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

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

教育遭受危机

1778年3月初,光秃秃的树木虽然还在寒风中抖动。但是热爱大自然的人们,能看到春天正悄悄地向人间走来。

这年贝多芬8岁,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约翰和亲友们计划一个策略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当地报纸登出了约翰的儿子贝多芬和学生姆勒·阿佛唐克要开一个合奏会。报上如此地登载着:

8岁神童合奏会

一个8岁的贝多芬将给各位先生、太太们带来无穷的快乐,他将演奏不同的风琴协奏曲和三重奏。它将带给整个宫廷以极大的荣耀。

地点:科隆音乐学校大厅

票价:每人一金币

这次演奏还算成功,打这以后,贝多芬便无可选择地背起音乐这副沉重的十字架。在父亲的威逼下,他无休止地练琴,直至神经麻木,双手的运动根本不受大脑的控制。

在这样的盲目训练下,贝多芬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不能跟邻居的孩子们一块嬉戏,不能到乡间野外去尽情玩耍。只能日复一日地练习,练习,再练习。在那枯燥的音符里,他既听不出生活的喜悦,也看不到灿烂的前景。这时的音乐,就像一块石头,在翻来覆去地磨砺着他那颗幼嫩的心。

而父亲呢?他那个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一定要把这孩子培养成天才音乐家,然后带他云游四方,享誉天下。这信念使他更严厉、更苛刻地对待儿子的音乐课程,一不如意,便拳脚相加。这时的他,已不是父亲,不是教师,而成了暴君。

终于有一天,儿子不堪这折磨,对他哭喊道:“我再不愿弹钢琴了。我将来就愿意当个面包师好不好!”

这一声哭喊真非同小可,约翰感到震惊,感到愤怒,而后心里忽然冒出一些恐惧。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这孩子出毛病了?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呢?他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这孩子的前程吗?

这时候,约翰隐隐约约地感到了某种不安,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教导这孩子了。孩子母亲的感觉和意见证实了这一点,他的确不再适合做孩子的音乐教师。

于是,他便静下心来与妻子商议,该给孩子寻一个好老师了。在波恩,这实在是一件不困难的事情。从此,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出现了转机,这时候,他才七八岁。

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不过贝多芬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很不适合,他先后进入牛加萨和谬司脱秀拉的公立学校,后来又上过钦洛锡尼拉丁文学校,他在这里学习了足够的拉丁文以供日后之用,但没有学习拼法和数学,所以他终生对这门功课不能了解。

在歌剧中贝多芬也能用法文,写得也很像样,他对意大利文也因歌剧上的需要而很熟悉。一切他所学的,常依自己的意思去做,同学替他取了一个绰号叫“黑炭儿”,因为他有一头蓬松的黑发和一张黑脸,他自己也默认了这个绰号。

约翰注意他孩子的进步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的快,虽然管教得极严格,但是仍没有到圆润的地步而可以演出,他的教材有指法和理论,使十指活动起来宛如一个润滑的机械,他的手指仍不能听指挥而徘徊在最初的地步上,这样下去只会浪费时间。

这时,约翰的朋友费斯恰对贝多芬说:“音乐也是一种工作,与别的手艺一样先要有一个详细的讲解。你还没有达到自己写谱的时候,先将钢琴及小提琴都练熟,同谱上奏得完全正确了,你做到这一个地步以后,才可以照自己的意思来做,但这是日后之事。”

从此以后,约翰就按费斯恰的方法教他拉小提琴。贝多芬应该能拉得很好,可是他没有按常规去练,他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对于一种乐器比如钢琴有特别的敏感,在他没有用到以前就能知道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天才”的灵感,但还只处于萌芽状态。但没有发现这“火花”的约翰失去了他的耐心,反而大骂费斯恰的方法。

约翰对这个小孩有些不懂了,以后应当怎样教导他?最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送他到宫廷里去奏乐。

