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生活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当上了家庭教师

临近复活节的一天,贝多芬在礼拜堂弹完风琴,正要走出来的时候,被一个青年给叫住了。

那个青年,很斯文,头戴一顶大学的制帽。

“你好,贝多芬先生。”那青年很亲热地向贝多芬打招呼说,“抱歉,很冒昧地打扰你,有件事想同你商量,我是波昂大学的学生,名字叫佛朗士·格哈德·威多拉。”

“是什么事情呢?威多拉先生。”

“有一户人家,想请你去做钢琴家庭教师。不知道您可不可以答应?威多拉对着这个比他还小5岁的小伙子说完话,还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贝多芬因为家境艰难,小学没有毕业便中途退学,专门学习弹琴。所以,他非常羡慕那些能上大学的骄子。现在居然有一个大学里读书的青年,这样礼貌地拜访他,他心里自然骄傲不已。

“好,我随时可以去教钢琴。”

“谢谢。能得到您的允许,实在非常感谢,请你去教钢琴的那家,姓拜赖宁,也就是已经辞世的顾问官的家。请问你什么时候能去呢?”

“后天去吧!”小贝多芬想了一下说。

“那后天1点钟的时候,我到府上来接你,好吧?”威多拉用探问的口气问。

“好吧,那到时候再见。”

“从现在起,我们交个朋友吧!”

“我很高兴,威多拉兄。”

由于贝多芬有了固定而丰厚的收入,使得这个破败、冷清的家庭又恢复了生气。每当夜晚来临之时,欢笑声、优美的琴声和优雅的歌声又能飞出小阁楼,给左邻右舍带来欢乐。

父亲约翰也一反平日里颓丧的迷糊状,在酒馆里逢人就滔滔不绝地吹嘘一番,说他的儿子如何有出息,能挣150金币。儿子能取得如此成功,那都是出自他的谆谆教诲,所谓“虎父无犬子”嘛。

感恩节的前一天,贝多芬第一次领了自己的年薪150金币。在排练完奇马罗萨的歌剧《伯爵的诡秘》之后,这位神采飞扬的少年带着自己的收入急奔回家。

“妈妈,我回来了。”贝多芬人还没有进屋,声音早已先到了。

望着桌上的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币,贝多芬一家兴奋不已。病中的玛戈琳纳从床上挣扎起来,望着心爱的儿子,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也许她自己也不清楚是喜还是悲。

在感恩节这天,贝多芬一家团坐在一起,欢度一个最快乐的感恩节日。感恩之夜越来越深了,小阁楼上的欢乐气氛却越来越浓。望着从来没这样开心过的父母,贝多芬第一次感到了他的未来,他家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过完感恩节的第二天,威多拉按照约定的时间,接贝多芬去担任家庭教师。拜赖宁家拥有一座很漂亮的住宅。

贝多芬自从担任了宫廷的风琴手以来,因为经常在宫廷里进进出出,所以身上穿的,已经不是他祖父的旧衣服了。他上身穿一件蓝色的上衣,下面是绿色的裤子,脚上穿一双打着黑色蝴蝶结的皮鞋,外面披一件锦绣的披肩。头发梳得很整齐。一顶漂亮的帽子,夹在左胳肢窝下。

这一天,贝多芬就穿着这套漂亮服装,和威多拉一起从家里出来,来到了拜赖宁家。拜赖宁全家人都到会客室里来欢迎贝多芬这个少年音乐家。

这一家的女主人名叫希莱奈·冯·拜赖宁,是个贤淑、聪慧和机敏的少妇,她的人品为人们异口同声地赞赏。1777年,当她27岁时不幸失去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是宫廷顾问,在一次宫廷失火中丢掉了生命,从此留下了4个年幼的孤儿和冯·拜赖宁女士。

从此,拜赖宁女士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培养子女们的成长上,为此,她从来不会感到孤独。

拜赖宁女士有3个儿子:大儿子克利斯托夫、第二个儿子斯德旺、幼子劳伦滋,都很活泼可爱,而且很有教养。此外,大女儿爱兰诺拉·白莉奇蒂,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小姐,性情温婉,很像母亲。不但容貌可人,而且性情随和,是一个沉默而纯洁的少女。

坐在高背靠椅上的拜赖宁夫人酷爱音乐,曾经在剧院里听乐队演奏过贝多芬的四重奏。她觉得贝多芬的曲子听起来令人难忘,风格清新,旋律流畅、优美,只是偶尔也流露出许多忧郁和悲伤。但是精通音乐的夫人听得出来,这一定是位具有崇高的纯洁心灵的人。

