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击敌之“拳头”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其广泛地被运用于军事领域,进入 70 年代以来, 在世界现代武器库中,“一代天骄”——精确制导武器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战场上众多高技术兵器中的佼佼者。

精确制导武器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闻名于 1972 年的越南战场上。那时,美越战争已接近尾声,美国运用一种“聪明炸弹”在很短时间内,使越南北方 100 多座桥梁毁于瞬间。从此,精确制导武器登上了战争舞台,并且以超远距、全天候、强突防、高命中率的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战争”中打击敌方有生力量的一个强劲的“拳头”。国外军事专家认为, “精确制导武器很有可能使战争发生革命”,将成为“未来兵器之星”,甚至认为它的发展“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启用雷达的意义还要大”。

顾名思义,制导武器是指按照特定基准选择飞行路线,控“制”和引“导” 它对目标进行攻击的武器。我们知道,世上各种目标的物理表征是各不相同的。精确制导武器正是通过自身装备的探测器、传感器等“耳、目”,自动进行精确寻的、跟踪并制导。这一过程,科学术语上称之为“制导”。

有人说,“导弹,导弹,无导不能战”。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导弹的关键就在这个“导”字上。通俗他说,“导弹”就是一种可制导的炮弹。正是这个“导”字,它与电子计算机、通信、雷达发生了密切关系。

图 3-5 所示的是导弹在雷达、计算机精确控制下,腾空拦截敌方来袭导弹的情况。当来袭导弹飞向我空域时,很快被我方的地面警戒雷达发现,并测算出它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雷达将这些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经电子计算机运算后,指挥导弹发射架于特定时刻,将拦截导弹推向空中,控制它在适当位置将来袭导弹打掉。

图 3-5 用导弹打导弹示意

图 3-6 所示的是制导武器用于自动化防空系统的实例。它是一种专门用来对付来袭导弹或其他高速飞行器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从目标的发现、跟踪、识别,到目标参数测定、威胁预测,直到己方武器的发射、引导等全部过程都是自动进行的。其具体工作过程是:由预警系统的远程预警雷达(作用距离几千公里以上)捕获远方来袭导弹或高速飞行器的情报,并迅速将情报传输给计算机中心,然后对目标进行跟踪并随之发出跟踪指令,最后发出截击来袭目标的指令,由引导雷达控制导弹击落来袭目标

图 3-6 自动化防空系统工作示意

导弹升空后,之所以能按预定航迹飞向目标,是由于它身上有一套精密准确的制导系统。这套系统中有两只“千里眼”(学名叫传感器或探测器), 能及时获取目标信息,并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它有一个神奇的“大脑”,能对侦察和探测到的大量目标信息进行实时处理,迅速“拍板”。或根据导弹实际航迹和理论航迹的差别,通过自我调节,不失时机地修正导弹的航迹, 以允许的误差接近和命中所要攻击的目标,直至将目标击毁。由此看来,没有制“导”,就没有“导弹”。

精确制导武器尽管种类繁多,包括雷达制导型、红外制导型、激光制导型、电视制导型、地形匹配制导型以及复合制导型等,但其控制和引导部分都离不开电子设备。而且制导精度愈高,对电子技术的依赖性愈大。正如一些军事评论家说的,“导弹本身并不复杂,它的神秘之处就是那个电子‘黑盒子’”,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使命的整个过程,都是靠精密电子系统控制的。正因为这样,精确制导武器中的电子系统,必然要受到敌方的电子打击。正像日本军事评论家藤井治夫指出的,“电子设备是精确制导武器的灵魂,而电子战是对付精确制导武器的最有效的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中,不少正反事例,都证明了藤井治夫的观点是正确的。

越南战争初期,为对付美国空袭,越南广泛使用了“萨姆-2 地空导弹”。一开始,越方导弹由于未受到美军的电子干扰,命中概率很高。平均每发射10~15 枚“萨姆-2 地空导弹”就可击落一架美机。后来由于美军对它采取了电子干扰,萨姆导弹平均每发射 66 枚才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命中率由开战初期的 1%骤然下降至 15‰。

在中东战争中,也有类似的事例。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使用“冥河反舰导弹”袭击以色列的军舰和商船。在以色列未采取电子对抗的情况下, 六发六中,取得了击沉以方一艘驱逐舰和两艘商船的重大战果。然而,时隔不久,到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阿拉伯国家总共向以色列舰艇先后发射了 50 余枚冥河导弹,由于受到了以方的有效电子干扰,竟无一命中。相反的,以色列侦察到阿拉伯国家的舰艇未加抗干扰设施,随即使用“迦伯列导弹”对其发动攻击,一举击沉了埃及、叙利亚 12 艘导弹艇,使阿拉伯国家遭受了重大损失。

透过上述事例,无怪有人打了个比喻:精确制导武器好像一个拳击手的拳头。如果拳击手有眼无珠——精确制导武器的传感器受干扰而迷盲,或大脑和神经失常——精确制导武器的指令系统瘫痪,哪里还能出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