年幼而傲慢的贝多芬所知很少,他不过是一个刚开始学习的小学徒而已,当他学得了技艺以后,竟依照自己的志愿而开始创作起来,他能把握每一种乐器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而有所领悟,他的父亲并没有发现自己儿子“天才”的萌芽,反而为此感到了极大的失望,认为自己的希望是完完全全地幻灭和烟消云散了。

这种不明智的表现,使贝多芬精神上受着很大的打击,他不能憎恨自己的工作,因为音乐在他看来无论受到何种压迫,仍旧是音乐。有时他恨他的父亲,上课对他简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他极不愿接受父亲这种师资不足的谴责。他想反抗,但是他酗酒的父亲却严厉地驳斥这个意念。

可怜的小贝多芬从来不敢正面反抗,只能在暗中对这个不公正而且不受他尊敬的老师表示蔑视。这时的贝多芬对每一个刺心的字眼都是无能为力的,不公正是他所遭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也是不能忘却的。

约翰给贝多芬请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他的朋友,宫廷老管风琴师海恩瑞希·范·丹·伊登。

老伊登是个慈祥、善良的人。当贝多芬的父亲向他说出自己的愿望时,老人深情地说道:“我的好孩子,我觉得过错在你身上。我现在73岁了,但是我所想到和知道的,就是一个钢琴家总是要一个钢琴家来当老师。你不是钢琴家,我的孩子。你所会的那些,大概你儿子也早已经会了,你却怪他无聊,不用功。你把他带到我这里来,我愿意教教他。如果我能够在入坟墓之前,对宝贵的路易斯尽一点力量,那也算我的福气。”

老人的话多少打动了贝多芬父亲的铁石心肠,他似乎看到了一道圣光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第二天,他就领着儿子去拜见老人。此时的贝多芬,还没有从对抗的情绪中扭转过来,对父亲、对钢琴、对音乐,都充满了敌意。他很不情愿地随父亲迈进了老伊登供职的大教堂。

教堂里庄严肃穆,壁画上圣母怀抱婴儿,静静地坐着。一缕阳光从天窗射入,使室内显得温暖而和煦。贝多芬感到自己郁积在心里的紧张和焦虑被这圣洁的氛围慢慢地化解了。

忽然间,一个轻微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汇成一种共鸣,随着时间延续,又化为一首古老的圣歌。

贝多芬愣住了,这乐音不像是人间的声响,而像是来自遥远的上苍。他猛然一阵顿悟:这才是音乐。原来音乐竟然如此美妙,如此动人。他学了这几年的琴,怎么居然毫无察觉呢?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之后,贝多芬低声问道:“爸爸,这是谁作的音乐?”

父亲指了指一架管风琴旁边的一位白发老人,说:“去认识一下你的老师吧,孩子。”这正是老音乐家伊登。

从此,小贝多芬开始拜伊登老人为师,跟他学习音乐理论和钢琴。这一年是1778年。

但老伊登毕竟是到了垂暮之年,对于充满了生命力和好奇心的贝多芬而言,他所传授的知识似乎显得灰暗、刻板了些。

而贝多芬初入音乐殿堂,对各种音响、各式乐器几乎都是一见钟情,他怎么能够满足于只听一种声音在他耳边絮叨呢?何况,老人只愿意教他弹钢琴,而不让他尝试一下他着迷已久的管风琴。要知道,他不到7岁的时候,就在科伦举行过钢琴演奏会。

于是,小贝多芬有了许多苦衷。好在老伊登既宽容,又精力不济,除了上课之外,对贝多芬的兴趣、爱好并不多管。

这样,贝多芬就有了机会多方求师,先后跟威尔巴德·柯赫及神父汉斯门等人学管风琴,跟弗朗兹·乔治·洛凡提尼学小、中提琴。

还有脱比亚斯·弗烈德里西·匹爱费尔,他是小贝多芬父亲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一位男高音,而且能弹钢琴和吹双簧管,他开始教导贝多芬,还是在一天半夜。