夫人正想着,只见贝多芬走到她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立刻打断了自己的思路,欠起身子还了一礼。

“啊,孩子,你就是贝多芬吧?”她问道。

“是的,太太,我就是。”贝多芬有些尴尬,苍白瘦削的脸上泛起了两片红晕。

“欢迎你来这里,我想,爱兰诺拉会喜欢你的,她是我的女儿,她一直想拜一位真正天才的音乐家为师。如果你能够把演奏技艺和作曲知识传授给她,那么你所给予她和我们这个家庭的,就远比金钱更为可贵。我们一家会永远感谢你、记住你的。”

拜赖宁夫人充满诚意的一番话,使贝多芬既感到温暖又觉得亲切动人。他站起身来,对夫人说:“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夫人,您就放心好了!”

“好的,现在,就让爱兰诺拉来见见这位新老师吧!”说着,夫人高兴地站起身,推开了通往侧室的房门。

“爱兰诺拉,快出来见见你的老师。”话音刚落,只见一张美丽的小脸展现在贝多芬的眼帘中。而此时的爱兰诺拉见到了贝多芬也不禁吃了一惊。她那双秀美的明眸首先看到的是老师那蓝如湖水的眼睛。这眼睛里不仅溢满了机敏和智慧,而且燃烧着一股奇异的野性和威力。

难以抵挡主人公的盛情邀请,贝多芬被爱兰诺拉请进了餐厅。面对着这洁白考究的桌布、精制的餐具,看着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美味佳肴,贝多芬想起了自家吃饭的情景,两个弟弟吵闹着爬到桌子上面,急着抢夺盘子里不多的几块面包。

看到贝多芬坐在那里发愣、很拘谨的样子。善解人意的爱兰诺拉热情地为他叉菜,还为他挨个介绍菜名及烹制方法。

用完餐后,贝多芬和爱兰诺拉来到客厅。

贝多芬要爱兰诺拉弹一支曲子,爱兰诺拉落落大方地弹了一支曲子,而且还自我感觉弹得很不错。

可出乎意料的是,贝多芬只是冷冷地摇了摇头说:“小姐,依我看,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我们必须从头开始。”

“什么?”爱兰诺拉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贝多芬直言不讳地回答道,“不过,你不要灰心,只要肯努力,肯定能行。”

贝多芬开始教爱兰诺拉练习指法。

教完以后,应爱兰诺拉一家人的邀请,贝多芬开始为他们演奏巴赫的一首曲子。贝多芬弹得十分投入,在跳跃的指尖下,琴键发出了和谐美妙的声响。

爱兰诺拉和在场的人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琴声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到处流淌着浓郁的花香。玫瑰正在悄然绽放,马蹄莲正在含苞垂露。鸟儿在林中飞来飞去,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曲。远处,羊儿在低头吃草。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生动!

弹奏结束后,贝多芬向主人们告辞。爱兰诺拉牵着老师的手,一直把老师送到了大门外。分别时,她一再请求老师明天要早些来。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贝多芬在拜赖宁夫人家里当家庭教师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贝多芬除了教比他小两岁的爱兰诺拉弹钢琴,还教拜赖宁夫人的小儿子音乐。

这位17岁的老师非常任性,脾气又不好,跟他的男学生时常为点小事吵架。总是他的女学生出来袒护他,说弟弟不对。吵了,好了,谁都不介意,像一家人一样。

尤其是他同爱兰诺拉之间似乎有点相当温柔的情感。他没有姐姐、妹妹,就把爱兰诺拉当成妹妹,往往友谊中有了爱情的因素,也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贝多芬与拜赖宁一家的成员结成了要好的伙伴,也可以说他现在成了家庭里的一员了。特别是爱兰诺拉小姐,她既把贝多芬当作老师,又把他看成是自己最亲密的好朋友,因为贝多芬仅仅比她大两岁。

自从贝多芬应聘来到这儿以后,每天都按时来到琴房。一坐到琴旁,就立即给爱兰诺拉上课。他讲课一丝不苟,对待小姐的错误认真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决不因为与小姐亲如一家人而有任何客气的态度。当然,该表扬的时候也要表扬,贝多芬的态度极其真诚。

