞上天去那样的高兴。音乐会上,贝多芬自豪而略带腼腆地献上了他的两首康塔塔新作中的一首。

海顿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之后,拍着贝多芬的肩膀不停地说:“真棒!真棒!”

“蒙您夸奖,还请您多多指教。”

“你的名字我早听说过,看来你是块可以琢磨的宝石。但是在波恩可就被埋没了。写得出来这样乐曲的人,埋没在波恩实在可惜!如果到维也纳去好好研究的话,一定大有成就。为什么离开维也纳回到这儿来呢?到维也纳去吧,到时候我会尽力帮助你。”海顿向贝多芬发出邀请。

“因为那时我母亲病危。母亲去世后又因为家里穷苦,我不做事情生活就维持不下去,所以没有办法再到维也纳去继续研究。”贝多芬红着脸,十分伤心地回答。

“就这样埋没在波恩,实在太可惜了。我也打算请求选帝侯资助他。”华尔特斯坦公爵这样认真地说。

“请你继续努力争取吧!我要直接指导他,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海顿请求道。

选帝侯一直没有出声,沉吟了一会儿,他的视线转到贝多芬身上:“好吧,我给他学费就是了。”

虽然,这声音很轻,但这已经是很肯定的答复了。贝多芬简单像是在做梦,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他梦寐以求的竟会这么容易实现了,所以,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海顿经过思索以后,就决定给这年轻的孩子授以课目。贝多芬自然希望从他的身上多学到一些艺术的内在东西,不肯浪费一些光阴让其虚度过。在他还没有成为钢琴家前,只能先进行课本的阅读,此时他也没有创作问世。

不过,要到遥远的音乐圣地维也纳,贝多芬可不能说走就走,因为家里面还有一位颓丧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经过华尔特斯坦的活动,选帝侯同意贝多芬去维也纳拜师,薪金仍照样支付。最让人担心的父亲,有了钱也就不会有困难了。

贝多芬决定让大弟弟也成为一个音乐家,所以,就为他找一个学习音乐的地方。至于二弟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生意,所以贝多芬就让他去一家药房当学徒工。另外,又雇用了一位妇女来管理家务。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到了1792年11月,这位满怀希望的青年又踏上了去维也纳的旅途,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求学旅行。

一切都安顿好了,贝多芬去拜赖宁夫人家辞行。拜赖宁夫人是一直鼓励他去维也纳的,她像母亲一样叮嘱贝多芬许多话。贝多芬几次想见爱兰诺拉都没有见到。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她是有意躲起来了。他非常失望地回到家里,怅然若失。

过了几天,贝多芬出乎意料地收到一个小包裹,是爱兰诺拉寄来的。他兴奋得浑身发抖,费了好大劲才拆开,里面是一条她亲手编织的领带,漂亮极了。在那条手织的领带上,还写着一首诗。最后的署名是:你的朋友学生爱兰诺拉·白莉奇蒂。

贝多芬这一生都保存着这份礼物,他把它当作最珍贵的拥有,因为在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在他遭遇打击、不幸之时,这首诗给了他莫大的安慰。每当看到这首诗的那一瞬间,他就重新注入了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勇气。这是一个爱情的纪念。

贝多芬也感到很懊悔,他立即写了一封回信,还专门写了一组变奏曲献给了她。贝多芬在信中这样写道:

没有想到你会送我那么漂亮的领带,本该高兴才对,不知怎么竟觉得悲哀起来,因为我不知道你还惦记着我。

你与你妈妈的恩情,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为了答谢你的礼物,我回赠一首变奏曲和一首小提琴曲。不久你要去不来梅旅行,小小的东西希望能解你的旅愁,让你能偶然想起我。

信写完,发出了。他总算了却了一份牵挂,明确了彼此的友谊关系。比那种介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好多了。不过心里总是有点说不出的苦涩。

清早,贝多芬告别了友人,告别了故乡,上路了。他突然觉得给了他许多苦难的波恩,一下子变得使他留恋起来,心中涌动着淡淡的离愁。父亲般的莱茵河啊,故乡的一切,再见了!