俗语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随着时光的一天天滑过,约翰又捡起了那令人厌恶的酒瓶子,并且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往日对妻儿的温情也跑到九霄之外了。尽管如此,约翰还是并没有忘记父亲的职责,认真教育下一代,把儿子培养成才。

这一天,小贝多芬整整弹奏了一下午的琴,虽然父亲并没有在身旁严厉监管,他也没有放松自己。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喜欢音乐,这可能与遗传有些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确害怕自己的父亲。

虽然他推想爸爸一定正在酒馆里举杯畅饮,但却搞不清楚他会在什么时候闯回来。倘若在他走进家门的时候,竟然没有听见家里传来琴声,那贝多芬肯定就会被暴打一顿。因此,小贝多芬一会儿也不敢偷懒,一双小手不停地弹呀弹,直至晚餐时才停下来。

已经是午夜时分了,波恩城也慢慢地睡着了。在昏暗的街道上,约翰和他的酒友匹爱费尔先生并肩走着,他们脚步踉跄,互相搀扶依靠着才能往前走。约翰把匹爱费尔请回家,是请他来教授贝多芬钢琴课的。

波恩巷20号的小阁楼,在皎洁月光的沐浴下显得格外安静。

约翰和匹爱费尔先生磕磕绊绊地爬上了楼,他们没有去约翰的房间,而是来到了小贝多芬的房门前。

“喂,客人来了,快点开门。”

这天晚上,约翰虽然依旧喝得醉醺醺的,但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没有完全糊涂,而且显得非常兴奋。

“路德维希,你睡啦?”约翰卷着舌头,含糊不清地一边往前走,一边喊着,径直闯进了儿子的房间。

“你今天还没有练琴呢!快起来!”在匹爱费尔先生点燃蜡烛的同时,约翰已经来到床前,掀开了被子,将儿子一把拉了起来。

可怜的小贝多芬,在父亲的强逼下,站到了那张小板凳上。由于觉得委屈,小贝多芬还在抽泣着,顾不上整理好衣服。

匹爱费尔先生抱起小贝多芬,放在自己的膝盖上。

“从今天开始,你将有一位新老师,匹爱费尔先生。快向老师问好,说‘匹爱费尔先生’好。”

从这天晚上起,小贝多芬又多了一位老师。

匹爱费尔老师的生活方式,正和他父亲约翰一样。大致每天总得喝到夜里十一二点之时,才和约翰从酒馆回来。他们把睡得香甜的小贝多芬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去弹琴。

这时,小贝多芬已经9岁了。以前父亲要他整夜弹钢琴,他经常吵着哭着,大发脾气。现在,他的脾气已经好得多了。而且匹爱费尔的本领的确比爸爸高明几倍,而且也愿意认真地教他。所以,这时,他倒觉得比从前快乐了一些。更重要的是,匹爱费尔不会像父亲那样拿鞭子打他。

“路德维希对音乐实在是有天分,小小年纪,钢琴弹得如此出色,这实属罕见。”匹爱费尔有时忍不住夸奖。

小贝多芬听到如此夸奖,有些自负地说:“老师还不知道吧,早在一年前,我就参加过科隆的音乐会呢!并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那是由于你那时年龄尚小,大家才会另眼看待你。真正的天才,是靠刻苦地训练得来的。所以,你必须废寝忘食不可。同时,钢琴、小提琴等样样都要学,歌也要唱得好,甚至作曲也要学好。”匹爱费尔说。

小贝多芬听了这番话,低头深思起来。在小贝多芬看来,成为一个音乐家,无非是好让妈妈过得好一些。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弹钢琴。

匹爱费尔先生在音乐方面的天分的确出众。然而还不到一年,他就离开了波恩,又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

