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侦察方式

截收敌方无线电信号,对敌方无线电信号进行检测分析,测定敌方电台的方位;发现带有雷达的目标,测定雷达的参数,确定雷达的类型和用途, 引导雷达干扰机工作等、这是通信侦察和雷达侦察的基本任务。根据这些任务,电子侦察通常有下列一些方法。

窃听侦视

侦 侦听

察 遥感

方 无源雷达侦察式 测向定位

窃听通过窃听对方传输的信号获得情报信息,这是早期的电子侦察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它比较简单,至今仍在战争中运用。

窈听电话是窃听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有两种窃听方法:一是将装有微型无线电台的窃听器安装在电话机的附近,它能将用户讲话的声音原原本本地变成无线电波向室外发射出去。窃听者只要用一台收音机就能听得一清二楚。另是将窃听器安装在电话线附近(图 4-9),或采取偷梁换柱等方法,将窃听器直接安装在电话线的杆上(图 4-10)。如有的将窃听器制成形似电线杆上的瓷瓶,以假换真,不易被人发现。当线路上通过话音电流时, 就会在导线上诱起人眼察觉不到的电磁场。电磁场被窃听器感受后,随即转换成无线电波发射出去。窃听者用无线电接收机接收

图 4-9 利用窃听线窃听电话

图 4-10 将窃听器装在电线杆上

后,就能听到通话内容。这种室外窃听器用太阳能供电,几乎能全天候工作。因为通信线路上辐射出的电磁波能扩散很远距离,不仅在线路附近能窃听到信号, 在离线路较远的金属体上(如晒衣服的铁丝、房屋的铁栏杆以及铁路铁轨等)也会产生感应电势,如果将窃听器安装在它的附近,有时也能听到。

普通明线电话容易被窃听,现在广泛使用的载波电话也不例外。因为不论何种程式的载波机,只是将话音频率人为地进行了搬移。只要通过一种设备进行反搬移,照样能听清通话内容。据刊物介绍,有些窃听者将窃听设备安装在汽车上,把窃听器的接收天线伸出车外,汽车沿着电话线附近的路上来回行驶,表面看跟正常行驶没有两样,实则是进行窃听。有的外国人装扮成来华访问的记者或旅游者的模样,经常在黄昏时分驱车到有电话线的一带欣赏自然景色,举起照相机拍摄黄昏风光。其实在照相机和他的提包中藏有一种微型窃听器,进行窃听活动。

由于众多的电话线架设在同一电杆上或裹装在同一电缆内,相互间就会产生电气影响,形成“串音”,就是打电话时,能清清楚楚地听到第三者讲话的声音。有些窃听者正是利用这种串音现象进行窃听。他们不时地拿起电话机装出打电话的模样,其实,打电话是假,窃听电话是真。

电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通信工具,窃听电话几乎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如今电话窃听术又有了新招,简直使人往往难以置信。据报载,国外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自动电话铃声响了,当用户刚拿起电话手机准备对话的时候,对方却彬彬有礼他说了声,“对不起,拨错号了。”殊不知,就是当用户将电话手机一拿一放时,就已经中了窃听者的圈套。原来,窃听者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窃听技术,在用户放下电话后,他的讲话声音照样能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窃听者的耳中。

随着电子器件日益小型化和微型化,窃听器除用于窃听“电话”外,更多的是直接进行窃听“谈话”。目前,各式各样的小巧玲珑的窃听器,琳琅满目。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成:伪装、隐藏、高效和光测四个方面。

为了不被人察觉,有的将窃听器伪装成钮扣、戒指、手表、打火机的样

子,有的将窃听器安装在钢笔、耳环、发卡、眼镜、假牙甚至苍蝇身上。据有关资料报道,为了窃获敌国的军事情报,窃听者将苍蝇通过门锁的钥匙孔, 放进正在研究作战计划的房间内,充当“奸细”。为了避免苍蝇飞动时的嗡嗡声对窃听器工作的干扰和遭到拍打,在苍蝇执行任务前,给它服上毒药, 使其进入房间后很快死掉,但并不影响窃听器正常工作。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前苏联为感谢美国在打败法西斯德国的胜利所给予的巨大军事和经济援助,向美国驻前苏大使馆赠送了一件非常精美华贵的礼物—— 美国国徽。美国大使将其悬挂在办公室墙上。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国徽内安装了一只窃听器,使前苏联掌握了美国许许多多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情报。这件“珍贵的礼物”在美驻前苏使馆一直呆了八年,1952 年才被美发现。窃听时间之长,实属历史上罕见。