“别了,妈妈!”“别了,爱兰诺拉!”他在心中轻轻呼唤着。

送行的人们还在向他挥手,马车越走越快,一切留在他的记忆中了。谁能想到,他此次一别竟终生没有再能回来一次。故乡只能出现在他的梦中。

在与亲人、友人分别之际,爱兰诺拉又将一个小纸条塞到了贝多芬的手里面。纸条上写的是赫尔德的几行诗句:

友谊,是多么的可贵,

升起时,就像黄昏美丽的身影,

直至生命之光灰飞烟灭。

贝多芬深深铭记了这几句话。这就是波恩向他的告别。维也纳从此成了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爱与恨,生与死的舞台。他在这里一直演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维也纳拜师学艺

与维也纳阔别整整5年的贝多芬,又踏上了这条通往艺术圣殿的旅途。这时莫扎特已于前一年英年早逝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音乐家是海顿先生。兴奋的心情与思乡的离愁混杂在一起,真让贝多芬感慨不已。

贝多芬正要动身开始他的旅程,战争在法国爆发了。战事渐渐地蔓延到莱茵州而影响到贵族的生命财产,军队向前线行进,许多贵族都已在撤退,科隆的皇帝也是其中之一,宫中的一切珍贵宝藏都移到杜塞尔多夫去了,这样才能不遭受劫掠。

维也纳是欧洲的音乐之都,在这座具有竞争性的开放城市,从波恩来的“乡下人”贝多芬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在于他身上显示出来的与众不同。

到达维也纳后,贝多芬选择了一间简陋的小屋住下。

贝多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熟悉此镇,并且了解能够做些什么事情,他租了一架钢琴,并买了一张写作台。他不像其他年轻音乐家一样一到了自己音乐生活之中时心就有些糊涂起来。

他不再为不善言辞而羞愧了,22岁的贝多芬已能很有把握地跑入显贵的屋中,使别人对他注意而发生好感。华尔特斯坦没有给他写过一封介绍信去会见维也纳的朋友,如他在波恩去拜见一班人那样。虽然他受到海顿的保荐,但此时的贝多芬已不会像从前那样,走在街上没有人注意了。

一安顿好,贝多芬就去请教海顿了。海顿见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十分高兴,他极力推荐贝多芬在一场重要音乐会上登台献艺,一展自己的才华。

这会儿,坐在海顿陈设简朴的客厅里,贝多芬忐忑不安。他在想,自己出身卑贱,名气又不大,却与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大师们一起登上这欧洲最辉煌的乐坛,这会不会被别人斥责为狂妄?

“小伙子,别害怕,好好去准备准备,你一定会成功的。任何一位音乐家在成名之前,都有过这样的挑战。”海顿大师看穿了贝多芬的心事,和蔼地激励着他。

回到阿尔札巷自己租住的那间小阁楼上,贝多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之中,小阁楼上的灯光从黄昏亮到了黎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贝多芬的勤奋努力和他的良好的天资决定了他在这座音乐城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这场音乐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贝多芬的名字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从波恩来到维也纳,直至海顿去伦敦,他同海顿的学习时间也不过一年。他每天主要是学习,有时间便作曲、练琴。维也纳还没有他的地位。这里不同于波恩,贝多芬不得不注意服装,讲究仪表,谈吐举止都要格外小心。尽管这样还是去不掉身上的“土气”,尤其是一口外乡话,走路的姿势,就让上流社会的人们发笑。这乡音他是不改的,他不能过分迎合他们,他要用自己的才能去征服他们。

有一次,贝多芬在一家沙龙演奏自己作的乐曲。过了些时候在另一个场合他见有人演奏这支曲子,并说是他自己的作品。

真没想到,音乐界竟有这样卑劣的人。此时他正以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一部分为主题,写了一首钢琴与小提琴变奏曲。为了报复那些卑劣的抄袭者,他故意加上一些很难演奏的部分。没有高深造诣的人是难以表演的。这首变奏曲由维也纳亚尔杜拉社出版。