在贝多芬和爱兰诺拉的共同努力之下,才一个多月的时间,爱兰诺拉就能够自如地弹奏巴赫、莫扎特的曲子了。她以惊人的速度,在贝多芬引导的音乐之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着。

尽管贝多芬是音乐天才,可是,在其他艺术方面,却可以说没有丝毫素养。只是在与拜赖宁夫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他才开始注意起文学这种东西来。

“钢琴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你喜欢哪一样?”拜赖宁夫人问贝多芬。

“钢琴。”

拜赖宁夫人向贝多芬建议道:“你可以用歌德新诗来谱曲。”

德国的诗圣歌德,从此成为了贝多芬努力的目标。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竟会有和歌德当面交谈的机会。

春末夏初的波恩,简直美极了。可是,就在这美好的、生机勃勃的时节,贝多芬的家中却弥漫着一种暗淡忧伤的气息。

尽管贝多芬把每月赚到的薪水都如数交给母亲,可是仍不够用。母亲的病,经过一再治疗,仍不见好转。

父亲的酒瘾越来越大,每天晚上通宵达旦地泡在酒吧里。他不好意思向儿子张口拿钱换酒喝,却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直到无法再找到东西变卖时,失去了理智的父亲竟把那架心爱的钢琴也换作了买酒钱。

当贝多芬发现钢琴已经不见了的时候,他抱着母亲痛哭不已。

当他遭受这种打击的时候,拜赖宁夫人和爱兰诺拉给了他无限的温情和力量。

除了拜赖宁一家之外,贝多芬还与介绍他来的那位医学院的学生威多拉结成了友谊,此人心地善良,珍视友情。后来威多拉同爱兰诺拉结婚。他们夫妇同贝多芬的友谊持续了整个一生。

维也纳拜见大师

正是在贝多芬面临着严峻生活考验的时候,他最尊敬的涅伏先生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涅伏先生不遗余力地帮助贝多芬。他获知这个青年为金钱问题所困扰,马上从自己的账上给他划去津贴。

除了这种无私的慷慨资助之外,涅伏先生还不放过任何机会夸奖贝多芬早熟的才华。

这时贝多芬17岁了,已经成长为一个健壮的青年,他粗矮健壮,一头浓密的黑发,宽广的前额,一双细小深陷的眼睛,扁而且平的鼻子,使人联想起一头雄狮的造型。他成熟了,在波恩已经有了名气。

涅伏老师对他说:“你的才能已经超过了我,我不能再继续教你啦!我想你应该到维也纳去拜莫扎特为师,经他指点,你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莫扎特早已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他听涅伏老师让他去找莫扎特,真是高兴万分。他回去同几个朋友商量,大家一致支持他去维也纳。出国留学的前景激励着贝多芬攀上音乐的最高峰,他决心要到维也纳!到那个音乐人的首都!

可是真要准备去维也纳,贝多芬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自己现在没有任何积蓄,而且一家人还都等着他的那点薪水呢!

还好这时贝多芬的老师涅伏又出来帮忙了,他以自己的身份找到了选帝侯并对他说,如果把17岁的音乐神童送到维也纳,在多名大师指导下进修深造,那么王爷的唱诗班将会得到全部好处。选帝侯王爷被他说动了,答应考虑考虑。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虑,终于传来了正式消息:王爷准许贝多芬秋季前往奥地利京城求学,并负担他的旅费。小伙子高兴得坐不住了,跑去把这个喜讯告诉他的恩人。

拜赖宁太太祝贺道:“这下子,你付出的辛劳,你花费的功夫都得到补偿了。”

“多亏我的恩师涅伏先生支持,他光是推荐信就给我写了一大堆。他向我保证,说我一定可以见到莫扎特。啊,莫扎特,伟大的莫扎特,那是多么让人神往的事情啊!”

这以后,贝多芬就只想着动身的事了。虽然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拖住他。秋季很快到了,贝多芬一头钻进了驿车,向着梦中的地方飞去。

18世纪末,维也纳是由一系列蔓延在多瑙河畔上的行政区、乡村和郊区组成的,这些地带群集在有城墙和有城门的城堡四周,它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会点之上,被人视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各种文化各流派的影响在这里交会,有利于艺术的发展。

音乐在这里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就连普通百姓也乐于参加节庆欢乐活动和大众音乐会,而有钱人家则以包下一支完整的乐队,至少也以雇几个乐师为荣。当圣艾蒂安纳大教堂的高塔出现在遥远的天际时,贝多芬觉得自己的心狂跳起来。