小贝多芬没忘记过这个流浪的老师,后来当匹爱费尔先生风烛残年,身陷困境时,小贝多芬得知后,多次送钱、送物,来报答他的教导之恩。

找到合适的老师

那时候在波恩还没有什么音乐专科学校,多半是请私人先生来教,像我们中国过去拜师一样。约翰几年来已把自己的本事全部教完了,再也没什么值得贝多芬学的了。他只好请比他本领高的乐师或是贝多芬祖父的朋友来教,这些人往往教不了多久,就感到力所不及,因为贝多芬特别聪明,进步太快。约翰只好另请高明。

在这一段时期,这些老师走马灯似的在贝多芬身边转来转去,每个老师都认为贝多芬很有天才,可是人人都觉得力不从心。

就连贝多芬的父亲都看得出来,这些人都不足以把已经显露出过人才华的贝多芬培养成音乐天才。更何况,这些老师中最有作为的洛凡提尼又英年早逝。能让自己的心血和儿子的才能就此付诸东流吗?

直至有一天,小贝多芬遇到了一位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这就是涅伏,他不仅教贝多芬弹奏的技巧,还教他如何做人的道理。贝多芬终生感激这位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涅伏是格罗斯曼·赫尔默恩协会乐队的指挥。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在指挥歌剧方面来说,不论在莱比锡还是在德勒斯登,人人都知道他是位指挥好手。

不只这些,他还会作曲。他早已出版了24支奏鸣曲、歌曲及颂歌等好多作品。

1781年年底的一天,贝多芬由父亲带领,拜见了这位年轻的音乐大师。从此,他的音乐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小贝多芬一到,涅伏就要他坐到钢琴旁边去,要他弹奏巴哈的钢琴曲。小贝多芬用他非常有力的手指,专注地非常熟练地弹了一曲。

“不错,不错。”涅伏一边点头,一边止不住地夸奖。

“难得!难得!真是难得!这样高的天分,实在令人惊讶!现在,再挑一首即兴弹一弹。”

涅伏这么一说,小贝多芬弹得更有劲了。

“好了,你是天才!如果努力,你会是第二个莫扎特!”

这时约翰再三恳求他收下贝多芬这个学生,涅伏虽然自己每天都很忙,但是看到贝多芬这样的天才,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约翰的请求:“好吧!从明天起让他到我这里来上课吧!”

涅伏给贝多芬上的第一堂课,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就因为这一堂课,才第一次有人真正看到了贝多芬那尚未尽情发挥的音乐天才,真可谓“慧眼识英雄”。

当这堂音乐课结束,贝多芬离去后,涅伏就兴奋而又不无“妒意”地对妻子说:“他是个天才,就和以前世界上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天才一样。”

随后,涅伏又对贝多芬父亲的愚昧及其以往老师的浅薄表示愤慨。他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把贝多芬调教成音乐大师。为此,涅伏为贝多芬准备了系统的音乐理论课程。

不过,涅伏可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尽管小贝多芬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但是,如果发现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就要严厉地训斥一番。

在小贝多芬学习通奏低音、钢琴演奏的同时,涅伏开始将乐理知识排入了贝多芬的课程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音乐是通过声音塑造的形象,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

真正的音乐能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在音乐面前,文字可以说只是一种可怜而贫乏的工具,它是出于人们相互理解和共同需要而产生的。可音乐呢,仅仅几个音节,几个短短的声响,就能使人们震惊、感伤、舒畅、激动。人类内心里每一种微妙的情感,它都能生动地展现、表达出来。

涅伏先生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小贝多芬从未听过的。他开始被涅伏先生那渊博的学识、亲切的谈吐和闪光的人格力量所倾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涅伏先生成了贝多芬最盼望见到的人。

另外,贝多芬也十分高兴,因为经常到老师这儿,他就可以少受一点父亲的管束了。他每天按时到涅伏老师家里上课,师生之间处得十分融洽。

涅伏挺喜欢这个倔强又有些忧郁的小孩,从心里产生了一种怜爱。他对贝多芬说:“孩子,我要教你钢琴、提琴,还有风琴。唔,关于作曲,你也要学!”