他拿着新出版的乐曲,首先想到故乡的一个人,她就是爱兰诺拉。他写了封信,把信和乐谱一起寄给她。

信上说:“来维也纳也快一年了,你的倩影总不时在我眼前浮现。亲爱的爱兰诺拉,真想穿件你亲手织的兔毛背心,那将令我欣喜若狂,这唐突的要求你会答应吗?你能谅解吗?呵!无论什么,只要是你亲手做的东西我都喜欢。而且,这也是我心里的小小虚荣,因为这是我可爱故乡波恩的一位美丽温柔姑娘送我的礼物。

寄去的曲子可能难了一点,别怕,我相信你可以弹得很好。主要是为了要难倒那些抄袭别人作品的人,维也纳音乐界的一些卑鄙人物,我讨厌死他们了。”

日子一天天平静地度过,那场音乐会掀起的狂热不久也被人们所淡忘掉。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每天都有音乐会在此举行,作为那场音乐会的非主要演员,贝多芬此时的名气还不算什么。这一点,贝多芬心中有数,而且可以说是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未来还要不懈地去追求。因此,他决心继续钻研,虚心地向海顿老师学习。

60岁的海顿曾与莫扎特有父子般的感情,当时这已成为音乐界的佳话。然而他同贝多芬之间却是缺少情缘,甚至不能调和。

尽管贝多芬离开波恩时,华尔特斯坦伯爵曾嘱咐他:“你一定能从海顿那里得到莫扎特的精神的。”但在实际接触中,贝多芬多少感到了失望。他感到最不满的是:海顿对他像对一个初学者一样从最简单的基础开始教起,进度又极为缓慢,练习课又不指导,对贝多芬的习作改得也不认真,许多违反规则的错误都没改正。

其实海顿是赏识贝多芬的,只是他应酬太多,十分忙碌。而贝多芬又过于奔放自信,不愿受规范的束缚。两个人作为师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海顿不是做先生,而是做他的音乐顾问,也许会好些。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贝多芬的才气胜过海顿。尽管他一直被埋没在波恩,可是,他的音乐才能,即使到了人才济济的维也纳,也绝不会落在别人后面。

即使这样,贝多芬也并没有因此而疏远这位老人。贝多芬担心在海顿这里学不到什么,就托朋友认识了作曲家约翰·欣克。他的歌剧《乡村理发师》名满欧洲,贝多芬决定向他学习。

贝多芬出于对海顿的尊敬,让欣克为他保守秘密。这样他往来于两位老师之间。至于去海顿那里不过是应付差事,因为来时波恩选帝侯指定他向海顿学习,如果私自改换老师,波恩选帝侯要停止对他的资助。

正巧海顿于1794年1月去了英国伦敦,就让贝多芬向亚尔比士伯加学对位法。贝多芬很认真地学,但他不想受这些对位法规则的约束。他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发挥去创造。对他这样的天才,任何先生都是无能为力的。

等到在欣克那儿把想学的东西通通学会了之后,他对欣克又有了不满的感觉。个性倔强,而且充满了求知欲的贝多芬,可以说绝对不是一个老实的好学生。

欣克机警地发现了这个苗头之后,就说:“贝多芬,我觉得我已没有再新鲜的东西教给你。我给你引见阿布雷兹先生好了。”

于是,贝多芬又去跟一个新老师学习了。

“你必须从最初的第一步开始学起,而且要把从前学过的知识,暂时通通忘掉才行。”

阿布雷兹·贝格,这位老先生,是教过贝多芬的几个老师中要求最严格的一位。他从最初的单对位法开始,直至三重对位法,不停地灌输给贝多芬。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贝多芬那独具一格的天分,使他对那拘泥于陈旧形式的研究感到不耐烦。他很想去开拓一个新的形式,一个新的境界。