这座美丽的音乐之都,现在完全呈现在贝多芬的眼前,雄伟的宫殿,绿树掩映着教堂的尖顶,音乐厅、剧院不断传出管弦之声,空气中都流淌着音乐的旋律。贝多芬一踏进这座城市,就被它强烈地吸引住了。他感到亲切,感到新鲜。

这么多美好东西,贝多芬的两眼都看不过来。他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并且听从拜赖宁太太的忠告,买了一些衣服,以充实衣柜,然后动身去拜访莫扎特。

他没有听从旅店老板雇一辆马车的劝告,问清了莫扎特住所的地址之后,迈开两条腿便朝着维也纳近郊走去。

这个波恩的小伙子,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施特凡大教堂附近舒勒街上莫扎特的住宅。贝多芬几次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要过分激动,但是一种要见名人的紧张情绪,还是使他有点胆怯。

中午时分,仆人把贝多芬领进了莫扎特的客厅。就在贝多芬默默地坐到莫扎特客厅角落里的沙发时,他心跳得非常厉害,马上就要见到心目中的伟大音乐家,不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何拥有如此伟大的音乐天才。

片刻,隔壁传来了脚步声,紧接着门开了,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出现在客厅里。

“客人在哪儿?”来的这个中年人大声问。

贝多芬连忙起身走到他的面前说:“我在这儿!我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从波恩来的。”贝多芬一面回答,一面递上了选帝侯的那封推荐信。

中年人看罢信,他朝贝多芬点了点头说:“我就是莫扎特,这么说,你是到我这里来深造的?”

贝多芬这才知道,面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要见到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他到底是站到莫扎特面前了,在豪华而又充满艺术气氛的大厅里,莫扎特微笑着站在自己面前,贝多芬平静下来了,心想这名人也不难见啊!

“是的,先生,我倾慕您已经很久了。我从波恩来,是专门来向您求教的。”贝多芬非常恭敬地说。

莫扎特的微笑消失了,冷冷地说:“哪些老师教过你?学过哪种乐器?”

贝多芬谦恭地一一答复,心中有点不安。

两个人聊了几句话之后,莫扎特指了指一旁的钢琴,对贝多芬说:“来吧,随便弹一首曲子让我听一听,好吗?”

机会终于到来了,贝多芬苦练半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听了莫扎特的建议,他信心十足地坐到了琴凳上,开始弹奏起《大调钢琴奏鸣曲》。

不曾想,刚刚弹了10多个小节,就被莫扎特摆手打断了。“小伙子,弹一首即兴曲吧!”莫扎特大声说。

即兴曲是贝多芬最拿手的,当他弹完即兴曲的时候,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奔放出来。所以,他所作的即兴曲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使每一个听到的人都非常感动。

一曲奏完,贝多芬不安地垂下双手,一面观察莫扎特的脸色,一面等待着这位大师的评价。莫扎特睁开双眼,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他从扶手椅上欠起身子,皱了皱眉头。

“小伙子,听得出来,你的演奏很熟练,节奏也把握得不错。但是,你的琴声太咄咄逼人了,里面缺少柔和的美感,更缺乏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魅力。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家,我们无论演奏谁的作品,光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心和热烈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做到使这曲子悠扬动听,富于感情,这必须依靠头脑里的灵感。”

贝多芬认真地听着大师的这番话,感到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莫扎特发完一通议论后,突然善意地拍了拍贝多芬的肩膀问道:“小伙子,我看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什么时候回波恩,请代我向选帝侯大人问好。”

听了大师的话后,贝多芬真是觉得五雷轰顶。为了促成这次会见,涅伏先生跑了多少腿,费了多少口舌,难道这一切就是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局吗?贝多芬十分不甘心。

“那,先生,我可以再见您一次吗?我想,光凭一支曲子说明不了什么。”贝多芬恳求地说。

莫扎特想了想,也觉得这样轻易地放走远道而来的小伙子似乎有些不妥,于是又说:“这样吧,明天下午3点钟,你再来一次吧!”

第二天还不到中午,贝多芬就来到了莫扎特住宅附近。终于,他熬到了3点。此时的贝多芬早已把个人的成败置于脑后了。

“先生,您能不能给我一个主题,让我试一试,也许这次会弹得比前一天要好一些。”

莫扎特思索了一会儿,给他出了一个难度很大的主题。贝多芬走到客厅一角,坐到钢琴前面,轻松自如地弹奏起来。开始时莫扎特还同其他客人谈话,慢慢地被贝多芬创作的乐曲震惊了,他的脸上重新显现了微笑,大厅内鸦雀无声,贝多芬获得了成功。

这时,莫扎特又把10个指头按在琴键上说:“好吧,弹得不错,小伙子,现在再考一考你的听力和记忆!我现在就弹一段旋律,然后你再给我弹一遍,好吗?”