涅伏同约翰的教法显然不一样,他先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逐步由浅入深。教弹奏方法也讲乐曲的内容,休息时还给他讲关于音乐家的故事等。

贝多芬此时才眼界大开,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他在涅伏老师的教导下,演奏技艺飞速地长进。

一天,师生两个聊了起来,涅伏问贝多芬:“路德维希,你学音乐是为了什么?”

“当音乐家,当有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很对,可是当有名的音乐家又是为了什么呢?”涅伏把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贝多芬想了一想说:“爸爸经常告诉我的是成为一个大音乐家,可以挣得很多的钱。我并不同意他的说法,可究竟为了什么,嗯!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清楚。”对这个既简单又十分复杂的问题,10岁的贝多芬确实难以说清楚。

“孩子,”涅伏郑重起来,一脸严肃的神情,“你要时刻记住,要用音乐弘扬人类的美德,战胜邪恶。对遭受不幸的人们给予同情、温暖,使他们得到安慰。千万不能为了金钱、名利,让音乐成为权势者的奴仆,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小贝多芬听懂了,这次谈话在他的心上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这个观念影响支配了他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傲然屹立,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正义,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就得益于这位良师很大的影响,是涅伏老师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课。

从这以后,小贝多芬和涅伏变成了忘年交,并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因为涅伏不仅是在培养一个音乐家,更没有忘记他是在培养一个人。

在授课过程中,师生间既以诚相待,却也时常发生冲突。对于贝多芬,涅伏一方面看到了他超人的才能和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能洞悉他性格中的种种弱点甚至缺陷。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把这个暴躁而又高傲,并且性格上多少有些分裂症状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顶天立地的人物。

为了这一目的,涅伏的教育方式有扬有抑,夸奖和批评双管齐下。尤其是对贝多芬作品中那些粗浅和庸俗的东西,从不姑息迁就。而让贝多芬那颗孤傲的心接受别人意见又谈何容易?于是师徒之间也不断产生摩擦、争执甚至于敌视。

贝多芬就曾向友人抱怨涅伏对他的一些初试之作给予了过分尖锐的批评。但当他冷静下来,就能感受到老师那颗真诚而炽热的心。

他曾这样感谢老师说:“由于得到您一直不断的关怀和指导,才能让我得之于上帝的音乐不断提升,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那其中一定有您的功劳。”贝多芬虽然说得非常含蓄,但是感恩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时光就在弹奏琴弦的指尖上慢慢流过,贝多芬已经跟随涅伏先生学习了半年有余。凭着一股执着的韧劲,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一天,涅伏先生走到小贝多芬的面前,语重心长地讲道:“孩子,你的琴弹得不错,你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的吗?”

“老师,当然是巴赫了。”小贝多芬想也没想,便脱口道。

“我想,你现在要学着抛开这些别人谱写的乐曲,用你自己的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涅伏先生说。

“用自己的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贝多芬有些不解地问老师。

“对,你应该拿起笔来作曲,就像海顿那样表达自己的心声,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涅伏专注地望着贝多芬的眼睛。

就这样,在涅伏先生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了创作生涯。第一次,贝多芬把自己谱写的乐曲交给了涅伏先生。

涅伏先生接过来说道:“孩子,现在你就来弹一弹你的作品吧!”

