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英中美新约:百年来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晶

曾几何时,国民政府为“黑色的星期日”后会给它送来源源不断的美国租借物资而高兴,岂料英美所确定的欧战第一的原则,使得英国虎在美国鹰眼中成为一只得宠的花猫,把本来属于国民政府的物资大半掠走。蒋介石虽然当上了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区最高长官,但有一个美国派来的史迪威在身边,给他找来不少麻烦,而且联军之间为各自保存势力互相指责所发生的龌龊也足以令他恼火。更不能让蒋介石忍受的是,美英并没有把中国看成是平等的盟友,只是在利用中国的力量为其战略服务。美英制定了大西洋宪章, 但并不制定一个反对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宪章。而且,在盟国头头召开的战略会议上,中国往往得不到一张入场券,甚至连盟国在华盛顿召开的、由租借物资分配委员会成员国参加的联合参谋长会议,也将属于成员国的中国拒之门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蒋介石一方面将自己的不满通过史迪威向罗斯福发泄,另一方面寻找机会同美国摊牌。

1942 年 6 月,美国为了紧急援助被德军紧逼的英国,将停在喀土穆机场的准备飞往中国的一队 B-24 轰炸机,改调由英军支配。这使蒋介石再也忍无可忍了。他在给罗斯福的信中强硬地说,既然英国每遭受一次失败都要拿走一份支援中国的物资,那么中国就没有必要再打下去,如果英美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战区还有必要的话,那么,中国就应当与英国的地位平等,有权自主地支配给中国的租借物资,而不能总是受制于美国。为此,蒋介石向罗斯福明确提出了三个条件:“1、美国于 8、9 月间调陆军 3 个师到印度,以重新打通经缅甸到中国的交通线。2、自 8 月起,美国从中国出动的作战飞机要达

到 500 架,而且以后保持这个数目。3、空运到中国的作战物资每月保持 5000 吨的运输量。”否则,蒋介石威胁道,将取消中国战区。

罗斯福早已明白“假如没有中国”的道理,当然不想丢掉中国战区和蒋介石,但是他也不想改变为“欧洲第一”的战略而优先援助英国的既定之策。因此,他在给蒋介石的回函中,既满口答应这些要求,又婉转地解释目前尚有困难,请再坚持等待。尽管这些要求被美国大大地打了折扣,作为既不想也不敢与美国闹翻,更不想取消中国战区的蒋介石,也就不再说甚么了。

自中国以自己的力量被承认为反法西斯 4 强之后,国民政府即向英美提出要求,希望能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以真正的平等。虽然英美一开始对此无动于衷,但是,随着世界战局的发展,英美感到只有中国支撑住亚洲,它们才能完成“欧洲第一”的战略。于是,它们才同意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的特权,重订与中国关系的新约。经过国民政府的力争,1943 年 1 月 11 日,“中美平等新约”在华盛顿签字,“中英平等新

约”在重庆签字,美英两国正式宣布废除在中国的特权,即自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以来英美历次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所享有的特权。

中美、中英新约的公布,无论是在陪都重庆,还是在革命圣地延安,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1 月 12 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中国军民书》声称从此中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与英美苏平等的世界强国了,并要求全国军民“奋发图强”,服从国民党的一党领导;《中央日报》以“平等、自由的光明灯塔”为题发表社论,强调了国民党的“英明”领袖蒋介石的“伟大”; 三青团发表《告全国青年书》,称:“感戴领袖,永矢忠贞。”国民政府一

些人也都按“感戴领袖”的这一基调,把庆祝活动变成了对国民党及蒋介石的无限吹捧。

勿庸置疑,新约的签定,特权的废除,是中国人民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换来的,但是,英美宣布废除的特权,都还在日本人手里,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还不是实际得到的东西,更何况香港九龙的主权问题,在条约中根本没有提及。所以,国民政府利用这一件事为它的政治服务还为时过早,更何况,废约的成功恰如中国共产党所指出的那样:“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人民惟有人民,乃是这一光荣史诗的作者”。

在与英、美商讨签定新约的同时。蒋介石又派宋美龄在美国逗留 7 个月。这期间,她三次访问白宫,与罗斯福、霍普金斯、陆军部长史汀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李海上将都有过接触。她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战后举行“四强会议”的倡议,呼吁盟国在战后建立永久和平的秩序,并敦促美国采取行动。与此同时,为了唤起美国朝野各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宋美龄还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介绍中国抗战的形势,盛赞中美之间的友谊。由于宋美龄是在“山姆大叔”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因而她的演说抓住了美国人的心理, 赢得了美国民众的好感。美国民众纷纷为中国募捐,掀起了声援中国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