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击敌之“中枢”

综观古今中外战史,历来的军事行动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指挥。从冷兵器时代开始,军队的指挥方式,一直以手工作业为主,在现代战争中,随着高技术武器的发展,这种指挥方式已日益不能满足需要了。

这是因为,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电一体化、多军兵种参战的高度合同化的战争,没有一套灵敏有效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就难以进行战场兵力协调和合同作战,就难以使各种各样的兵器发挥其整体作战效能。现代战争中,随着新式兵器的广泛使用,使得作战反应时间大为缩短。一枚飞行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只需不到 30 分钟的时间。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交战双方都需要迅速地作出反应,没有一套高度自动化的指挥系统是难以完成这种任务的。

(二)击敌之“中枢” - 图1图 3-1 所示的是作战指挥过程框图。所谓指挥,指的是为实现某一目标, 了解和掌握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关的各方面情况,并对所掌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和判断,然后制定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计划(方案), 并组织、管理实现这一目标的各个机构和各类人员,使其在实现计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概率统计表明,用手工作业方式实施指挥,收集情报速度慢而且不全,只能处理获取情报的 30%以下,而真正送到指挥官手中供决策的情报,还不到 10%。有了先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情况就大不一样。

收集情报

(二)击敌之“中枢” - 图2

处理情报

(二)击敌之“中枢” - 图3

比定较下思决考心

(二)击敌之“中枢” - 图4

拟 案制 计方 划

(二)击敌之“中枢” - 图5

部下署达任命务令

(二)击敌之“中枢” - 图6

指制挥部控队

图 3-1 作战指挥过程框图

自动化指挥系统广泛应用了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电子学、系统工程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使指挥(comma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lon)和情报(Intelligence)融为一体。因为指挥、控制和通信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 C,简称 C3;情报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是 i,合称 C3I 系统。它之所以不称之为 3CI,是由于它们经有机组合以后能起倍增作用,被誉为“兵力倍增器”。在国外,也有人把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说成是“胶”(gule),意思是说它把军事力量粘合在一起, 因此,也称 C3I 系统是现代战争的“粘合剂”。

C3I 系统的问世,实现了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的自动化,以及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它把指挥、参谋人员从大量的、繁琐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 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创造性的指挥活动。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雏型是1958 年美国建立的第一个半自动地面防空指挥控制系统——“赛其(SAGE)”

(前苏联差不多在同时也建立了“天空 1 号”半自动防空指挥系统)。“赛其” 系统是为北美联合防空指挥部提供的半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自动搜集、处理、传输和显示关于北美地区的空中情况、指挥部下属部队的武器状况和战备方面的信息。它还可以自动提供选择拦截武器和部队的方案,发出对防空导弹和战斗机的指示。“赛其”系统除了自动收集本系统内各雷达站的情报外,还获取与其相连接的其他系统的情报。计算出用各种防空力量打击被发现目标的多种方案,供指挥员选择。有了这套指挥、控制系统可以使指挥员随时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使部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赛其”系统能实施作战指挥与作战控制,可谓之 C2 系统;60 年代以后, 通信作为指挥与控制的纽带,显示出它至关重要的作用,使 C2 系统发展成了C3 系统;70 年代以后,情报(信息)的作用日益显著(因为无论指挥、控制和通信都离不开信息),在 C3 系统中又增加了情报(I),演变成了 C3I 系统。如今,C3I 系统涉及战略、战役和战术各个层次,遍布海军、空军、陆军和战略火箭部队(图 3-2),成为现代战争中作战指挥的神经中枢,它把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电子战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C3I 系统的建立被军事专家们视为“是继核武器之后, 军事上的‘第三次革命’”。

图 3-2 各种类型的 C3I 系统

然而,任何一个 C3I 系统,不论是战略的、战役的,还是战术的;也不管它是为哪个军兵种服务的,都是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侦察探测系统

——指挥系统

——通信系统

图 3-3 C3I 系统的简化模型

侦察探测系统负责搜集有关敌方的各种情报,是为 C3I 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源。侦察探测系统获取情报信息,有多种渠道,有各种分系统。其中,包括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探测分系统(主要有地面雷达、飞机、气球和舰载雷达、观察哨等);弹道导弹和间谍卫星探测分系统(主要有雷达、预警卫星等);地面(海面)侦察分系统(主要有雷达、照相、侦察船、观察哨等)以及水下探测分系统(主要包括声纳、光学探测等)等。

指挥系统负责汇集、处理和显示敌我双方的各种情报、态势、威胁力量的分析,进行判断决策。它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分系统、显示和控制分系统、数据库分系统

(图 3-4)以及文字处理分系统等。

通信系统用来传递情报和命令,由信源、信道、信宿以及交换设备等组成。信源和信宿合称为终端设备。借助于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能组成各种类型的通信网络。有战略通信网、战役战区通信网和战术通信网等。

像人体的神经系统那样遍布 C3I 系统的各个角落。

C3I 系统依靠上述三大组成部分可以实现下列六种功能: 信息搜集功能。此功能由侦察探测系统提供。

信息传递功能。此功能由通信系统提供。

信息处理功能。此功能由电子计算机完成。旨在对输入电子计算机内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综合、分类和运算,并能进行军事运筹,协助指挥人员拟制各种作战计划和对各种方案进行模拟、评估和选优。

信息显示功能。旨在以各种字符、表格和图象等形式,为指挥人员、参谋人员提供形象直观的情况,供指挥、参谋人员使用。

决策监控功能。主要是根据各种信息状况,评估出敌我发展态势并根据预定目标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武器控制上,可以按预定方案实施自动决策控制。