在涅伏先生的鼓励下,贝多芬开始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表演得十分投入。

听完了乐曲,涅伏先生点了点头说:“孩子,你真的很有天赋,但你如果想成为一个能够流传千古的作曲家,你就不该这样写。”

“为什么?”小贝多芬一脸迷茫。

“一个真正的作曲家,应该是能够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人。用自己的笔,在乐谱上点燃人类的热情。如果一个作曲家留给后人的全部都是哀伤的音符,那么未来还能够有什么希望?你说是吗?”涅伏先生严肃地说。

经过涅伏先生的指点,贝多芬觉得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深深明白了:一个真正的作曲大师不应被个人微不足道的命运所左右,而要有不向风吹雨打和饥寒交迫的生活低头的气魄,要学会去忍受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艰辛,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忍的意志去开启蕴含着伟大奥妙的音乐宝库之门。

恍然大悟的贝多芬咬了咬嘴唇,用有点颤抖的手一把抓过自己创作的乐谱。

看见他的举动,涅伏先生惊讶地问:“孩子,你想做什么?”

贝多芬三下五除二地将那乐谱撕得粉碎,将碎片抛入了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中。

贝多芬望了一眼炉中的火,对涅伏先生说:“这曲子空洞无物,太过灰暗,没能给人以勇气,更不能点燃人们对生活的希望,我一定要重谱曲子。”

师生情谊深厚

小贝多芬是幸运的,遇到了涅伏先生。对于他来说,涅伏先生不仅是他的良师益友,更是他的一颗福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贝多芬得到了良好的引导,并且极大地发挥自身蕴藏的潜能。

1783年,贝多芬的处女作在涅伏的大力推荐之下出版了。这是根据德雷斯勒的一首进行曲改编的钢琴变奏曲。这首作品部分显露了少年贝多芬在钢琴技巧方面达到的程度。

在涅伏的指点和关照下,贝多芬的事业有了很好的起步。

1782年当贝多芬仅12岁时,就以管风琴独奏家的身份代替了涅伏的职务。第二年,音乐出版家格茨出版了他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的《钢琴变奏曲》,这是贝多芬第一首发行的作品。当地一家音乐杂志介绍贝多芬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个12岁的孩子,是以前所提到的男高音的儿子,很有天才,前途无量。他的钢琴演奏得十分完美而有威力,即席演奏时弹得很简洁,他演奏了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中绝大部分,这是涅伏先生教给他的。涅伏先生根据他具备的其他条件,目前正在教他作曲。为了使这位年轻的天才能够去旅行,他应得到补助金。假如他的进步就像开始时那样迅速,毫无疑问,他将成为第二个莫扎特。”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评价已相当难得,相当不错了。其间,涅伏的作用同样受到了关注和好评。

不久,当地又一家杂志预告贝多芬的一些重要作品要出版,它们是3首题献给“仁慈的国王马克西米利安·费里德里希”的钢琴奏鸣曲。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贝多芬在涅伏的引导下,正朝着伟大音乐家的目标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正当贝多芬踌躇满志的时候,他的家境却一天不如一天。

在卡尔和约翰之后,母亲玛戈琳纳又生下了一男一女。但不幸的是,这两个小生命都夭折了。这使得母亲在精神和身体上遭到了双重打击,她病倒了。

作为家中的长子,那繁重的家务理所应当地落到了他的肩头。他每天都忙于做饭、洗衣,照顾两个顽皮的小弟弟。这从早到晚的忙碌,让他根本就没有精力再去练琴。

一天傍晚,父亲又去泡酒馆了,弟弟们去楼下玩耍,家里只有母亲和贝多芬两个人。

“好孩子,辛苦你了,你为什么天天都待在家里,不去学琴呢?”

“妈妈,我以后不再学琴了,我想好了。我明天就去找涅伏先生,跟他告别。”

听了儿子的回答,玛戈琳纳的心都碎了,一时间,五脏六腑俱痛,泪水潸然而下。

第二天,贝多芬脸色苍白,红肿着眼睛跑到涅伏先生的家里。

涅伏老师非常惊讶:“怎么了?你身体不好吗?你的脸色为什么这么苍白?”

