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侦察有方

抗敌方电子侦察,就是防止己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被敌方侦获, 或者即使被敌侦获,但在一定时间内破译不了,难以从中提取有用的情报, 从而失去了时间性和军事价值,使敌方无法有效地实施干扰和摧毁。

抗侦察的方法很多,概括他说,有技术措施和战术措施两大类型。

在技术措施方面,主要包括:采用低截获概率信号,如扩频信号,捷变频信号,旁瓣抵消技术、猝发通信、隐身技术等,降低无线电波的发射能量并对信息加密,使敌方不易侦察到,即使截获了信息,由于经过了加密处理, 在短时间内也难识“庐山真面目”。

在战术措施方面,主要是想方设法控制电磁辐射和实施电子伪装。想方设法缩短无线电波在空间的暴露机会和时间,根据作战意图实施无线电静默;或为转移敌侦察方向组织无线电佯动;或进行无线电欺骗。用假电台、假雷达模拟指挥所;用建立假无线电网络,设置假电磁辐射源,拍发假电报等欺骗敌人。

反侦察的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加密

技 扩频通信

抗侦察有方 - 图1术 隐身技术

措 埋地通信

施 猝发通信

反 降发发信电平侦

抗侦察有方 - 图2

措 两链分离

施 静默抗侦

战 快速通信

术 多变抗侦措

施 “非话”联络

佯动示假巧施骗术

密传抗侦在军事通信领域里,信息的安全与保密关系到军事行动的成功和战争的胜负,加强通信保密以防敌特侦察显得十分重要。

通信保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让敌人侦听或截获到我方的通信信号,这是主动的保密措施;二是将信号变形,例如进行巧妙地编码,编码技艺越高超,密码结构、形式越新颖、离奇,窃听者越感到莫名其妙,摸不到头脑,因而不能破译我方信号的内容。这是目前通信保密研究的重点。

通信体制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大类,它们各有各的加密方法。模拟通信在信道中直接传输的是连续变化的电信号。它的频率和振幅完全模仿声信号而变化。也就是说,信道上传送的电信号是原始声信号的“化身”。普通电话都是“模拟电话”(图 4-20)。

图 4-20 模似电话示意 “模拟电话”加密的方法很多。“加杂音”是一种原始的加密方法。在

发话端,电话机附加上“杂音干扰信号产生器”,用户讲话时,它就自动地发出干扰信号,与人的讲话声音掺混在一起送往线路。因为在线路上传输的既有真正的话音又有附加的杂音,“鱼目混珠”,即使被敌方侦察、窃听到, 他也无法弄清楚。这就达到了保密的目的。在受话端,因为有消除杂音的装置,能“去粗取精”将对方送来的杂音去掉,真正的话音却能保全。

“变频率”是“模拟电话”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保密方法。众所周知,我们讲话所以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喉管中声带振动的结果。每个人声带振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有的快(频率高),有的慢(频率低)。但一般都是在 300 赫

到 3400 赫的频率范围内。讲话时,如果把 300 至 3400 赫的话音频带原封不动地送往对方,敌特就容易侦听到我们的通话内容。要是将送出来的话音进行一番加工,例如将话音频丰前后进行“大颠倒”,把发话人送出的 300 至

3400 赫的话音频率彻底进行一次大翻个,让原先的 300 赫(低频)通过变频器

变成 3400 赫(高频),而把原先的 3400 赫变成 300 赫,这样就彻底改变了话音信号中各频率间的正常关系,人为地“以假乱真”。倘若把话音频率进行“小颠倒”,就是通话双方按事先约定好的时间将整段话音频率分割成若干小段,分别进行颠倒。由于话音频带中各频率的相对幅度起了变化,形成了严重的失真。敌方要想侦察、窃获都比较困难。但是接收端只要按事先规约, 将颠倒了的频谱再颠倒回来,就可恢复成原来的话音。

事实上,分段的方法又是很灵活的,可以分成两段,也可以分成三段(图4—21)、四段、五段,甚至更多些。段数分得愈多,置乱得愈严重,保密性就愈强。在实际通信中,将原始话音分成几段,以及采用何种颠倒方式,全由通话双方事先密定,并在通话过程中双方视情进行“随机应变”。由于电话采取了加密措施。用户虽然讲的是明语,在线路上传送的却是密语,这就叫“明讲密传”。