“好的,先生。”贝多芬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莫扎特那一双灵活的手,开始在琴键上跳起舞来,贝多芬站在琴旁全身心投入地听着。

莫扎特演奏完了,从琴凳上站起身来,拍了拍贝多芬的肩膀说:“小伙子,现在该轮到你了!”

贝多芬坐到了琴凳上。刚开始,他紧张得心里好像有几个吊桶一般七上八下的。可是当他的手一触到琴键上,就把紧张抛到九霄云外了。

一曲终了,贝多芬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儿。而莫扎特则非常欣喜,大声地说:“棒极了,小伙子,我决定收你为弟子了。”

“谢谢您,莫扎特先生。”贝多芬心满意足,因为大音乐家莫扎特肯定了他的天分。

莫扎特指着贝多芬对客人们说:“诸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他会扬名于音乐界。”

就这样,贝多芬成了莫扎特的学生。

挑起家庭重担

贝多芬以自己的天赋和学识受到莫扎特这位享誉欧洲的音乐大师的器重,他庆幸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在艺术上得以深造的好机会。

夜色之中的音乐之城,早已沉沉入梦。回到小旅店,已经是午夜时分了。贝多芬没有丝毫睡意,他点燃油灯,展开信纸,把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尽快地告诉了爱兰诺拉。

为了能在维也纳继续深造,更好地跟莫扎特学习下去。贝多芬在求学的间隙,便去一位贵族家中担任专门为舞会伴奏的乐师。由于贝多芬出色的演奏技巧,很快就成了这家人的座上客,并获得了一份使他生活下去的报酬。

一天下午,贝多芬像往常一样,如约来到了恩师家里求教。一走进琴房,他就看见大师手拿鹅毛笔,聚精会神地谱曲。贝多芬不忍心打搅他,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待。

一个小时过去了,当莫扎特抬起头来时,发现了贝多芬:“亲爱的小伙子,你什么时候到的?”

“先生,来了有时候了。”贝多芬连忙站起身来回答。

“你来得正是时候!”莫扎特微笑着走到学生的面前。“怎么样,你试着把这段咏叹调给我补全吧!”说着,递给他写了一半的谱纸。

“先生,我……”贝多芬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我怎么能行呢?”

“小伙子,老师相信你,动笔吧,你会成功的。”莫扎特微笑着鼓励他。

然后,莫扎特将自己对这段咏叹调的设想,讲给贝多芬听。贝多芬沉吟了一会儿,然后拿起笔,流畅地把曲子谱写了出来。

莫扎特哼唱完贝多芬谱的曲子之后,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太棒了!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了。你生动地再现了故事情节。”

贝多芬天才的作曲才能,得到了莫扎特的嘉奖。从这一天起,他便常常与大师合作谱写乐曲,成了大师身边的一个得力助手。

转眼间,绚丽的夏天又降临到人间,把它的金色和粉色掺杂在鲜明碧透的绿色之中,仿佛是万花筒撒在人间。

在这动人的夏季中,幸运之神又一次悄然地降临到了贝多芬身上。由于莫扎特病情刚刚有所好转,而又无法推辞盛情之约,他下决心由贝多芬来代替自己。

贝多芬一点儿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以自己技惊四座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在场所有的观众。从此,贝多芬在这座艺术之都赢得了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各个音乐晚会的邀请也纷至沓来。在鲜花、名誉和掌声面前,贝多芬清醒地告诉自己:如果沉溺于这些无休止的应酬之中,自己的艺术旅程就会中途衰亡,提早结束。

维也纳的音乐气氛和莫扎特的赞誉,使贝多芬心情舒畅,对人生对前途满怀着希望和光明。只是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了,父亲的一封来信又把他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一天,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过之后,仆人递过来一封信。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了父亲的来信。

老约翰在信中写道:

亲爱的孩子:

你好吗?现在,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在你离家不几天,你可怜的母亲就一病不起了。谁也没有料到她这次病得这么久,这么严重。今天,医生告诉我,她留在世上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和你的弟弟妹妹们正盼望你尽快回来,赶上见她最后一面。

另外,还有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我觉得你也有必要知道,那就是家里现在已经揭不开锅了,我把家中仅有的几样东西都典当掉了。我这也是没有办法……

你离开家这么久了,一封信也不给家里写,是不是打算永远都不管家里了?作为你的父亲,我必须对你说:不要把艺术作为名利的台阶,而忘记自己还有亲人。

你好好想一想吧!