涅伏先生这一问,贝多芬尽管一再咬紧嘴唇,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有什么事情让我们的小天才这样难过?”你说说看。涅伏先生把贝多芬抱在怀里。

于是,贝多芬一面不停地抽泣,一面断断续续地细说原委。

涅伏先生了解他家里的情形之后,就出去替他四处奔走。在先生的努力之下,贝多芬当上了宫廷礼拜堂的风琴手,年薪是150个金币。

贝多芬咬着嘴唇,含笑仰视着恩师,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兴奋地说道:“太感谢您了,先生!”

他把第一次得到的薪金拿回家里时,约翰接过钱十分兴奋,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你总算向音乐家迈出了第一步,我为你高兴。你应该感谢我从小对你的培养。”

望着酒气逼人的父亲,贝多芬只是觉得他很可怜,很无聊。他爱母亲,他愿意让母亲分享他的喜悦。他来到母亲身边,母亲慈爱地望着他,什么也没说。但他很满足,母亲这慈爱的目光包含了他需要的一切。他发现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了。

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波恩巷里的人们开始发现了一位身材短小粗壮,面孔黝黑的少年。每天他腋下总是夹着一顶折叠式礼帽,身着墨绿色燕尾服,外罩白绸马甲,下穿绿色短裤,白色长筒袜,足蹬带黑色活结儿的鞋,腰系银色佩带,上面挂着一把稍微嫌长的佩剑,匆匆忙忙地离开广场附近那又脏又乱的小巷,满怀梦想与希冀而又略带腼腆地从卫兵身边走过,踏入那座豪华的宫殿之中。

贝多芬步入华丽的大厅。大厅里,12架冠状吊灯照得人眼花缭乱,身着盛装的上流贵族们正等候着音乐会的开场。

经验是最好的导师。在装饰着哥白林珍贵双面挂毯的宫廷教堂里,贝多芬是管风琴师。在闪耀着蓝绿金光的剧院里,他又变成了键琴师。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接触到了巴黎、维也纳、曼海姆等各个流派作曲家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在这个思维活跃的少年的心田里撒下了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后来终于开出了一朵朵瑰丽的艺术之花。

这样,贝多芬就有了相当于他父亲月薪半数的收入。这笔收入,对于这个陷入困窘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帮助。自从有了涅伏这位老师,贝多芬身上那天才的音乐细胞都渐渐地觉醒、活动起来。而涅伏赐予贝多芬的也不仅仅是作曲与演奏的技巧,更珍贵的,是对贝多芬音乐天分的由衷赏识,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呵护这位少年天才的成长。

这一年,他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约翰知道后说一个朋友要看看,拿走了。不知他通过什么路子,竟把这乐曲送到了选帝侯那里。选帝侯对这个13岁少年的作品很感兴趣。无形中扩大了贝多芬的知名度,这件事也激发了贝多芬作曲的兴趣。在波恩,人们都知道这位神童贝多芬。涅伏老师对他的弟子更加着意教导,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不过,在他们师生之间,还发生了一段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佳话。

在1784年的一份年薪表中,我们看到涅伏的薪俸从400金币减至200金币,而贝多芬则突然间拿到了150金币。在当时,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乐师跟大名鼎鼎的老师的薪金只有这么点差额,是很令人奇怪的,也足以使老师感到难堪。

的确,涅伏得到这一消息后大为恼火,他为自己如此被人看轻而愤怒,也为学生突然而来的荣誉而产生妒忌,最后,竟然怀疑是学生背后捣鬼,才有了眼前这令人尴尬的局面。

于是,他把一腔怒火一起发泄在贝多芬身上。事后知道,原来是因为名字上的小小差错,闻名全国的涅伏被当成了另一位不知名的、平庸的乐师。从而有人打报告拟免去他管风琴师的职位,由已经崭露头角的贝多芬代理,这报告得到了选帝侯的批准。