现今的窃听器,灵敏度非常高。据测试推算,像在北京市最喧杂、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可以隔着马路窃听到对面办公室里人们谈话甚至伏案写字的声音。

激光的问世,使得窃听变得更隐蔽。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这种振动又会引起邻近一些固体物质(例如玻璃)产生微小振动。当然,这种微小的振动,靠人眼是根本察觉不出来的,但可以被激光发现。窃听者只要在玻璃上投射一束细如头发丝的激光束,由声音驱使的玻璃振动,就会引起激光束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一定的检测装置,就可把光波的变化演变成声音。由于激光束是不可见的,可以做到高度秘密。这种新颖别致的窃听方法, 令人防不胜防。

随着电子抗争日益白热化,窃听方法已由“悄悄进行”逐步转向“明火执仗”。“窃听子弹”可谓是其中的一术。“窃听子弹”的弹头中装有一只微型高效拾音器和一部微型无线电台,它可以用普通的枪枝射击出去,射入敌方指挥部的墙内、屋顶上,或者落在指挥部附近。依靠其上的拾音器和无线电台就能将敌军指挥人员的谈话,转换成相应的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己方人员通过无线电接收机就能及时听到敌方指挥人员的谈话声音。

窃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侦察应运而生。号称“战争之神”的火炮,不仅是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的武器,而且已成了一名新奇的“侦察兵”。新近问世的“电视炮弹”就是其中的一员。

电视炮弹上装有一台小小的摄像机和一台微型的无线电波发射机,实际上好比是一座小巧玲珑的电视台。两军对阵时,一方将“电视炮弹”像照明弹一样,发射到敌方上空。弹头炸开后,悬挂着微型降落伞的“炮弹电视台” 慢慢降落。在落地过程中,其上的电视摄像机鸟瞰敌方阵地,及时拍下阵地状况,并用无线电发射机将摄下的图象迅即发射回来。这时,己方指挥所可用电视接收机收视“电视炮弹”送回来的图象,对敌方阵地的兵力、兵器部署以及通信设施情况一目了然。如果在“电视炮弹”中再配装上一只高灵敏度的微型拾音器,还可同时传回有关敌方阵地的声音信息。可谓是既窃听又窃视,耳目并用。

侦听或叫监听,亦即通信情报侦察,是常用的侦察手段之一。各种电子侦听站肩负着这一使命。

通过无线电侦听,可以及时获取敌方部队的部署、调遣和作战意图。这方面的战例几乎比比皆是。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

1931 年 2 月,蒋介石命令何应钦率领 20 万人马,采取“步步为营、分

进合击”的战略,向我红军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毛主席、朱总司令要求我无线电台人员高度集中精力,侦听敌人的行踪。5 月 15 日黄昏,我电台截获到国民党军公秉藩师部发给该师留守处的电报:“明日出发到东固。”(当时国民党军没有想到红军会有电台,在发报中毫无顾忌地使用明码,无所不谈)电台人员马上把这份电报送到红军总部,我军立即给敌人布下了“大口袋”。

16 日,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一仗打响了,当日下午,敌公秉藩师全部被歼。战斗结束后,朱总司令热情称赞了电台工作的同志。第三次反“围剿” 前,我红三军电台人员截获到敌总指挥何应钦发给各路部队的电报。根据电报内容,我军迅速作好作战部署,为反“围剿”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在接见红三军电台干部时说:你们侦听到的何应钦的那份电报,对这次战役胜利很有价值。

侦听在国外军队用得也很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 年,美军电台侦收到了日军的无线电报,经过破译,得知日本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及其参谋部的高级军官,将于 4 月 18 日飞抵达布于维尔岛。