执行检查功能。主要任务是将命令信息付诸实施,转换成行动。下属部队执行命令情况以及武器的打击效果,又能通过信息搜集分系统实时地收集上来,以供指挥人员进行检查、纠正。

在上述六项功能中,几乎每一项都离不开信息。高技术战争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叫“信息化战争”(因为在高技术群体中,核心是信息技术), 而 C3I 系统正是高技术战的中枢神经。一旦主体受损,就会造成群龙无首, 肢身解体。正因为这样,在激烈的电于对抗中,交战双方总是将电子打击的矛头指向敌方的 C3I 系统。它们深知“干扰敌方雷达”,只能说是消灭敌人一种武器,干扰了自动化指挥系统,则是毁灭了敌人营垒中的整个武器库。没有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军队,只能是一个麻木的白痴;没有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武器,就将是一堆废铁。近几年来,有不少战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此提供了论证。

1982 年 5 月,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了一场旨在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争。论兵力,双方相差不多;论武器,双方几乎不分上下;论天时和地利, 完全有利于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英国本土约 14000 公里,离阿根廷

大陆却只有 560 多公里。可以说,英军是劳师远征,而阿军则以逸待劳。然而,战争却以英胜阿败而告终。究其原因,英军具有先进的 C3I 系统,能实施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指挥,是致胜的一个关键因素,马尔维纳斯群岛不在英国军事通信卫星的覆盖区以内,但英国取得美国同意,租用了美国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 C3I 网络。借助于它,英军统帅部在英国本土能与万里之遥的每艘舰艇沟通联络;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大屏幕显示, 对战场情况了如指掌。因而极大地扩展了耳目,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与此相反,阿根廷由于没有先进的 C3I 系统,信息不灵,三军情报不能共享,作战时各军兵种“锣齐鼓不齐”,形似一盘散沙。

英军统帅部以 C3I 系统为依托,直接指挥近 14000 公里远的英国潜艇,一举击沉了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夫将军号”巡洋舰,开创了世界海战史上的成功先例。难怪人们将 C3I 系统奉为打赢现代战争的 “灵丹妙药”,誉其为高技术战争中的“效率之神”。有了先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真正做到了我国古语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982 年 6 月 9 日,以色列和叙利亚在贝卡谷地打了一场闪电式空战。交

战前,以色列和叙利亚曾多次“对火”,终因实力相当难分胜负。为了改变战局,在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引进了美国制造的 E-2C“鹰眼”预警飞机

作为战场 C3I 系统的指挥中心。它具有一些“特异功能”:能自始至终随时随地鸟瞰整个战场情况;能指挥无人驾驶飞机用 15 倍的可变焦距电视摄像

机,以每秒拍摄 50 幅图象的速度,摄下叙利亚军队阵地的兵力兵器状况;能让无人驾驶飞机“乔装打扮”,模拟战斗机,诱使叙利亚雷达开机,以便掌握叙军雷达网的配置情况和雷达的技术参数,然后利用电磁辐射将其摧毁; 能调动各类电子干扰设备,对叙军的雷达和通信系统实施高强度的压制性干扰,造成叙军指挥失灵。以色列凭借其拥有的 C3I 系统,仅用 5 分多钟,就摧毁了叙利亚 19 个“萨姆—6”地对空导弹阵地,重创了叙大量兵器,击毁叙军飞机 80 余架,而以色列自己仅损失了一架 F-4G 飞机和一架直升飞机。叙利亚几乎没有交上火就一败涂地。

上述两例中,一个是海战,一个是空战,但它们“异曲同工”,谁拥有C3I 系统,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

至于说到海湾战争,C3I 系统更是大显身手出尽风头。我们知道,海湾战争是一场多国家、多军兵种参战的战争。战争中飞机种类之多,武器种类之广,都是近几年来历次局部战争所没有的。在陆、海、空一体化的战争中, 如何协同各参战国、诸军兵种的作战行动,形成一种密切配合、运转灵活、指挥有序的整体打击力量,是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庞大的复杂的战区指挥核心,就是海湾地区的 C3I 系统。

海湾开战的头一天,就有美、英、法等七八个国家的飞机,从数十个机场和航空母舰上起飞,出动 1300 多架次,集中对伊拉克上千个目标实施高密集、高强度的狂轰烂炸。这么多机群,又是在无月的黑夜进行出击的,再加上指挥、协同上的语言障碍,要想有序、准确、高效地实现作战计划,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依靠了先进的 C3I 系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协同引导,达到了战役行动的预期目的。据报称,美国运用完善的全球性战略 C3I 系统,能在 1 分钟内使所有战略进攻力量处于戒备状态。美总统的作战命令从白宫传递到遥隔万里的海湾地区只需 1~3 分钟,因而保证了对战区的实时、快速的指挥与控制,保证了大规模、多方向、诸军(兵) 种协调一致的行动,使近百万多国大军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一股强大的攻击力,终于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这些战争实践,使人们越来越对 C3I 系统刮目相看。在军事界,过去一直认为枪炮、炸弹、坦克、飞机、军舰和导弹等这些大规模的硬杀伤武器是衡量战斗力的唯一标准,现在则不得不承认 C3I 系统是国防实力的关键因素,是战争致胜的法宝。

C3I 系统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战争中自体会成为敌方电子打击和火力摧毁的首要目标。一旦 C3I 系统失效,就可能造成部队失控,以至于陷入自己打自己的灾难性局面。此时,C3I 系统不仅不是“兵力倍增器”,反倒成为“兵力倍减器”了。所以,在发展 C3I 系统的同时,必须要研究保护 C3I 系统和对 C3I 系统进行反对抗的必要措施,才能使它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