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工程之最——万里长城

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历代统治者对长城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最为重视的当属明王朝。有明一代,二百余年中,长城的修筑一直没有停止过。明王朝修长城投入人力和物力之多、工程规模之大,为秦以来历代王朝所不及。

①长城的修筑及管理。明代修长城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防范北方蒙古势力和女真族的南下侵掠。所以,长城作为重大的防御工程,得到了明政府的高度重视。迁都北京后,北京的安全日益重要,出于拱卫京师之目的,明王朝对长城修筑作巨大投入是可以理解的。

明王朝开国伊始,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便遣徐达到居庸关修筑长城。直到 1500 年前后,万里长城的全部工程才告竣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全长 12700 多里。由于从山海关至鸭绿江一段近 1000 里的长城已全部毁坏,所以今天人们见到的,是从山海关至嘉峪关段的万里长城。

明廷重视北部边防,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务工程,备受重视。明王朝不仅耗费巨资来修筑长城,而且在长城沿线设置了 9 个防区,时称九镇。各镇派总兵官带兵把守,担任总兵官的也都是明代很有名气的战将,如戚继光等。明代长城九镇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延绥镇、大同镇、格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镇不仅是军事驻防单位,也是万里长城的管辖机构,对长城实行了分段管理。

②戚继光的功绩。戚继光不仅是一代抗倭名将,在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的英名,他在任蓟州镇总兵官期间(1569—1583 年),对所辖 1200 里的长城进行了普遍加高、加宽,于险关要隘处修筑了双重城墙。在指挥修筑长城过程中,他在所辖 1200 多里的长城上,共建造了 1300 多座高大的敌楼。这种敌楼既可用来瞭望敌情,亦可存兵贮粮,从而解决了以往兵力过于分散、军用物资储备不便等问题。他所主持修筑的长城中,金山岭长城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处。在这里,戚继光突出了长城防御为主的目的,在城墙以北制高点上设置了烽火台,把长城外侧山坡铲削,用石块砌成拦马墙,城上设关口和空心敌楼,形成了关关相连、敌台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防御体系。在此防御体系中,城墙是主体。这里的城墙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每块重达 12 公斤的砖包砌而成,在地势平缓处,城墙高 5—8 米。为便于使用火器, 城墙内侧的女墙上开设了望孔和射孔,墙面上还加筑了炮台。

总之,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期间对长城的修筑颇费了一番苦心,使这一带的长城坚固高大,据险而守,突出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③长城的构造。明以前的万里长城多用土筑或石砌,而明长城许多地区是用砖、石砌筑的,在居庸关和八达岭一带的长城,墙基宽约 6.5 米,顶部

宽为 5 米多。墙身用整齐的条石砌成,里面充填泥石。出于军事目的,长城上设有各种各样的敌台。明军已大量装备火器,所以敌台里储存着大量的火药、火器,重要关口还设置了重型火炮。

烽火台是长城上常见的传递信息的特殊建筑,明代称之为烟墩。明长城

上的烟墩用砖石砌成,烽火用硫磺、硝石等物质助燃,放烟时还鸣炮报警。成化年间对火炮鸣放次数及所表示的敌情作了明确规定。

在世界军事史上明长城可谓军事工程之最,所用人力、物力,在今天看来也称得上天文数字。在当时的火器技术及军事技术条件下,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个军事工程不能保全一个王朝“万古长存”。明王朝虽在长城沿线挫败过外来势力,但政治腐败终究导致军力衰微。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就是通过长城的著名要塞——居庸关攻克北京,灭亡明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