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
古镇旧事之二
古镇女子要出嫁了。
从现在起把时光倒流数十年,古镇女子出嫁的程序是很可以写点文字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那时的古镇女子很少有自由恋爱,双方的相识到进入婚姻程序一般是由“媒人”来作为中间的一座桥的。即使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也是要从这座桥上过一过的。这叫明媒正娶。
我这里记述的是那种由媒人成全的婚姻,操作公式如下:男方出面请媒人(这媒人不一定是女的,也有男的)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应允后由媒人与双方商量安排男女主角见面(这是相当关键的环节);见面后双方认可,即进入订婚前的准备,一般是讲条件,主要内容是了解男方房产情况,男方提供给女方的彩礼,彩礼分为实物与礼金两部分,实物是男方给女方的几大件, 比如衣柜、箱子,以及手饰(戒指、耳环、手镯),衣料等,礼金是用来办喜宴与给岳父买酒喝的;条件讲妥后是选择一个吉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后男方在节日是要提着礼物去拜望未来的岳父母的,这个时侯男方被称作“毛脚女婿”,而未过门的女方则叫“毛脚媳妇”,手脚勤快的“毛脚女婿”在这时正是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他应当抢着做一些比较难做而又能引人注目的事情以博得女方周围人们的称赞;一年也许是两年不等,就要择日举行婚礼, 在此以前去进行的婚姻登记在古镇人看来是不作数的,是一定要举行仪式的,不然,是不算作夫妻,也不算作已经结过婚的,想简略,想都不要想, 除非男女双方情愿被周围吐来的唾沫淹着;最后一道程序是结婚大典。
以上程序最为精彩的当数结婚大典。而大典中双方的精彩程度相比较而言应在女方。
举行结婚仪式之前,男方应带着女方去一趟城里,气派一点的去杭州, 也有去上海的。主要是为女方买衣服,衣服的套数与质地一般也是在订婚前就谈好的。从上海或杭州回来后,女方就要采购嫁妆。嫁妆有几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待嫁的女子自己购买,一部分是父母为女儿准备的备嫁,还有一部分是亲朋好友送的,多为洗脸盆、暖瓶之类的物品。女子父母有几件嫁妆是必须要备齐的,一样是莲花落里边唱的“半夜三更要紧桶”,也叫马桶;一样是被子,条件好的多备,条件不好的少备,但一定有一条被子是十斤重的, 叫当家被;还有一样是蜡烛台,是用来祭祀祖先用的。女方富的也有在女儿出嫁的那天有个惊人的举动,但这一般是保密的,要到运载嫁妆那天才会知道。
备齐了嫁妆,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大典日子的来临。
古镇是水乡,接新娘的运载工具绝大部分是船,先是木板船,后来有了水泥船,再后来有了机动的水泥船,有路子的,又讲究的也会通过各种关系借来一条装饰漂亮的轮船,这种轮船实际上已经是快艇了,只是由于水乡河道狭窄,驶不出速度而已,用这种轮船接新娘自然风光,有派头,但毕竟为数绝少。随船应有乐队,这是烘托气氛的重要工具,平常情况下女方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迫不得已没有用上乐队,也是有一个说法的,叫“闷声大发”。乐队的乐器不能与眼下的乐队相比,主要是鼓、锣、钹、锁钠唱主调。
迎亲的船按约定的时间从男方家启程,一路少不了吹吹打打,这吹打也是很有讲究的,船过村子或街道时就要正规地吹打,船行田野空旷无人时则可息鼓。到了离女方家不远的地方,吹打就要紧锣密鼓了,一阵紧似一阵, 一来表示迎亲的船已到,二来说明迎亲的迫切性。船靠岸,系好缆绳,乐队
上岸继续吹打,乐队吹打的曲子以喜庆旋律为主,后来也发展到吹打流行歌曲的旋律,象《甜蜜的事业》主题歌之类也是颇受欢迎的。
吃过了女方准备的点心,有年糕、汤圆,也有用桂圆当点心的,这是比较高档的了。吃罢,乐队继续吹打,随船而去的男方人马就开始搬运嫁妆。嫁妆中的一部分是男方在前几日在夜色的掩护下偷偷运到女方家的,这是订婚时的约定。嫁妆早已根据不同的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中心是几张拼起来的八仙桌。除了日常用品,还有箱子,木箱子是用樟木做的,所以又叫樟木箱,后来也有用皮箱代替樟木箱的。被子折得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有 6