“我一定要打破那些旧形式,我要去打开那扇还没有人打开过的门。”贝多芬心里呐喊着。

贝多芬跟随一个又一个老师拼命学习作曲,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习是紧张的,父亲约翰去世,他也没能够回到故乡去,他只能站在那间租金为14弗海林的小阁楼上,手画着十字,默默地为自己那可怜的父亲能够升入天堂而祷告。

在贝多芬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事的详情可在皇帝的信札中知道,主要是因为自从贝多芬离去后,酒资没有着落,于是郁郁而死。

“你父亲去世之后,家庭抚养费还是可以继续发放,放心好了。”侯爵顾念贝多芬正在求学,所以就采取了这个富于人情味的特别措施。

贝多芬在维也纳住了一年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他在写给朋友爱兰诺拉的信中,提及了他自己的境况,他写道:“你可知道你的朋友生活已趋佳境,而他的幸福将扫去过去一切可怕回忆。”

贝多芬告诉了爱兰诺拉他自己一生之所遇到的华丽而罗曼蒂克的生活,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确交到了好运,它似乎是在补偿他幼年时所遭到的苦痛。维也纳所带给他的幸福,恐怕不是世俗的敏感人士所能想象得出的。

据他们的朋友说,他在维也纳除了第一年中时常发脾气以外,其余的时间就忙于音乐的工作,以他人之力来量自己之力,使人们的兴趣逐渐倾向于他的一面来,他找到了心中所需要的和渴求的。

但悲剧好像永远离不开他的生命似的,现在他又将碰着它了。好景不长,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缘故,贝多芬的学习又要受到影响了。

1794年,法军入侵波恩,德国侯爵战败弃城而逃。因此,这使得贝多芬的留学费用以及家族生活补助费都没有了着落。在这种情势之下,他只好自己来想主意了。

幸运的是,贝多芬的钢琴演奏受到了贵族社会和社交界的欢迎,这使得他有了一笔较为稳定的收入。

威多拉在1794年到达了维也纳,他是在法国军队攻入莱茵山谷之前就躲到这里来的,科隆城的王国也被永久地消灭了。他对贝多芬的生活表示惊异,现在的贝多芬虽然失去了波恩每月付给他的费用,但已能够自己立足了。他能想法借到钱用,也不再管他的家庭了。

过了一些日子,贝多芬就从郊外的住处搬到了一幢豪华的住宅里。这所住宅的主人就是极其富有的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亲王既会拉小提琴,又能弹钢琴,他的兄弟莫里兹是莫扎特的学生,他可爱的妻子也是一名钢琴家,她的芳名是玛丽·克里斯蒂娜,比贝多芬小两岁,人称之为“三娇”之一,是法朗兹·约瑟夫·冯·生公爵的女儿。

“真诚地欢迎您光临寒舍,”亲王握着贝多芬的手说,“我要把您介绍给出席今天晚上沙龙聚会的所有客人。”

“谢谢,先生。”贝多芬有些矜持地摘了摘帽子。

黄昏时分,亲王的官邸沙龙里就点起了明亮的烛光。来参加聚会的社会名流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闲聊。亲王和夫人陪着贝多芬来到了大家面前。

“诸位,这就是今天晚上将要为大家献艺的天才音乐家,来自波恩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

沙龙里响起了一阵并不怎么热烈的掌声。装束入时,系着红色领结的贝多芬微微向在座的人点了点头,就坐在钢琴前。

他打开了自己感情深沉的心灵画卷。旋律在贝多芬的手下由甜蜜而又转为惆怅抑郁,随后又转为温柔动人的情调,最后复归于欢快乃至诙谐的调子。他给每个音乐形象都赋予了某种性格,使它们具有热烈的感情特征,因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他那独特的东西和自我感受。几乎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受,这首幻想曲真是弹得棒极了。