图 4-21 话音频带分段颠倒示意

数字通信在信道中传输的是一连串彼此离散的有电、无电(或正电、负电) 的脉冲信号。它是用二进制数中的“1”和“0”的数字组合形式来表示原始话音的。图 4—22 是数字电话通信示意。在发话端,先将话音变成模拟的电信号(由送话器完成),再把模拟电信号变成相应的数字信号组合(由模/数转换器完成);受话端则相反,先将数字信号组合变回模拟电信号(由数/模转换

器完成),再把模拟电信号变回话音(由受话器完成)。

数字通信在信道上传送的是离散的“数字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保密性(第三者听到的像一串串连珠炮,传输速率快时根本听不清),为了密上加密,可进一步采取保密措施。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的加密方法尽管大不相同, 但都离不开一个“乱”字。前者通常采用“数字置乱”技术,后者采取“频谱置乱”技术。

“数字置乱”的基本概念是:在发送端设法将欲发送的信码组合搞乱, 而且愈乱愈好。到了接收端,再将搞乱了的信码来一个“拨乱反正”还原成原信码。“搞乱”和“拨乱”信码的任务,通常由一种专门的“电子门”(叫“异或门”)来完成。图 4-23 是数字电话加密、解密示意。假设某一瞬间,

用户送出的话音经过“模/数”转换后的数字信号组合(叫“信码”)是 10101 (→表示信息流向),密码器送出的密码是 00100。它们分别加到“异或

门”的输入端,根据“异或门”的逻辑运算功能(0⊕O=0,0⊕1=1,l⊕0=1, 1⊕1=0),信码与密码经过“异或门”共同作用后,输出的信号组合是 10001, 这叫“密信码”(意思是加了密的信码),它已经不是原来的信码模样了 (见表 4—1)从而起到了加密的作用。

抗侦察有方 - 图3

图 4—23 数字电话加密示意

到了接收端,密信码和对方密码器的密码(必须和发方的密码一样)又一次作用到“异或门”上。根据“异或门”的逻辑功能,还原出的信码刚好是10101(见表 4-2)。从而起到了解密的作用。解密后的信码经过“数/模”转换,还原成模拟话音送给用户。

信码

密码

密信码

1

0

1

0

0

0

1

1

0

0

0

0

1

0

1

密信码

密码

信码

1

0

1

0

0

0

0

1

1

0

0

0

1

0

1

由于双方密码器是同步运转,而且密码本身又是无规则的,只要“底密” (也叫密钥)不暴露,敌人即使窃听到电话,在短时间内用一般的电子技术是很难破密的。密钥量越多,平均保密时间就愈长,破起密来也就愈困难。

在现代战争中,通常战术保密级的最低密钥量为 106(100 万个),假定破

译速度(变换密钥的速度)为每秒钟 1 次,则平均保密时间约为 6 个昼夜。通常战略级最低密钥量为 10,假设用电子计算机破译,破译速度为每秒 1 亿次, 则平均保密时间为 100 万亿年,即使取它的一百亿分之一作为可靠时间,也

可达 1 万年,这实际上就是不可破译的。

上面说的,无论是模拟通信还是数字通信,加密和解密全是由特制的保密机来完成。保密机在实际运用中,通常有两种用法:将保密机安装在用户端,为某一用户专用(图 4-24);将保密机安装在传输信道两端,供通信网内各用户公用(图 4-25)。

Μ 终

 Μ

信道

图 4-24 用户保密能信系统

Μ 终

Μ 端

信道 Μ

Μ

图 4-25 干线保密通信系统

保密通信最初用于有线电信道上,如今无线保密电台也己广泛用于战争。德国新近装备部队的无线保密电台具有扩频传输能力。能有效地防止窃听和测向。它所配备的密码机采用了数字话音信号和扩频算法进行加密,能达到“不可破译”的保密度。这种保密电台只重 1.5 公斤,个人就可携带。无论是有线保密通信,还是无线保密通信,其关键都是建立科学的密钥

体制,可以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密钥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自动、多变、严密的密钥体制,将会给保密通信带来新的生机,在电子对抗中它必会产生愈来愈大的作用。

扩频抗侦扩频通信是扩展频谱通信的简称。指的是利用与信息无关的伪随机码,使无线电射频信号频带宽度远大于信息信号(称作基带信号)频带宽度的通信方式。扩频通信的射频信号频带宽度,可扩展到信息信号频带宽度的数倍到数千倍,扩频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示意于图 4-26 中。