床的,也有 8 床的,甚至还有 10 床之多的,说两口子一辈子都用不完也是不夸张的。嫁妆一鸣惊人的时刻也就在此时。我看到过的最为精彩的奇招是女方在一个镜框里将拾元一张的人民币叠成扇面形,足有百张以上,这新奇的嫁妆确实在古镇引起过轰动。后来我听说过大款将百元大钞糊在新房墙上的奇闻,比起古镇这面镜框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每件嫁妆上都贴着一个红色的双喜字。细心的会发现嫁妆中间少了一样东西,对了,是马桶。这是要随新娘一起出门的。古镇的风俗嫁妆与新娘是分开走的,先搬嫁妆,后接新娘,搬嫁妆在白天,接新娘在晚上,是混饶不得的。
嫁妆依次一件一件地搬到船上,乐队一遍又一遍地吹打着,从新娘家到河埠头,两边站满了瞧热闹的村民,他们兴奋地议论着嫁妆的质量,扳着指头数着被子的数量。直到嫁妆全部搬下船,目送船离去。
喜宴是男女双方分开办的,根据双方各自亲朋好友的多少确定喜宴的桌数。古镇的喜宴菜谱大同小异,因为整鸡、整鸭、蹄胖是不可少的,余下的小炒就看厨师的手艺了。
吃过喝过了,天也黑了,就到了接新娘的时间了。
依旧是白天接运嫁妆的一干人马,乐队吹打着,给原本漆黑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的气氛。到达女方家,乐队敲打得震天响,不遗余力,仿佛要把那些鼓啊锣的都敲破了才罢休。这是有名堂的,连续敲打几遍是催促新娘下楼好上船了。可偏偏女方不吃这一套,稳坐钓鱼船,随你把鼓敲得比开山炮还响,就是不听你的。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女子的父母心里头是酸酸的, 好不容易把女儿拉扯大了,转眼间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楼上的女子呢,相爱的,女子心里也是急呀,恨不得马上下楼就上船,但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别人会以为自己想嫁人都想疯了,况且也对不起父母呀。所以就是心里急也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来才算是好女子。而且在离家时还要和母亲抱头痛哭一阵才肯下船。
新郎出马了。新郎出马口袋里是要准备好红包的,不然是无法冲破新娘周围一圈人的防线的。新娘有心要帮新郎也是帮不上的。
新娘终于起身下楼了。这一步离去,就要踏进另外一个人生。
火把在前面引路,为什么不用手电而用火把我至今不得而知,我想这大约是上辈人留下的规矩,谁也没有想过要去改变它。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 而端马桶的往往是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有特权可以取马桶里的东西,也许是一些花生,也许会有一个红包。
乐队敲打得前所未有的热烈,乐声响彻古镇的夜空。
新娘要上船了。新娘的母亲来为女儿换鞋。新娘是不能穿着旧鞋子上船去新郎家的。
这是不是标志着古镇女子在娘家的生活历程从此告一段落?是不是标志
着古镇女子将从此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更奇的还在后头。新娘到达男方家,上岸的第一件事是洗脸。为什么要洗脸?是不是新娘以此洗去一路的风尘,开始她从未经历的生活?
上岸后到达新房前要在堂屋举行拜堂仪式。司仪喊着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这个仪式也是有一个很有趣的插曲的。有偷吃禁果的,在已经注册登记但还没有举行仪式前就发生了关系的且又怀孕了的,被称作先生儿子后拜堂。
拜了堂算是完成了主要仪式了。但也有好事者要闹洞房,要让新郎新娘吃悬空吊着的苹果的,等等,暂且不提。
整个婚姻流程真是丝丝入扣,来不得半点疏忽。我这里边回忆边写都写得脑子发胀,还不晓得有没有遗漏了什么环节。乡村婚姻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都比城市婚姻要牢固的原因在我看来与乡村婚姻的流程既繁琐又一丝不苟有关。经历了这种婚姻流程的人怕是再也没有精力和勇气去与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抗衡了。
时光如梭,为新娘端过马桶的小男孩也都早已成为了新郎。他的婚姻流程是不是也如此,我不知道,但大的程序应该不会改变。这是祖传的规矩, 好几百年也许是上千年都延续下来了,难道说在你一个为新娘端过马桶的小男孩身上断了?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除非那个小男孩已经离开了古镇,以他疲惫的目光眺望古镇,才有可能按照他的思路经历他的婚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