沙龙里的人们都惊奇地倾听着这动人心弦的音乐。它不再是莫扎特式的温文尔雅,坐在钢琴前面的简直就是一团热情的火。在他那有力的手指下,这架钢琴像是时而欢呼,时而悲叹,时而咆哮,最终又归于温柔。

贝多芬还沉浸在乐曲中,呆呆地坐在凳子上。如潮的掌声,一阵阵喝彩声响彻大厅四周。

音乐是卡尔亲王的嗜好,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在音乐上所花费的金钱已不知有多少。规模大的或者小的音乐会,每日都在李希诺夫斯基的家里举行。可是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每星期五的早晨音乐会,聚集了年轻而有天才的音乐家在这里演奏四重奏。

依格那兹·修本是第一小提琴手,他还只是一个16岁的青年,1792年贝多芬第一次跟他们相识。修本是极佳的演奏者,不要小视了他的年幼,他指挥的奥加登音乐会相当成功。第二小提琴手是路易士·辛那。中提琴手法朗兹·魏斯和低音提琴手尼古拉斯·克莱夫特,他们都差不多有相同的年龄,而克莱夫特只有14岁,有时王子自己代替了第二小提琴手,柴姆斯加尔往往掉换克莱夫特的位置,克莱夫特的父亲有时也来担任这一个职位。

贝多芬殷切地看着他们的演奏,但是他自己很小心谨慎,尽量多听和学习,虽然三重奏或二重奏的钢琴部分他可以很愉快地胜任,虽然在亲王家里很受器重,不过,贝多芬并没有就此感到满足。他总想踏上维也纳的舞台上去,好使自己的音乐让更多的人欣赏。

一次爱的经历

到维也纳以后的两年半,贝多芬终于实现愿望,有机会到他所向往已久的白尔格剧场演奏他自己的作品。

当演奏计划正在进行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好朋友威多拉来访。

“我真是替你高兴,能有现在的成绩。”好朋友高兴地对贝多芬说。

“谢谢,对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波恩去?”贝多芬问自己的老朋友。

“我的研究工作要完成了,所以打算明年再回去。”

“拜赖宁一家人身体都好吧?我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不能请他们到场来欣赏,实在是一件憾事。”说这话的时候,贝多芬脑海中浮现出爱兰诺拉温柔而漂亮的身影。

“我也这么想。他们都在祈祷看你的成功呢!尤其是爱兰诺拉。”威多拉高兴地说,忽然他又想起了什么事情地说,“我回去后,就要和爱兰诺拉结婚了。”

贝多芬听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自己日思夜想的情人现在竟然要结婚了,而且是和自己的朋友。他很想说声恭喜,可是,话还是没有说出口。

1795年3月29日,演奏会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当天的节目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大师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自己创作的新钢琴协奏曲独奏。”

要踏上白尔格剧场这个舞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有贵族的支持。同时,也必须是一流的音乐家。所以,贝多芬能在舞台上出现,实在可以说是一种殊荣。

这一次的登台演奏,是极为成功的。像这样的钢琴演奏,听众们还是初次听到。大家好像被卷进了热情的风暴之中。当他演奏完后,台下观众响着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不知所措地站在舞台上,第一次啊,第一次就得到如此的成功。这个个子不高、长得丑陋的波恩青年引起了维也纳人的瞩目。

各大报刊也都纷纷刊出报道,一致赞扬贝多芬。在这以后,贝多芬又连续演出了两场。

经过这3次的演奏音乐会,贝多芬在乐坛上的地位已经稳固了。他的前途从此大放光明!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名不见经传的、无依无靠的青年,一跃成为了乐坛的宠儿。

贝多芬凭着他的演奏天才,逐渐被维也纳接受了。许多沙龙邀请他去演奏,对他的演奏议论纷纷,引起了反响。

12月份,应宫廷的召请,贝多芬演奏了自己作的钢琴曲,得到好评。他的钢琴弹奏是不同凡响的。人们拿他的弹奏同莫扎特的弹奏比较,莫扎特弹奏的是一些悦耳、纤丽、简洁、流畅的音乐;而贝多芬弹奏的则是粗犷有力,如狂风暴雨,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感情。