图 4-26 扩频通信的示意

由于经过扩频后的信息信号功率分散在很宽的频带内且隐蔽在噪声中, 使一般接收机犹如在大海捞针那样,无法侦听到。即使用专门的接收机来侦听,也因无法事先知道随机而变的编码规律,不能进行解扩频,侦听破译起来自然非常困难,因而极大地降低了敌方截获的概率。

扩频通信技术有直接序列式、跳频式、跳时式以及它们的混合式。下面以直接序列式为例说说它的工作过程。

直接序列式扩频技术,就是利用二进制的伪随机序列直接扩展和解扩信息的频谱。以打电话为例(见图 4-27),模拟话音经过模/数转换后变成了数字信号(图 4-27 是数字信号的某一小段),它是窄带信号,其能量集中在比较窄的频率范围内,能量密度(单位频带所占的能量)比较高。图 4-27 中的 b, 表示二进制的伪随机序列,能量密度比较低。图 4—27 中的 c 表示 a 与 b 经过模 2 相加(即“密传抗侦”一节中所说的“异或门”逻辑运算功能)后的另一宽带信号,其能量也分布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能量密度很低。这样的通信信号无论其波形和能量,在频带内的分布都与电子设备的热噪声相似,使得敌侦察设备很难截收和识别。

在本方的收信端,要将接收到的扩频通信信号进行解扩,本地必须产生出一个与发信端作同步运行的二进制伪通机序列信号

图 4-27 直接序列式扩频技术示意

图 4—27 直接序列式扩频技术示意(图 4-27 的 d),它间接收到的扩频话音信码进行模 2 相加,从而还原成扩频前的数字话音信号,如图 4-27e 所示,结果数字话音信号的能量重新集中在比较窄的频带内,呈现为高能量密度。

就世界范围而言,扩频通信问世于本世纪 20 年代。

1956 年开始应用于军事。

6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扩频通信。1985 年,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应用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扩频通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混合扩频方式;扩频通信技术与自适应技术、猝发通信技术相结合等。这对提高电子对抗水平,尤其是抗截获、抗干扰方面,将会起愈来愈大的作用。

隐身抗侦随着雷达、光学探测设备等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电子侦察的精度。为了减少己方兵器被对方发现的概率、隐身(隐形)技术应运而生。

隐形技术最早是为了对付雷达侦察。我们知道,被喻为“千里眼”的雷达,是靠发射高频无线电波和接收从目标上反射回波,并在荧光屏上显示来实现对目标探测的(如图 4-28 所示)。如果能削弱反射回波的能量,或干脆设法不让它反射,那么,“千里眼”就会变成“睁眼瞎”。反雷达侦察的隐身技术正是基于这一想法进

图 4-28 用雷达测量目标高度和距离

行工作的。

“以隐抗侦”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赋形。人们在研究中发现,物体反射电磁波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几何截面积的大小,还取决于它的有效反射面积,即“散射截面”。散射截面与物体的外形有关。同样大小的物体。外形越圆滑,棱角、平面越少, 散射截面就越小,就越不容易被雷达探测。一般飞机之所以容易被雷达发现, 是因为它那宽大的机身,长长的机翼,高耸的竖尾和直来直去的机尾喷管和进气道等容易对电磁波产生强烈反射的物体。号称“空中巨霸”的战略轰炸机和“神魔之鹰”的隐形(隐身)飞机,由于巧施了“变形木”,改变了传统的外形设计,很少对电磁波产生反射。据测计,隐形飞机对雷达波的有效散射面积只有昆虫那样大小,美军 B-2 隐形战略轰炸机只有 0.02 平方米。

二是吸波和透波。即在飞行器对电磁波散射能力强的部位,涂上能吸收电磁波和透射电磁波的材料(如各种铁氧材料),从而使入射的电磁波能量衰减,达到“障敌眼目”、“隐己之身”的目的。地面雷达不管从哪个方向照射探测,都会被飞行器吸波材料吸收或被透波材料散射掉,几乎不可探测。三是消波。即采用有源和无源对消技术,在雷达探测目标的有关部位引