18 日,美军派出了 18 架飞机,在山本五十六乘坐的飞机降落前十分钟进行拦截,并将山本五十六乘坐的飞机击毁,飞机连人坠落在原始森林之中。

电子侦听站可以装设在地面固定建筑物内,也可装在车辆、舰艇、飞机上,成为“运动情报站”。人造地球卫星的问世,使得侦听效能更为显著。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通过电子侦察卫星和通信侦察卫星, 直接侦听到伊拉克轻便无线电报话机通信和小分队之间的电话交谈,掌握了大量的伊军情报。

为了增强侦听效能,可以采用“以扰助侦”的方法。就是对欲侦听的敌方重要电台,在其工作频率上施放微弱干扰,使其收听比较困难,迫使敌方重复拍发电文或延长通信时间,增加无线电波在空间的暴露机会,以便于己方侦收。

遥感遥感是现代电子侦察的一种重要手段。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从遥远的地方去感受物质的映象。

用作电子侦察的遥感,是借助于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等探测仪器,把遥远的通信、雷达等电子系统所辐射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象,再现出这些电子设施的原形。

被誉为“心灵窗户”的人眼,只能感受可见光波谱段的电磁波。那些比可见光波波长更短(如紫外线)或更长(如红外线、无线电波)的电磁波,它就力不从心、无法察觉。但用遥感仪器都可以感受到它们。以往看不到的物体变得了如指掌,地球表面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称为神秘的“区域”了。

遥感可以分成四类:一是根据侦察结果的形态,分成“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前者能将电子通信、雷达设备成像,得到像照片一类东西;后者只能感受到电子设备工作时的温度、音响等物理量的大小。二是根据遥感器的工作特性,分成“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指遥感器自身能向外发射能量并接收自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后者,指遥感器只接收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而自身并不辐射出能量。三是根据遥感器探测目标的不同, 分成“声学遥感”(探测电子设备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光电遥感”(探测电子设备工作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等。四是根据遥感探测器工作的波长范围,可

以分成可见光遥感、红外光遥感、微波遥感等三类。

可见光遥感是最常用的一种遥感手段。照相机和摄像机可谓是其常规武器。可见光遥感是利用自然光及人造光源如阳光或照明弹、探照灯等,照射目标,经光学系统将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线收集起来、用感光胶卷或录像带记录下来,目标的原形就能一览无遗。

可见光遥感系统所用的照相机和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照相机大不相同。用普通照相机照相,目标物是不能移动的,否则,照出来的相片就会模糊不清。因此,只能拍摄静止的图象。遥感用的照相机采取了先进的技术措施可以移动,地面上行驶的通信车、移动通信系统等“动中通”设施都逃不出它的“眼睛”。

与其他遥感技术相比,用可见光照相,直观清晰分辨力高。据资料表明, 从 160 公里高空拍摄的照片,能分辨出地面 0.3 米大的物体。在晴朗的白天, 用光学照相机拍摄地面景物是最方便的。若天空被厚云层覆盖,或者没有光照的夜晚,光学照相就一筹莫展了。这得靠红外光遥感来帮忙。

红外光遥感主要用于探测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夜间工作。集群通信车和车载雷达隐蔽在密林里并“穿”上了迷彩服,虽然在一般的航空像片上是“销声匿迹”了,但在红外遥感图像上却印下了清晰的踪影;装有通信设备的潜艇游戈海底,自以为躲过了空中侦察,但却瞒不过红外遥感仪器的“眼睛”。是什么魔力使红外遥感有此威力?原来,红外遥感感受到的是物体的热辐射。据测计,红外遥感具有很强的温度鉴别能力, 就连 0.01℃的温差也能在红外遥感图像上得到显示。因此,只要通信、雷达等电子设备一工作,哪怕是它们披上了伪装网,或进入坑道,或潜入水下, 也会在红外遥感图像上留下了“蛛丝马迹”。

红外遥感虽功能非凡,但因要受气象影响,还不能成为全天候的侦察兵。在对付恶劣的气象环境方面,微波遥感高它一筹。

用微波遥感进行电子侦察,有两种状态:一是检测电子设备辐射出来的微波能量;另是微波遥感器发出信号,根据目标物对信号能量反射的多少进行检测。我们通常所说的雷达就是利用微波辐射原理进行工作的。本世纪 60 年代,在电子对抗领域中,问世了一种独具一格的机载雷达。它用的天线不是装在飞机的机头和机尾,而是装在机肚子底下,位于机身的两侧。它专往飞机飞行方向的左右两侧斜起眼睛看物体。所以取名为“斜视雷达”(见图4-11)。