贝多芬崇拜莫扎特,但他不是一个模仿者。他的弹奏不仅是悦耳的声音,而且是感情的宣泄。

贝多芬成名了。他成了维也纳第一钢琴家。他将接受上流社会的吹捧包围,面临着新的挑战。

贝多芬在有了名声和地位以后,便写了一封信给还在故乡的弟弟,希望两个弟弟能来维也纳和他共同生活。一个多月后,贝多芬的两个弟弟就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为了接两个弟弟到维也纳来,就从亲王家里搬了出去,在克罗意加塞租房子和弟弟们住在一起。他让大弟弟继续学习作曲和弹奏乐曲,把二弟送进学校读书,读取了一张药剂师证书,为将来开药房做准备。兄弟三人住在一起,各人向各自的目标去努力。好像这样愉快的生活,是贝多芬向往已久的了。

贝多芬看起来还过得不错的样子,他穿得很入时,与他的兄弟极和睦地处在一起,他所住的地方跟住在城里也没有什么分别。

漫无止境的音乐会,公开的或私下的,在这个异乎寻常的首都中举行着,也正是一个年轻人想得到一些经验的绝好机会。歌剧是灿烂的,特别是富丽华贵的一种,公开的音乐会则极为稀少,但是私人的却随时在各处都有举行,他们影响了整个社会生活。

交响音乐是绝少举行的,交响曲也当室内乐般的演奏,私人剧院和舞厅聚集起来就可开一个交响音乐会,乐师是从不会感到匮乏的。

在冬天,音乐季到来,显贵们从各地都集合到维也纳来,他们都随带了音乐指导,足够几个交响乐队同时演奏。欧洲正盛行着如维也纳的乐器音乐,不论巴黎、孟海姆或伦敦,适应此种情形的,大多数是莫扎特和海顿的交响曲和四重奏。

许多事实都说明了贝多芬对于贵族阶级是如何的轻视,公开地向他们挑战,贝多芬对李希诺夫斯基曾这样说过:“你成为王子是由于你的家族,贵族到处都有,而贝多芬只有我一个。”

音乐的精神已超出了习俗,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从波恩来此的年轻钢琴家不须出示他的介绍信或资历书,他所要做的,在钢琴上表现出来就已经足够了。

维也纳的音乐理想主义使他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使他变得和平起来,放弃了勃然大怒和粗鲁的习惯,而且也没有理由可以再继续下去,没过多久他就被尊敬所包围了,他甚至觉得自己诸事都很顺利,当然除了唯一的缺点:没有结婚。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生活很是繁忙。他不停地穿行于各种音乐会。

“贝多芬先生,现在正写什么曲子呢?”灯火辉煌的沙龙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贵妇们,一看到贝多芬,总会这样问。

此外,贝多芬的学生也很多,因为大家都争相向他请教。另外,他也得时常举行音乐会发布新曲。

到了第二年,贝多芬应邀到布拉格去演奏。不论在贵族的沙龙里也好,出席演奏会的时候也好,贝多芬总是受到听众热烈的喝彩。所以“维也纳的贝多芬”的名声,就很快地传播开来。

但是,在贵族专门为他召开的舞会上,在宴请他的酒席上,在甜软温情的恭维声里,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之中,他始终提醒着自己:这不是你所渴望得到的生活,你所需要的是不断地走,从黑夜走向黎明,通过努力去获得胜利。

现在,离胜利还很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贝多芬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贝多芬和平常一样,正在埋头作曲时,一阵叩门声响起,一个声音说:“勃伦斯比克伯爵来访。”