入一个回波源,来抵消另一个回波源,使雷达无法显示目标。

四是降热。即降低热辐射。如飞行器采用弱红外辐射发动机,可大大降低红外辐射,使红外探测器无法探测。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以隐抗侦”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才能获得最理想的隐形效果。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美国 F—117A 隐形战斗轰炸机集赋形隐身、材料隐身、红外隐身等多种隐身技术于一身,巧妙避开伊拉克防空雷达系统的探测,神出鬼没如入无人之境。在无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仍能准确投掷炸弹。它轰炸伊拉克总统府和电

报、电话大楼时,命中精度之高,令人瞠目结舌,竟然使被炸目标旁边的四星级饭店可以安然无恙。据美同军方的量化分析、统计,在海湾战争中,F

—117A 一个架次一枚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效果,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17,轰炸机飞行 4500 架次、投掷 9000 枚炸弹的效果。这其中,除了精确制导武器以外,飞机采取了“以隐抗侦”的种种措施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外刊报道,美国国防部电子战研究中心,新近研制成功了一种可在敌方上空停留 4~6 小时的、不易被人发现的隐形侦察系统。这种被称为空投气球电子战系统的军用隐形侦察装备。悬挂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氦气球下面,可由飞机携带到敌方上方投下,它在雷达荧屏上显示的目标非常小,很不容易遭敌侦察。

埋地抗侦电子侦察是借助于电磁波为媒介进行,而电波穿过地层时能量要受到很大哀减,有的无线电波遇到地层甚至一筹莫展寸步难行,这就为用埋地通信对抗电子侦察大开方便之门。

有线电通信目前大都采用电缆传输。由于电缆结构的原因,电磁能量不易从电缆散发到空间。尤其当采用一种新型的电缆——同轴电缆传输时,所辐射出的能量更少。这就为电子侦察造成了障碍。

组成一个通信回路,需要两根导线,在普通电缆中,这两根导线是并行排列的。同轴电缆却别具一格。它是将一根导线套装在另一根导线的外边并使它们保持轴心重合,“同轴”即由此而得名。见图 4-29。通常将外部的空心铜管称为“外导体”,内部配置的实心铜线称为“内导体”。通信时,电信号所产生的电磁场全部集中在同轴管内部,分布于内、外导体之间,几乎没有散逸到周围空间而形成辐射。因此,很不容易遭到侦测。如果将同轴电缆深埋地下,它的反侦察能力更强。试验表明,将同轴电缆埋入地下 1.2 米以上,就可以防止侦察和窃听。

图 4-29 用轴电缆结构

本世纪 70 年代,光导纤维通信(简称光纤通信)问世,使得电子侦察已无隙可乘。因为光寻纤维通信是一种以光波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为传输媒质的通信方式,光波在细如发丝的玻璃纤维中传输不会向外产生辐射,不用说, 用电子仪器无法侦察到它,就是用光学仪器也很难发觉它的踪影。加上光纤本身是绝缘体,外界电磁场对它毫无影响。如果将众多的光纤聚集成光缆, 深埋地下,敌人要想对它进行侦察,简直是难上加难。

不仅有线电通信和有线光通信可转入地下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就是一向与空间打交道的无线电联络也可实现地下通过去,无线电通信一直是电子对抗的“弱点”,很容易遭敌侦察与测向。现在,将无线电收发信设备及其天线全部设置在地下坑道和工事内,相当于给它穿上一层能蒙住敌人眼睛的厚厚“地衣”。

地下无线电通信,有各种各样方法:一是以大地作传输电波的媒质。地质学研究告诉我们,地壳的表层是能够导电的,而且导电率比较高。如果将发信与收信天线,都伸到表层中,就可以表层为导体进行通信。它对坚守防御地域各级地下指挥所之间的通信,不失为一法。

二是以大地作无线电波的“反射镜”。科学研究表明,大约距离地球表

面 30 余千米处,有一层类似高空电离层的物体,它能反射无线电波。利用它

对无线电波的反射作用,可以进行地下无线电通信。如图 4—30 所示。

图 4—30 地下通信示意

三是进行“地——天——地”通信,融“上天”、“入地”于一体。见图 4—31,当无线电波自埋在地下的天线辐射出来之后,首先向上穿透地层, 然后“兵分两路”:一路以“地波”的形式,沿地表面传播作用于接收天线上;另一路以“天波”的形式,腾空而起,作用到高空电离层,并以它为“镜子”反射到接收天线上。其通信距离可达数百千米。图 4—31