事情弄清楚后,选帝侯提议恢复涅伏乐团管风琴师的职位。那么贝多芬呢?有人主张撤销任命,并付给他一笔小费作为安慰。

这时的涅伏却在沉思了片刻后,以坚定的口气说道:“君王殿下恕罪。在这件事尚未决定之前,我决定放弃我半数的年薪。那孩子是我的学生,一个出众的人才,可以说是天才。我对他可以下拜,当然是说思想上。我有责任关心他的一切。”

这番话令选帝侯十分感动,他深深地佩服涅伏的音乐才能,这样也就深深地知道涅伏所说“天才”二字的分量,他当即宣布对贝多芬的任命不变,并在合适的时候,恢复涅伏400金币的年薪。

这段佳话或许经过后人的渲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贝多芬乐意追随并由衷感激的老师,会如此大度、如此高尚,会把一个人的天才看得比金钱乃至于自己都更为重要。

为此,我们也有理由替贝多芬庆幸,庆幸他找到了这样一位明眼、无私而又有音乐才华的引路人。跟涅伏学艺这段经历,是贝多芬“从师记”里最精彩的篇章。

就在贝多芬在皇宫里的地位一天天提高的时候,皇帝却死了。墨克雪密林·法朗兹皇子于1784年12月的圣诞前夕在波恩的法洛林教堂披上了礼服,受洗礼而登位了。

新皇帝法朗兹是一个不拘礼仪的人,他仁慈而脾气良好,28岁的时候去了波恩。虽然他非常喜欢参加私人的谈话会,但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面前露面。

法朗兹虽然对皇帝这个职位的责任漠不关心,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个社交能手,很熟练地替他安排一切。虽然他在维也纳没有学会多少政治权谋,但却学得了足够的艺术和学识,因此他的波恩之行就像是另一世界吹来了一阵革新之风,拂过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城镇,使波恩从此以后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城市之一。

最重要的是,法朗兹将维也纳生动的音乐介绍到这里来,他能唱声调圆润的歌曲,并且还能拉中提琴,他没有将自己的天才完全表现出来,但做了一件极有贡献于艺坛之事,就是收集了一切关于音乐的书籍,创办了一个图书馆。假使他每年的收入不能维持一个第一流歌剧团,他就会每季演出一次谢肉祭,这是一种接受捐助的宗教活动,但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就这样,波恩被音乐浸融了,许多被作曲家所遗忘的短歌剧都演奏起来,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出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对音乐的追求是多么急切!

皇帝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要调查宫廷中每一个乐师的才能和情况,男中音约翰·贝多芬的自述这样被记录在册:“我的声音非常持久,服务的时间很长,虽然家境困苦,但举止正直。”

调查者对于副风琴师是如此记录的: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年13岁,生于蓬城,服务期两年,他在乐队指挥缺席时他代替了这职司,很有才干,也是最年轻的指挥,他有着美好幽静的举止,虽然他很穷。

贝多芬在风琴或钢琴独奏中很少有过失误,他发觉自己的能力远超过于现在所担任的工作,他不能再“委曲”自己的才能,他拯救自己才能的办法是修改原来的曲谱。

涅伏告诉人们:“在这一年的圣诞节礼拜中,这敢为的小孩所贡献的不是弗迪南·海勒的‘以里米亚的悲哀’,取而代之的却是从他幼小的手指中流露出来绝美的旋律,他弹得太精确和润滑了。”

事后海勒因为这件事专门去见皇帝,抗议贝多芬对自己作品进行了修改。后来替贝多芬所写的传记中如此说:“皇帝很宽大地斥责了贝多芬,不准他以后再玩这类小技巧了。”

贝多芬的创作天才此时已显露出来,他的同伴都很同意他这样做。后来,英国驻宫廷公使格里山纳去世后,贝多芬为他作了一首葬礼诗歌,因为他是贝多芬家里的良友,宫廷乐队指挥露其雪简直被它所迷惑了。

对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大提琴家茂勒评价说:“对于他创作的新奇性,所有人都表示极大的惊异,经过了数次的演奏以后,他的声誉一次比一次好,最后获得了广大听众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