你的父亲

贝多芬望着父亲潦草的字迹,泪水打湿了信纸。想着母亲送他来维也纳的情景:平时很少有笑容的母亲,那天忍着病痛微笑着送他上路。慈祥伟大的母亲啊!这是你让孩子以事业为重,免得牵挂你而强装出的笑脸啊!

读罢父亲的家书,贝多芬的心简直都要碎了。母亲,这个世界上他最亲的人,最爱的人,生命已经快要走到了尽头,而他的父亲,竟然误解了他。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他省吃俭用,节省下自己挣下的每一文钱,一共有200杜卡,正准备寄给家里。

万分难过的贝多芬下定决心,第二天就回波恩,回到母亲身边去。本来贝多芬准备去奥格斯堡,他没有路费去更远的地方,现在他只好被迫向当地认识的一个朋友借了一些钱。

贝多芬收拾一下简单的行装,匆匆告别了莫扎特,第二天天还未亮,贝多芬就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地赶路,恨不得马上回到母亲的身边。

来维也纳时美丽的憧憬,早破碎得无影无踪了,此时,他心里只有母亲。他心中不时地默默祈求着神灵保佑母亲好起来吧!她辛苦劳碌了大半生,还没享受到一天的好时光啊!

当贝多芬乘坐的驿车驶进波恩城的时候,太阳已经没入树林后面,给柏树的树梢涂上了一片金色。随着光线一条一条地消失,万物也失去了自己的形状,所有的景物最后都融入一片漆黑之中。

波恩巷20号的小阁楼也是一片漆黑。临近家门,他止住了脚步,他倒害怕起来,但愿母亲还活着啊!他的母亲还活着,她躺在病床上,正在盼望她的远方的游子。

约翰又出去喝酒了,弟弟卡尔和约翰东倒西歪地躺在床上,贝多芬扑到母亲的床前,只见他至爱的母亲面色苍白,极软弱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年龄刚1岁的女孩玛格丽斯在小床上细声地啼哭着,这小孩看起来也跟母亲病得一样严重,屋中是这般的肮脏而无人照顾,家中一点现金也没有。

贝多芬离开家去维也纳后,他的母亲一直过着忧虑的生活,而营养不足和过度的生育终于伤害了她的生命。女孩爱纳·玛丽亚生于1779年,只活了4天,男孩法朗兹·高格生于1781年,活了两年半,这新生的婴孩已是第七个了,也是他们第四个死去的孩子。

“妈妈、妈妈,你睁开眼看一看我!”贝多芬一下子冲到母亲床前,痛哭流涕地跪在母亲面前哭喊着说,“是我啊,儿子回来了,您还好吧!”

玛戈琳纳无力地睁开自己的双眼,看见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忽然出现在自己面前,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等确定了确实是贝多芬回来了后,她不禁哭了出来。

“路德维希,我的好儿子,我天天惦念着你呢!”玛戈琳纳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儿子哽咽着说。

妈妈见到贝多芬,就像吃了灵丹妙药一样,脸上顿时有了光彩。她仔细打量着长途跋涉赶回来的儿子,吃力地说:“我怕是不行了。可你今后怎么办,这个家将拖累你。”

虽然才分别5个多月,可是,母亲已经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自从送贝多芬到维也纳之后,生活的艰辛,精神的寂寞,使得她原有的肺病恶化,她已经等不及贝多芬接她到维也纳共享天伦之乐了。

看到母亲现在这个样子,贝多芬的心里感到比针扎还难受。他这样努力学习钢琴,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想让自己的母亲跟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自己现在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母亲已经病成这样了。他决心从今以后要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不能再让她受苦。贝多芬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母亲想。

可是,现实总是这样残酷,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最让人痛苦的。现在的贝多芬就是这样,虽然他已经竭尽了全部心力来服侍母亲,可是,仍然没有将母亲挽留在人世。

“路德维希,你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呀!”离世前的玛戈琳纳一遍又一遍地这样叮嘱她的儿子。