“地——无——地”通信示意

四是借“线”传输。地下指挥所内往往布设有备式各样能导电的物体(例如各种动力电缆、运输铁轨等),它们对无线电波都能产生电磁感应,因而可以成为地下指挥所内进行通信的“天线”。当无线电台的天线靠近这些感应线时,发射机发出的无线电波会在感应线上引起感生电磁场,于是信号沿线传播出去。作用到接收机上时就可实现通信。如图 4-32 所示。这种通信方式也叫“感应通信”。

图 4-32 感应通信示意

在现代电子抗争中,无线电地下通信可大显身手。它隐居地下,即使坑道内的密封门全部关闭也能维持通信。为减少无线电波的传输哀减,地下通信通常采用长波长工作。当采用长波工作时,因波长很长,敌方要想对其实施电子打击,必须使用很长的干扰天线,才能有效地辐射出干扰信号。这样, 容易暴露干拢台的目标而遭火力摧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电子对抗日益尖锐、复杂,美英和前苏联等国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地下无线电通信的研究,并研制成功了若干个通信系统用于作战指挥。本世纪 60 年代,美国为了对付前苏联的核攻击,在一些洲际导弹基地之间,采用以“地——天——地”通信方式,建立了地下控制中心与导弹发射井之间的地下通信系统。

1966 年,北美防空司令部在距离地面 500 米深的花岗岩下建起了具有抗核攻击能力的地下综合指挥中心,其中就有一条甚低频地下通信线路,作为对外联系的应急通信手段,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曾使用敷设在坑道内的天线进行无线电通信。在海湾战争中,地下无线电通信也曾发挥过作用。“沙漠风暴”开始前 10 天,以美同为首的多国部队通过侦察对伊拉克军

事目标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空袭达 2 万多架次。伊军在遭到连续空袭、地面通信设施被严重破坏情况下,仍能通过无线电通信向部队发号施令,这与伊拉克经过多年建设,有一套较完备的、坚固的、隐蔽的地下通信设施分不开。军事分析家们指出,在电子对抗日益尖锐的今天,地面通信设施会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敌火力摧毁以至面临完全中断。随着指样机关转入地下指挥所,地下通信显得格外重要。只要地下指挥机关不被摧毁,它就能保证把最重要、最紧急的信息接收下来发送出去,从而在最困难、最险恶的情况下, 确保作战指挥不间断。有朝一日,被誉为“电子侦察克星”的地下通信,将戴上“最后的通信手段”和“打不断,炸不烂的信使”的桂冠。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是《孙于兵法·形篇》中的名句。抗侦察隐身术种类繁多,运用广泛,但归结起来也不外乎“藏于九地”和“动于九天”。“以埋抗侦”可谓是为孙子兵法的“藏于九地”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

猝发抗侦 “猝发通信”是“以快致胜”的战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它通过“快报终端”先将欲传递的信息,进行压缩编码贮存起来,然后寻找适当时机和信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猝 发”出去。收端收到后,进行相反程序的处理,即可读出报文。

“猝发通信”因为发报的速度很快(一般要比人工报快 60 倍,是电传电

报的 20 倍),信息在空间停留的时间很短,往往使敌方侦察和测向造成很大困难。

猝发通信特别适合于前沿侦察分队或特种作战部队使用。海湾战场上, 美军特种部队就曾使用了一种高速数据猝发加密通信系统,取得了明显的抗侦察、抗干扰效果。该系统传输速率为每秒钟 266.6 比特至 16 千比特,每次

可发送 10 份(每份 300 个字符)报文,还可接收 5 份报文。英国使用的短波无

线电台的猝发传输装置,可存储 1000 个字符的待发送信息和 16 份接收信息

( 总 长 度 2000 个 字 符 ) 。“猝发通信”可以看成是时域上的一种抗侦察、抗测向措施。目前使用

的快报终端是调制式的,容易受天线信道带宽的限制以及多径效应、衰落、随机噪声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易受突发干扰的影响,因而使得信号传输速率不能太高,通常为 600 波特至 1200 波特。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9600 波特的快报终端即将问世。那时,信号在空中暴露的时间将更短,甚至短于敌方侦察设备截获、分析和识别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在空中稍纵即逝,敌方要想侦察是非常困难的。