图 4-11 侧视雷达飞机的外形

随着飞图 4-11 侧视雷达飞机的外形机向前飞行,位于飞行两侧地区上的

通信、雷达设施,就被它一览无遗。图 4-12 是侧视雷达侦察示意。

图 4-12 侧视雷达工作示意

微波遥感不受云、雾、雨、雪等大气影响,能夜以继日进行全天候工作。享有“神奇的眼睛”之美称。

现代遥感技术是一个遍及从地面到高空的观测系统。“航空遥感”是该系统中最常用的手段。一般遥感飞机的飞行高度在 10 公里左右,布设在 10~

30 平方公里的地面通信、雷达设施,都能被它看得一清二楚。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由于空间科学的进展,遥感技术已由以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发展到以人造卫星为运载工具的“航天遥感”,使人们能从一个更新的高度——宇宙空间来观测地球。“航天遥感”的最大特点是“站得高, 望得宽”。据计,当人造遥感卫星的轨道高度为 1000 公里左右时,能拍下约

190 平方公里的地面照片(大小相当于一个海南岛),甚至可以把半个地球全拍在一张照片上。对地球上的通信、雷达设施,它都可映入眼帘。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通过航天遥感,甚至可看清伊军士兵们通过无线电步话机进行交谈时的情景。遥感卫星在天际间运行,通过连续遥测, 不仅能及时反映现象,还可用来对比分析地面电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运筹帷幄,决胜干里提供依据。

通信情报侦察侦察根据其任务,通常分为战略侦察和战术侦察两大类。相应的侦察接收机也有两种:战略侦察接收机和战术侦察接收机。战略侦察旨在单纯获取情报,战术侦察则是为实施干扰和某项具体任务服务。战略侦察接收机强调的是信号参数测量精度,战术侦察接收机却强调对信号的截获概率。

各种无线电通信系统都有其接收设备,用来对微弱信号的接收、放大, 然后将信息转换成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例如,无线电话系统的接收设备, 最后表现为声音;无线电报系统的接收设备,最后表现为电码符号。对无线电话接收机的要求,是听清已知联络对象送出的话音,对无线电报接收机的要求,是能发出清晰、准确的电码音响。

五花八门的侦察方式 - 图1

图 4-13 通信侦察接收机的组成示意

通信侦察接收机则与之不同,它是在极其广阔的电波海洋中实现对各种未知信号的接收,并随之对其进行分析(探测参数)和识别,进而查明对方无线电通信设备及其位置,掌握对方无线电通信的战术、技术性能等。据此, 侦察接收机应包括电波选择装置(像收音机那样,只要电台广播,将调谐指针对准那个电台,就能收听到那个电台的广播)、信号分析装置、定向装置、信息存储和处理装置以及控制装置等五部分,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 4-13 所示(图中,实线箭头表示信息流,虚线箭头表示控制线)。

通信情报侦察接收机可以安装在地面无线电侦察站、电子侦察飞机和电子侦察船乃至电子侦察卫星上,也可制成便携型,安装在机动车上或随身携带。目前它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战场上。

随着电子科学的发展,侦察接收机已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信息处理。搜索、侦察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几万个信道。美国新近生产的 FSR—1000

通信侦察机,侦察频率可扩展到 12.5 吉赫,能探测到各种无线电信号,包括调幅信号、调频信号、连续波和单边带通信信号等。

图 4-14 雷达侦察机的基本组成

被动雷达侦察被动雷达侦察接收机是一种专门用来接收雷达信号的设备。它的基本组成如图 4-14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侦察敌方雷达信号的任务,关键是要有一副灵敏高效的侦察接收天线。侦察接收天线有两种类型:非搜索式的固定天线和自行搜索式的转动天线。为了不漏掉目标, 在发送波束上,侦察接收天线通常采取“先宽后窄”的方法。即平时先用宽波束寻找雷达信号,待发现和捕捉到信号以后,随即转用窄波束对目标进行精确地测定。