1787年7月17日,肺病使贝多芬的母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同年11月25日,最小的孩子也跟着去世了。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轴心,失去了她,这个家就失去了凝聚力。母亲给贝多芬留下的是:一个酗酒的父亲,一个13岁、另一个10岁的两个弟弟,其他的就是债务了。

贝多芬立刻觉得掉入了一个漆黑的世界里,所有曾经拥有的希望和幸福都离他远去了,贝多芬整日眉头紧锁,唉声叹气,连他最喜欢的音乐也无法吸引住他,因为他失去了世界上那个最疼爱他的人,那个唯一了解他、体恤他的亲人。

贝多芬母亲的去世,使这一家的命运,再次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父亲痛失自己的妻子,这更让他沉溺于酒精之中而无法自拔。两个弟弟,当然谈不上有任何生活的能力。

现在,负担家庭的重任就完全落到了贝多芬还显稚嫩的肩头。尽管如此,年轻的贝多芬勇敢而认真地尽到了家长、抚养者、教师和乐师的职责,这是多么令人钦佩呀!

家庭的困苦是可以克服的,也是会慢慢过去的,然而,身处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中心,贝多芬没有机会去听音乐,去和音乐家们聚会,更不能使自己取得成功。

莫扎特所教给他的不过是一些未完成的工程,这并不能使他有所作为。他在给奥格斯堡忠实朋友许登的信中谈了回到波恩后的所见所闻,信中显然透露出年轻时代贝多芬的种种忠厚特征:

她对我是如此仁慈可爱,我现在真是无比的痛苦。假使我能再叫她一声甜蜜的妈妈,那该多好啊!可是她已经不能够听到,现在我能向谁诉说呢?只有幽静的幻象才能使我引起往事的记忆。

因为母亲的去世,贝多芬的父亲受到了重大打击。现在更是每天都向酒馆里跑,他在宫廷中已没有什么用处,在家里也只不过是加重了家庭毁灭的程度。

贝多芬的学生斯蒂芬·冯·拜赖宁很清楚地记得贝多芬如何营救因酗酒而被捉到警察署里去的父亲。约翰自妻子死后,更加狂饮无度,嗓子也喝坏了。有时竟醉卧街头,给贝多芬带来许多麻烦。

有人给贝多芬出主意说:“你父亲这个样子根本承担不了治家之责。你还是动员他退休,把养老金交你管起来,不然全被他喝光了,日子可怎么过!”

贝多芬只好到教会给父亲办了手续,养老金由他来领取,只交给父亲一半。1789年11月20日,根据皇家某项条例,除了他应得的以外,有关当局付给他父亲一半的薪金,计100金币,但他父亲的职司也被辞掉了,由贝多芬来养活他。

19岁的贝多芬当了一家之主,毅然代替父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在魏日尔加萨找到一所租费比较低廉的房屋,将他的父亲及两个弟弟搬到那边,雇用了一个人来照顾他们。

现在的贝多芬要照顾父亲,还要管教两个不懂事的弟弟,更重要的是去挣钱来养活一家。他每天同母亲一样,从早忙到晚,精打细算,苦力支撑着这个家。

这一切,对于贝多芬是过于残酷了。他还是一个孩子啊!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放弃音乐。他找机会参加演奏会,努力创作乐曲,扩大他的名声。

除家务操劳之外,他也给有钱人家的孩子上音乐课,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也许是逆境成才这一道理适合于古今中外,贝多芬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从小历经磨难的。

战胜生活苦痛

就在贝多芬万分沮丧之际,拜赖宁一家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贝多芬的家庭与拜赖宁女士关系密切,所以贝多芬经常到拜赖宁家。

母亲的死,给贝多芬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失去了感情的依托,平日的表情更加冷峻深沉,常常对着天花板出神,精神恍惚。

每当提起母亲,他就流着眼泪向人讲述他的思母之情:“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我爱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哦!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称呼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

贝多芬渴望母爱,渴望家庭的温暖。失去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后,拜赖宁夫人像母亲一样照顾他。正是友爱的支持,抚慰了那颗充满沧桑的心灵,精神也逐渐振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贝多芬更加热心地教爱兰诺拉钢琴。

拜赖宁夫人优雅、慈祥,具有丰富的学识与同情心。她知道贝多芬的家境,就像慈母那样关心贝多芬,待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无疑给生活在忧郁穷困中的贝多芬带来不少安慰,让他疲惫不堪的身心,找到一个平静的港湾。