降低发信功率 侦察的效果和距离与辐射源的辐射功率有关。为防止敌方侦察,在保证通信的前提下,应尽量使用小功率电台和低功率发信,严格控制大功率电台的使用,用小功率通信芳是有困难,可采用中间转信的方法, 即联络双方通过其他电台(中介台)收转通信内容。如图 4-33 所示。

图 4-33 转信示意

分链抗侦 通信网络是作战指挥的经络系统,它通常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是按作战指挥关系组网,另是按作战地域组网。

按作战指挥关系组网(见图 4-34)时,通信是在各指挥所之间直接建立, 指挥链与通信链重合,通信枢纽与指挥机关相伴配置。每个指挥机关既是实施作战指挥的场所,又是一个庞大的通信中心。按这种通信体制建立通信联络时,由于通信线路纵横散布,天线、车辆密集和通信体伴有电磁辐射,容易暴露指挥机关位置,易遭敌方侦察,不利于隐蔽。

组织通信网络时,如果将指挥机关和通信中心分开配置,使指挥链与通

信链相互分离,就可大幅度地减少指挥所的电磁辐射

图 4-34 指挥链与通信链重合

源;各种通信设施也可寻找有利的地形地物进行疏散配置。因而,不容易被敌方测向、定位,有利于隐蔽指挥,大大提高了指挥机关和通信设施的生存能力。

静默抗侦 无线电静默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区内,禁止无线电台发信, 以切断敌方进行侦察之“源”。无线电静默是实施电子防御的常用方法,是无线电台通信伪装的主要措施。它虽然以暂时停止无线电通信为代价、但可以有效地隐蔽军队的行动企图和隶属关系,避免过早地暴露军队指挥机关的位置。尤其在战斗准备时节、变更作战部署、部队实施机动、秘密接近敌方或设伏、撤离战场等情况,运用无线电静默尤为必要。在通信过程中,有时突然实施静默,不仅可以使敌方顿时失去目标,还可起到扰乱和迷惑敌人的作用。

利用无线电静默避敌侦察的战例很多。日本奇袭珍珠港的战斗可使我们窥见一斑,那是 l941 年 11 月 26 日,由大型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等31 艘舰船组成的日本庞大机动舰队,在日本一名海军将领指挥下,极其秘密

地东绕西转,从千岛群岛直奔瓦胡岛,于同年 12 月 8 日出奇不意地打响了奇袭珍珠港的战斗。如此庞大的战斗舰队在太平洋上长途跋涉,历时 12 天,为什么美国军队毫无察觉。这不能不说是日本采用的“哑吧”战术——无线电静默起了作用。原来,日军为防止无线电透露消息,将舰船上的无线电发信台全部封存,有的大功率发射机甚至拔掉了保险丝,连电键也锁进了电讯长官的抽屉。庞大的舰队无声无息地在洋上航行,瞒过了美军的“耳”、“目”, 对突如其来的横祸毫无准备不知所措。就这样,日军施展的“哑吧术”使美军吃了“哑吧亏”。

1986 年 4 月,美军空袭利比亚时,无线电静默也起了很大作用。美军为了“以静护动”,空袭发起前,用代语发布了“实行全无线电静默”的指令, 在此期间严格全面禁止使用无线电通信。利比亚首脑卡扎菲此时还对一名意大利记者说,他不认为美国人会向他们国家发起进攻。殊不知,在他谈话后几个小时,美军由 30 余艘舰船组成的机动舰队,从利比亚的一个友好国家的眼皮底下悄悄地驶进了利比亚的海域,出其不意地打了一场空海一体化的漂亮仗。进攻发起后,利比亚的广播电台还摸不清头脑,竟说,“这里正在发生一场战争,但是我们不知道是谁在和谁打”。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也广泛使用了无线电静默,“沙漠风暴”爆发前,美国暂停了无线电通信,切断了所有易遭伊军侦察的无线电波辐射源。当第一次“战斧”式巡航导弹在伊境凌晨爆炸时,巴格达灯火亮如白昼,夜生活热闹非凡。伊军对多国部队的战前动态毫无所察。

无线电静默是指无线发信而言,静默时,无线电台必须保持全时守听。必须通信时,可用其他通信工具传递。

迅通抗侦 为了尽量减少无线电波在空中的辐射时间,不给敌方以可侦之机,应严格控制无线电台使用。要减少报量,缩短报文,简化通信内容。报话员在通信联络中,应做到短呼叫,沟通快;短报文(会话),通得快;出现干扰时,要反应快、改频快,同时要广泛采用无线电信号通信。不发送与工作无关的信号,即便是一点一划,也不轻易在空中暴露。