贝多芬正沉浸在他那美妙的艺术世界中,突然被人打扰,他有些生气。但出于礼貌,还是站起来,准备去迎接这位他并不欢迎的客人。

“真不好意思,贝多芬先生,打扰了。”来客还没有见贝多芬的面,就为打扰贝多芬道了个歉。

贝多芬还未见到勃伦斯比克伯爵,就被那洪亮的声音所吸引,一听就是一个性格直率爽朗之人。

勃伦斯比克伯爵走进房间里时,贝多芬连忙迎上去问好:“您好,伯爵先生。”

勃伦斯比克伯爵先生打量着这位闻名维也纳的艺术家,感叹道:“台上演奏时激情澎湃,没想到生活中您那么随和。”

伯爵先生刚坐下来,看看那架漂亮的钢琴又接着说:“今天,我特意前来,是有一事相求。”

贝多芬笑着回答说:“有什么事,我会尽力帮忙,您说吧!”

“我的孩子,黛莉雅,非常崇拜您,想跟您学琴。”

对于勃伦斯比克伯爵家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贵族,贝多芬当然不好意思拒绝了。

“嗯,那就让小姐明天来吧!我想听一听小姐弹琴以后,再做最后的答复。”

第二下午,黛莉雅如约而至。贝多芬一看到黛莉雅就惊呆了,这位小姐不仅气派华贵,而且仪态大方,优雅可人。他见过不少漂亮的贵族小姐,没有人比黛莉雅更有魅力。

“小姐,请弹上一曲吧!”贝多芬对这位美丽高贵的小姐说。

黛莉雅的脸上绽开了一丝素雅的微笑,在琴凳上坐下来。她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能全神贯注地按着钢琴的键子。

“弹得不好,很惭愧。”黛莉雅红着脸,一副难为情的样子。

“不,你弹得还可以。只是由于紧张,有时手指不够灵活,这样显得乐曲听起来不十分流畅。”说着,贝多芬就示范给黛莉雅看。

从此,黛莉雅没有一天中断过练琴。贝多芬也教得十分投入,有时竟忘了时间,从中午12点钟开始一直教到下午5点钟的时候才休息。

每当这时,黛莉雅总是十分过意不去。抱歉地对贝多芬说:“老师,耽误您的时间太多了。”

时间的确耽误了许多。但是,跟黛莉雅在一起,贝多芬觉得很开心。他就是从这快乐中,撷取创作的灵感。因此,这一段时期内,作曲就进展得非常顺畅。

爱会怎样地滋养他的艺术,这是贝多芬在和爱兰诺拉小姐间的友谊中充分体验过的。美丽而聪明的女性,不但会激励贝多芬的创作,而且还会给他安慰。不过,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身材矮胖,体格结实。而他的脖子又短,肩膀又宽,脑袋又大,从外貌上,实在与这样的女性不相配。他把自己心中的这种爱意净化、升华,表现到他的作品之中。

不久以后,贝多芬就作成了一篇献给了心中的爱的乐曲。黛莉雅弹奏起这首乐曲,眼里闪烁着感谢爱意的光芒,这是纯洁之爱的倾诉。这乐曲中流淌着爱的欢悦和爱的悲痛,等到弹完以后,乐曲中那种悲伤的余韵让她回味无穷。

“这曲子,像珍贵的宝石那样晶莹!贝多芬先生,谢谢你。”黛莉雅的神情带着一丝的惆怅。

在这些美好的日子里,只要有黛莉雅陪伴在身旁,他就觉得世界充满了阳光和美好,一切都是那样的甜蜜和适意,心情也变得异常平静和安详。与此同时,在贝多芬的精心指导下,黛莉雅的钢琴演奏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贝多芬这位一向以严厉而闻名的老师,在黛莉雅面前变为温情脉脉的恋人。他与这位可爱迷人的姑娘一起度过了许多双方都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这位可爱的伯爵小姐的那双深蓝色的眼睛流露出了无限的智慧,她帮助贝多芬克服了不少日益加重的困难和忧虑。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作品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二十和二十一号陆续问世,其中的《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和《第一交响曲》是他早期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