贝多芬也只有在拜赖宁家里,能暂时忘掉忧愁。他除了音乐之外,其他方面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拜赖宁夫人鼓励他读书,培养他对美术的兴趣,常常同他一起探讨有关文学、美学方面的知识,这对贝多芬以后的事业大有益处。

拜赖宁夫人的4个孩子比贝多芬年幼,贝多芬尽力保护他们,就像对待自己年幼的弟妹一样,使他们与丑恶的现实生活完全隔绝,使他们能潜心学习音乐,写作诗歌。

拜赖宁夫人的哥哥,阿柏拉汉·冯·开立许是波恩一个牧师,常常请他到自己家中去,她也介绍了自己丈夫的兄弟洛兰士,也是一个牧师,彼此住在一起,他们两人都有极高的道德修养。

贝多芬极高兴与他们相处在一起,立刻成为他们家庭中一员。他常常在日间和晚上与他们在一起谈笑,他在这里觉得自由了,摆脱了一切束缚,每一件事情都使他感到愉快,并且松弛了他的脑筋。

洛兰士牧师以最浅近的句子来读荷马和柏露太许的诗给年幼的孩子听,贝多芬也交叉着手静静地听着,想从这两个人身上学到些什么东西。贝多芬对文学的认识加深了一层,他创作了各种的短歌剧,贝多芬14岁时方能用德文讲读莎士比亚等人的剧本。

拜赖宁女士爱护贝多芬如同爱自己的子女一般,使他在她的家里感到极度的自由和快乐,受了她的感化和影响,她比他的母亲小4岁,但她能够注意自己的健康,所以外表上看起来仍保持着她的青春。

贝多芬所需要的,拜赖宁夫人总是尽可能地供给他,要从一个情形恶劣、生活艰苦的环境中突然转入气氛融合的家庭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没有无理的谩骂和不快的感觉,极度的对比对他简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贝多芬表现出了最大的伤感和忧郁,他对每个人几乎都是这样的,甚至对他所最爱的人也不能例外。当贝多芬与冯·拜赖宁不通人事的幼孩在一起的时候,她曾以温和的手段来融合他们的情感,从而抚慰贝多芬受创的心灵。

但贝多芬常在同伴间做出粗鲁的动作,结果,只有使自己感到心碎。仁慈的夫人能够用言语来使他知道真理,她的谴责使他感到了愉悦。他也总是想办法尽量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粗鲁的那一面。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音乐暂时离开了他的大脑的时候,他会一个人呆呆地发愣,变得沉默寡言。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冯·拜赖宁夫人就会走到他的身边,一边耸耸肩膀,一边说:“又犯老毛病了!”

冯·拜赖宁夫人的这个动作,这句话语,让贝多芬记了一辈子。他的大脑里经常会浮现出她的伟大而感人的身影,贝多芬甚至称她家庭中每一个人为保护天使。

拜赖宁家客厅中经常有来访的宾客,使贝多芬第一次与年轻的小姐们见了面,他立刻被她们的美丽所征服了。

美丽,也许是一种动力,他放弃了怕羞和无言的习惯,开始讲自己是如何爱好音乐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这种效果比以外貌取胜还要快些,威多拉描写贝多芬坠入爱河时的热度是如此的高:“他热爱着迪宏拉丝和荷尔特小姐,这种爱从他的青年时代一直持续到成年时代。可是,虽然贝多芬对于爱是如此渴望,要想得到爱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个迪宏拉丝小姐是爱兰诺拉的好朋友,她从科隆来此地,准备在冯·拜赖宁家里住一个星期。她极为美丽、活泼,肤色很柔和,受有良好教育并有可爱的外表,她非常喜爱音乐,有一副圆润的歌喉。

贝多芬常常和迪宏拉丝小姐在一起。在她回到科隆以前,她为贝多芬唱了一首悲哀的小曲,以表示他们分离的苦楚远远超过了她心中所能忍受的。后来她不得不离去的时候,带给了贝多芬深深的惆怅。然而,时过境迁,在长时间没有见面后,迪宏拉丝小姐的芳心又被科隆的一个军官赢去了。

玛丽亚·冯·魏斯脱·荷尔特小姐是贝多芬的学生,她是宫廷中一位退隐参事的掌上明珠,生有一头长而黑的鬈发,一直垂到了她的胸前。贝多芬对荷尔特的爱到了“疯狂”的地步,但在1790年,她嫁给了一个男爵,她可算是波恩最美丽而贤能的女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