雷达侦察接收机为了能在宽广的电波世界中探测所需要的信号,完成对各种雷达的侦察任务,就必须具有接收各种雷达频率信号的能力,这就要求电波的波段覆盖范围要很宽,囊括米波、分米波、厘米波乃至毫米波。各种波段分别采用不同特色的天线,有的形似喇叭,有的制成螺旋状,如图 4-15 所示。

图 4-14 中的无线控制设备,是雷达侦察接收机的驱动装置。它用来控制天线的旋转,并使终端显示器中的荧光屏扫描线也一起同步动作,以指示雷达信号的来向。

图 4-14 中的接收机是整个雷达侦察设备的“心脏”。与普通雷达接收机比较,具有接收波段宽、作用距离远、动态范围大等特点。在灵敏度相同的条件下,能够接收比普通雷达远得多的信号。

图 4-15 形形色色的雷达侦收天线a.水平极化喇叭天线;b.垂直极化喇叭天线;

c.圆极化喇叭天线;d.圆极化螺旋天线

无论接收来自远方或近处的信号,它都能通过自动增益控制等技术,使终端显示器有稳定、清晰的指示,不会出现信号小时(侦察远距离目标时)显示不清楚,信号大时(侦察近距离目标时)显示失真的现象。由于雷达侦察接收机的作用距离远,能保证在较远的距离上及时发现和测定目标,为采取电子对抗措施提供了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

图 4-14 中的终端设备是雷达侦察接收机的落地装置。它包括三个部分: “显示器”用以显示目标和其信号的参数。显示方式可做到声形并茂。能通过喇叭音响、灯光指示和屏幕图视、数码显示等形式进行。在一般情况下, 喇叭音响和灯光指示起粗略预告作用,精确的显示目标参数;还得靠荧光屏幕(显示波形)和数码显示(给出数值)来完成。

“分析器”用来对接收到的雷达信号进行分析。包括测计出雷达脉冲的宽度、脉冲重复频率以及天线转动周期等。

“记录器”用来全面、实时地将侦察到的各种信号记录下来,保存或供事后详细分析。小型雷达侦察机通常用磁带记录,在大型雷达侦察机中还配备有照相记录、数字式打字记录或由电子计算机进行存储筹。

无源雷达侦察机可以安装在陆地上(主要配置在边境和海岸线上),用于

国防警戒,称作“陆基雷达侦察机”;也可安装在飞机上,用来完成专门侦察任务或为自己侦察报警进行自卫(例如,驾驶员可利用雷达侦察机提早发现敌方雷达信号或制导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自卫措施),这叫“机载雷达侦察机”;也可安装在舰艇上,称“舰用雷达侦察机”;也可安装在人造卫星中(称“卫星用雷达侦察机),当卫星飞临被侦察的区域上空时,能快速截获各种雷达所辐射的信号并自动记录下来,按照须置的自动控制指令,适时地将它传回地面。

在野战条件下,为实施机动监视,雷达侦察机可以制成轻便小巧,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就可携带使用。

无源雷达侦察接收机实施侦察,最突出的优点是侦察距离远,获取目标信息多,预警时间长。但是它不像普通雷达接收机那样,接收的是射向目标的回波,而是敌方雷达发射的直接信号,因此,只能测向不能测距。同时, 它的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获取情报完全依赖于敌方雷达的发射,一旦敌方采取静默手段,它就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还容易被敌方发射的假信号所蒙骗。

除此以外,雷达侦察接收机为了完成对各种雷达信号的侦察任务,要求波段覆盖比普通雷达的波段宽得多。实际上,一部功能比较齐全的雷达侦察设备,往往要包括从毫米波到米波的许多个分机,构成一个庞大的接收系统, 不易隐蔽,容易遭受敌方摧毁。

测向定位测向是一种重要的电子侦察手段,它借助于电子测向仪,测定出正在工作时刻的对方无线电发射台的位置,即获取无线电波发射源的角座标(方位)信息。为对发射源实施干扰或摧毁提供科学依据。

在电子侦察中,测向分“搜索测向”和“非搜索测向”两种方法。搜索测向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所侦察的空间进行搜索;非搜索测向法能够瞬时地测定出发射源的方向。不论采用哪一种测向方法,都离不开测向天线系统、信号处理放大系统和终端显示系统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如图 4-16 所示。其中,测向天线犹如一对触须,在全系统中起着先导作用。

