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生活”
“照普通人的理解”,面庞红润,体格健壮,这是“美人的必要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在乡下人看来是断然‘不漂亮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美学甚至是他批判唯心主义、捍卫唯物主义的第一战场,也是他对沙皇俄国进行革命改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领域。他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学位论文的第三版序言中谈到,该论文是一个应用费尔巴哈的思想来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尝试,他希望作一个应用在美学上的费尔巴哈思想的解说者。他所批驳的是当时还继续支配俄国文学的黑格尔美学理论。他把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认为艺术问题“只是个战场,而斗争的主题则是艺术对整个精神生活的影响。”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在 18 岁时,就在给自己的表弟佩平的信中充满激情地写道:“让俄国在精神生活方面也作出它应有的贡献吧!”后来,他又说,文学和诗,对我们俄国人来说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这种情况,大概是别国所没有的。我们的文学,现时几乎集中了人民的全部精神生活。这也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是一位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家的原因所在。
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黑格尔美学理论把美看作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认为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而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因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在 19 世纪 50 年
代至 60 年代初的俄国有很大影响。如自由派德鲁日宁、杜德希金等人就仿效德国唯心主义,攻击别林斯基的美学传统,宣传黑格尔以及费舍尔(德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等人的唯心主义美学理论。他们认为在现实中,在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的美。他们使艺术脱离生活,宣传艺术就是而且应当是目的自身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理论。他们胡说美是理念在个别有限事物中的显现。在现实中的美只不过是我们的想象强加于现实的幻影。现实是丑恶的暂时的世界,是“毫无生趣的荒漠”。自然界是庸俗的,丑恶的,受必然性
压迫的。而艺术则通过个人想象“填补客观现实的缺陷”。
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理论相对立,车尔尼雪夫斯基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美不是主观自生的,不是体现在“最终形式”中的“绝对思想”,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强调生活是美的本质。美是客观现实的特性。除了反映客观现实, 艺术作品是没有其他内容的。不仅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还认为只有“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谈到有可能把“美学问题归纳到生活与世界的现代科学概念中去”。他指出但凡活着的东西从本性上看都恐惧死亡,恐惧不存在, 而热爱生活,可见生活是美好的。这位思想家形象地描述美首先在生活中, 我们感到美的是事物本身。高加索的卡兹别克山本身是雄伟壮丽的,大海本身也是雄伟壮丽的。
博大精深是几乎涵盖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车尔厄雪夫斯基思想体系的突出特征,其美学思想也不例外。他的许多见解至今仍然启发着我们去思考。他赞扬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能创造出比人类出现之前完善得多的世界。人们尚未住满的地球将会呈现繁荣景象。地球本来布满原始森林、美丽的草原和富饶的牧场。但是人类也在剧烈地破坏自然的原始状态,焚烧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牛蒡莠稗杂草丛生。然而这位先哲预言,人们脚下正无法遏止地消失着的荒野的原始美,必将由人的辛勤劳动才能赋予大自然的新的高级美所代替。
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不同的社会阶级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正像鲁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红楼梦》中贾府里的焦大不会爱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的病态“美”那样,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妙笔生花地阐明了美的概念对不同社会阶级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揭露了美的概念和审美标准的阶级性,指出了贵族和平民美学观点的巨大差别。他写道,在普通人看来,美好的生活就是吃好住好,睡眠充足。但农民把劳动包括在生活之中,不劳动而生活不仅不可能, 而且叫人烦闷。辛勤劳动而不致精疲力竭的富足生活是美的条件。而弱不禁风则给乡下人不愉快的印象,因为他一向认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结果。劳动不会让人发胖,发胖是一种病态,是体格虚弱的标志。乡下美人不能有纤细的手足,民歌中关于美人的描写表现着精力旺盛和健康匀称的体格,这是生活富裕而又经常适度劳动的结果。上流社会的美人必然手足纤细, 如果大手大脚,那不是长得不漂亮就是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上流社会美人的耳朵小,患有“偏头痛”这类“富贵病”。诚然,红润的脸色和饱满的精神对于上流社会的人也仍旧是有魅力的,但是病态、柔弱、萎顿、慷倦,在他们心目中也有美的价值,只不过那是奢侈的,不劳而获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的结果。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最重要原则是现实主义。他同别林斯基一样,认为文学艺术应当真实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他同时认为艺术的目的不仅在于“再现生活”,而且艺术还有成为“人的生活的教科书”的最高使命。文学艺术必须成为人民群众争取理想生活的有力武器。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任何一项伟大的艺术创作——绘画、小说、雕塑、诗歌都必须对当代的需要作出回答。真正的艺术家必须以当代的思想作为自己作品的基础。作家应该深入生活,他们对现实中产生的一切问题不可能无动于衷。
车尔尼雪夫斯基正确地阐明美就其产生和来源来讲是客观的,然而审美能力则又是主观的。因此,又可以把美理解为客观美的对象与主观审美能力的统一。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是建立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他所谓的生活(ЖИ3НЪ)既包含有现实生活即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意思,也包含有人的生命即自然本性的意思,因而他不能历史地看待生活的发展过程,未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此外,他从人本主义原理出发批判黑格尔关于美的唯心主义概念并论证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的第一性时,却对艺术美估计不足,认为艺术美永远低于现实美。这无疑是错误的。但是,从整个西方美学史来看,他的美学理论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后 记
承蒙三位主编,特别是周向军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几番具体点拨,历时数月,屡易其稿,总算可以搁笔了。首先应当感谢同仁们的鼎力协助。
诚然,即使是像赫尔岑那样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大师,对于用生动形象的文笔论述严谨深刻的哲学主题仍有勉为其难、颇费踌躇之感。更不要说像我这样初涉哲学园地的人了。这里需要把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亦即毛泽东所说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哲学的深邃内涵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和尚念经般的平淡文风固然同嚼蜡,而花言巧语、不知所云的哗众取宠亦不足取。这是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共同努力去解决的一个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