多变抗侦 为了迷惑敌人达到反侦察的目的,组织与实施无线电台通信时,应着眼于“变”。通信中电台程式要变,通信联络规定要变,通信频率要变,工作种类要变,工作习惯要变,通报手法要变,通话口音要变,形成变化多端令敌难于捉摸的局面。力避出现某些独特的工作习惯,易被敌掌握, 对其实施侦察带来方便。

佯动抗侦为迷惑敌人,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而采取的虚假行动,“军语” 称为佯动。无线电通信中的佯动,是指在通信中巧妙地制造假象,欺骗和迷惑敌方的无线电侦察,造成敌判断和行动的错误。这是一种积极的反侦察措施。

佯动迷敌巧在制“假”:

一是佯东真西。当部队调整部署或实施机动,集结他地时,可让无线电台留在原地佯动,或在非真实部署地域、非机动方向上、非集结地域内建立假的无线电通信,以迷惑敌人隐蔽我军的真实行动。

二是佯东真东。就是采取“真中掺假”的方法,在无线电通信网内设置佯动电台,建立假的联络对象,使敌难以判别部队的编成和部署。如果适时改变佯动台的联络对象,更能造成敌对我行动的错觉,增强以假掩真的效能。

三是佯真相当。就是佯动电台的联络对象、通信容量要与真实的电台相似,并执行同一通信规定,这样更能增加隐真效果,紧紧地牵住敌方的侦察鼻子,分散其侦察、干扰力量。

利用无线电佯动,隐蔽军事行动企图的战例中外皆有。1962 年,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我军一些部队调至福建地区。部队在升进过程中,根据战略需要,无线电通信网始终开放,故意让台湾国民党军队侦听和测向。当我部队开进福建驻地后,台湾电台就广播我军行动的消息。我军完成任务以后,在撤离福建过程中采取了无线电佯动,台湾国民党军队始终没有得到我军撤离的情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l944 年 6 月。英美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对德作战的新战场。早在登陆一个月前,英美联军用电子对抗手段,实施大规模的战役伪装和佯攻。它们在多佛尔地区设立一个假司令部,不时地向外发出一份份内容适当的假电报和假的无线电信号,使德军误认为英美联军要在多佛尔大量集结,甚至连德军头目希特勒也认为“联军不会在诺曼底登陆”。在登陆作战的准备阶段,英美联军首先通过电子侦察,详细地查明了德军设在法国海岸的 120 多种雷达的工作叁数和部署情况,然后用航空兵和火箭将德军雷达和干扰站摧毁 80%以上,保证了英美联军雷达和无线电通信的正常工作。在战争发起的前夜,英美联军在佯攻方向的布伦地区,施放了各种干扰,一群群装有反射器的小船拖着涂铝的气球,使德军雷达误认为是一艘艘大型军舰。在小船的上空,英美联军用飞机投掷了大量的铝箔片,使德军雷达荧光屏上显示出的好像是大批机群临空。虚假的海情和空情,使德军造成错觉,以为英美联军在大批护航机掩护下要在布伦地区登陆,于是调集大量的海军和空军向布伦方向增援。殊不知佯攻在此,真攻于彼。在登陆战役开始时,英美联军在真正登陆方向上用 20 余架干扰飞机对德军雷达施放干扰,掩护了大批机群在英格兰上空编队集结和顺利飞向欧洲大陆。成功地完成了在诺曼底登陆的任务。谱写了大规模地实施“以佯抗侦”的成功战例。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进攻之前,为了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采取了“金蝉脱壳”的战术。方面,大规模地实施电

子佯动,与此同时,将部队迅速调到沙科边界西部侧翼的伊军防御的空挡地带。伊军受到多国部队无线电通信的蒙骗,难辨美军的行动企图。使美军在几乎兵不血刃的情况下,以出其不意的攻势,一举解除了伊军几十万驻科部队的武装。

巧施骗术进行无线电佯动实际上也是一种骗术,它通常是指建立假的联络对象,达到以假护真的目的。这里所说的“骗术”,是指在真刀真枪的情况下制造假象,诱敌受骗。主要有两种骗法:

一是示次隐主。通信联络根据其任务,组织与建立时有主次方向之分。为了将敌方的侦察重心导致错误方向,可以在次要方向的无线电通信网中频繁地进行假通报,使敌方难以从通信工作量的多少上来判断军队行动的主攻方向。这样,就可掩护主要方向的无线电通信联络。

二是示假隐真。为了混淆敌方的电子侦察,使其对我方的作战行动和意图作出错误判断,可以在通信网中适当地拍发一些貌似真实并具有一定情报价值的密码电报。敌方尝到了“甜头”,就会受命于我,按我们的预案行事, 从而保证了真电报的顺畅传递。

在“示假抗侦”方面,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海湾战争开始不久,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着航天和航空侦察优势所获得的军事情报,过早地宣称,伊拉克军队的指挥中心和通信系统在美军强大的电子打击下已遭全部摧毁,整个战争机器已经停止运转。然而,正当美军及多国部队洋洋得意欣赏“战果”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却发表电视广播讲话,声称要对美国进行全面报复,同时,伊拉克的飞机频频升空,“飞毛腿”导弹接二连三地射向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无可置疑的现实,迫使美军重估“战果”,不得不承认美军及多国部队的空袭和电子打击效果不是想像那样理想,伊拉克仍有很强的战斗力。

原来,伊拉克对美军和多国部队的电子空中侦察早有准备,采取了许许多多“以假抗侦”的措施。据资料介绍,早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就不惜重金从国外购进了一套陆地卫星多光谱像片,认真判读、分析了本国重要军事目标的识别特征,随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严密伪装和隐蔽,采取了一系列的反侦察措施。结果大见成效,海湾战争期间,接连不断地使美军及多国部队上当受骗。多国部队尽管运用了最先进的电子侦察手段,也难辨真伪。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基地和游动发射架,曾是多国部队电子侦察和空袭的重点目标,但由于伊拉克在战前布设了大量的“飞毛腿” 导弹“替身”目标,吸引了多国部队的空中火力,取得了隐真示假的效能。据有关资料披露,伊拉克在战前,曾从意大利、德国等购进了一大批仿真导弹。这些假导弹有热源,可摸拟导弹发动机,能吸引红外探测;有电磁波源, 可摸拟通信和雷达,能吸引电磁侦测;外壳还涂有一层反射雷达波的材料。无论是用空中照像侦察、电子侦察,还是采用红外、热成像等当令最先进的侦察技术,都会认为它确实是导弹发射装置,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虽然大动干戈,却击毁了大量的假目标,而使许多真目标漏了网。

“非话”联络用话语沟通联络,即便是使用了密语,也会被敌方侦猜出通话内容。敌方也往往通过无线报话员的音调和口音,分析出我方无线电台的配置等情况。为了防上敌方通过语言因素对无线电通信实施侦票,沟通联络时可采用非语言信号。就是用手指有节奏的轻轻敲击送话器的外壳或向送话器吹风等。实践表明,报话员采用非语言信号沟通联络,是防敌电子侦察

的有效措施之一。这种方法,在许多电影、电视上常可看到。

以警抗侦敌台为侦察、截取、削弱、扰乱我方无线电通信。常采用冒充欺骗的方法。但敌人对我无线电台进行冒充,不可能将其真象隐蔽得十分彻底,多少总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只要我们在电台工作中提高警惕,保持高度警觉,从无线电信号、拍发电报的手法以及电台工作特点等方面及时发现异常现象,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就能识破其芦山真面目。

如同从事秘密工作的地下交通,接头时要对暗号那样,无线电台通信时也要使用暗令。敌台冒充时,怕我问其暗令,往往在沟通联络以后抢先问暗令;为摸清我暗令的密钥,在工作中故意多向暗令;当我方间其暗令时,则故意借口干扰大。信号小闭而不答暗令,甚至反问暗令。诸如此类使用暗令的反常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我们要正确使用识别暗令。对熟悉的联络对象可以少问暗令,以防敌人窃听;与新的对象初次联络时必须问清暗令,严防敌台冒充;当对方假装种种原因不答暗令而反问暗令时,应不回答而要其先答暗令,以防上当。

此外,要熟悉联络对象的手法特点、电台的信号特征及频率误差等。变换联络对象、遭敌干扰改变频率、中断后恢复联络时应特别注意辨别对方的手法特点、信号特征与通常有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