测 向天线系统

信 号 处理放大系统

信 号 终端显示系统

图 4—16 测向器的基本组成方框

在搜索测向法中,测向天线是可以旋转的。它发出的波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搜索借以确定发射源的方向。天线将所搜索到信号送给信号处理、放大系统,经处理放大以后显示在显示器上。这样就可探测出被侦察信号的方向。搜索测向法有点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便携型收音机收听广播,将收音机的无线在空间自由旋转(实际上是在寻找广播电台的方位),当收听到的声音最响时,广播电台通常就在这个方向上。

在非搜索测向法中,安装有多个固定的方向性天线(如图 4-17 所示),分别接收来自不同空间的信号。每一个测向通道都有一组天线和与它相联接的

接收、显示设备,测向天线的波束无需来回搜索,就能同时迅速测定出数个发射源的方向。显然在测向范围相同的条件下,无线与接收设备的数量愈多, 天线波束的宽度愈窄,测向的精度就愈高。

图 4-17 非搜索测向示意

探测被侦察的发射源,不仅要知道它的方向,还要确定其位置。这就要求在测向基础上进行定位。定位通常有直接定位和间接定位。直接定位技术要求高,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或飞机进行电子侦察时所用的垂直测量空间法, 就是一种直接定位法。

间接定位法必须在不同地点设置两台或两台以上测向仪,同时对一敌台实施测向,通过在地图上交会,就能确定其位置。为了减少交会误差,要求交会夹角在 30°~150°之间。最佳交会夹角为 90°。人工交会定位速度慢, 约 2 分钟左右。若要快速定位,则需要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控制,实行自动交

会。目前利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测向定位设备定位,只需不到 30 秒钟就能完成。

图 4-18 所示的是对固定无线电台实施测向定位示意。图 4-19 示出的是利用两台测向仪利用三角测量方法确定发射源位置的示意。通过数字计算, 不难求得电磁辐射源的具体位置。

图 4—18 对固定无线电台测向定位示意

图 4—19 三角测量定位法示意

巧设诱饵“巧设诱饵,以假充真,骗敌上钩”是现代电子侦察惯用的方法之一。在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为了诱使敌方开启雷达,有的以无人驾驶飞机或导弹的佯攻为诱饵;有的在飞机上加装雷达回波增强器,模拟战斗机群临空,中计者无独有偶。如中东战争中,贝卡空战前,以色列就曾用在无人驾驶飞机上加装雷达回波增强器的方法,引诱叙利亚将制导雷达开机。以色列以最快的侦察速度,迅速乘机查明了叙 SA—6 防空导弹的工作方式、技术参数及其配置、部署情况,尔后出动大批机群临空实施突袭,不到6 分钟,就将叙利亚境内 19 个 SA—6 导弹发射阵地全部摧毁。

冒充冒充与欺骗是通信侦察常用的伎俩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德战场上,德军无线电通信侦察人员常常冒充苏军无线电员与苏军电台通信、通过巧询妙问,查明了苏军无线电台位置及其隶属关系。统计材料表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无线电侦察部门几乎何大能截收苏军近 10 万份无线电报,并能从中破译 1/5 还要多。在大西洋之战中,德军无线电侦察部门也用冒充、欺骗等方法,截收与破译了英国海军部与英国运输船队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从中查明运输船队的航线和位置,进而判断出英军后勤保障计划与作战企图,并及时引导己方潜艇实施伏击,使英国运输船队遭到很大损失。

无线电通信冒充,在外军有的叫“无线电模拟迷惑”。这种“以假充真” 的战法,是在掌握了敌方通信联络特点和部分通信资料基础上,运用类似于

敌方通信电台的信号、电报员的手法特点,使用敌台的通信联络规定,冒充故方无线电通信网中的某一个电台,与无线电网内的其他电台进行联络和通信。从而达到截取敌方无线电通信情报的目的。

实施无线电冒充,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很快地使对方“上钩”。一要巧择适当的冒充时机。当战役、战斗最紧张的时刻,敌方使用的无线电通信遇到困难乃至久联不通时,突然进行无线电冒充,常能出敌不意,一诱就灵。二要充分准备,力求一次成功,否则,很容易露出马脚,遭敌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