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

明代兵器比前代有了长足进步,突出表现于火器的普遍使用。明代的兵器是冷热兵器交替使用和装备军队的时代,兵器种类很多,可谓一应俱全。明代军队虽然使用了火器,但火器并未取代冷兵器,冷兵器在相当长一

段时间内仍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兵器。明代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中对当时的 18 种冷兵器进行了描述:“武艺十八事,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 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十八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这就是传于后世,至今人们仍不绝于口的所谓“十八般兵器”。

其实,“十八般兵器”不能将明代冷兵器全部包括。明代军队装备的冷兵器,可谓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外形上可分为:长兵器,以枪、刀、镋钯,狼筅四种为主;短兵器,主要有刀剑、锏鞭棒、斧镰、系兵四大类。在这些冷兵器中,有些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有的则是明代独创,如长兵器中的镋钯类兵器即是明代首创的。

镋钯是一种多刃兵器,有镋钯、饧杷、扒、镋、铲、马叉等 6 种。镋钯类兵器既可进攻,又能防御,人称“兼矛盾两用”。近距离搏斗中,镋钯可以格斗刺杀,远距离则可用它的两股作为火箭发射架。《武备志》对镋钯评价极高,称它为“军中最利者”。由于镋钯类兵器有许多优点,用途较广, 直至清代绿营兵的装备仍使用镋钯。

明代发明的另一种兵器是狼筅。它的发明者是英宗时期的叶宗留矿工起义军。这种兵器开始时叫作“龙筅”。后来,这种兵器被戚继光采用,在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中用以对付倭寇使用的长刀,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狼筅是用长有许多枝叉的长毛竹制成的。在节叉末端包上铁刃,带有直钩,敷有毒药。狼筅长为 1.5 丈,9—11 层支叉。狼筅是一种防御性兵器,战斗性能较好。但狼筅形体笨重,只有身强体壮、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妨碍自己人的行动。

明代冷兵器从用途上又可分为:抛射兵器,如弓箭、弩、抛石机等;防

卫兵器,如盾、盔甲等等。弓箭仍是明代军队主要兵器之一,比之前代无太大改进。虽然当时火器已盛行,但弓箭发射速度比火绳枪快,好的弓箭手射击准确度也超过了火绳枪,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火器没有取代弓箭。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在欧洲也是如此。另一种抛射兵器——弩在中国也有悠久历史。弩在明朝可谓几起几落,朱元璋进代曾造弩装备部队,但因火器发展,弩被弃置一边。明孝宗接受了大臣的提议,恢复弩的制造。1500—1548 年,明政府制造了大批弩来装备部队。明朝末年,弩逐渐被淘汰,火器取而代之。

在防御性冷兵器中,明代较突出的兵器是一些和火器并用盾牌。这种火器盾牌中比较著名的,有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等。这种盾牌将火器装入其中,使盾牌攻守兼备。战斗时,持牌士兵在盾牌掩护下,向敌人喷火,火焰可喷出几丈远,杀伤敌人,保存自己。有的盾牌还在里面安装了箭和火枪,既可掩护自己,又可杀伤敌人。最大的盾牌可掩护 25 个人。这种盾牌系明代独创,至清代被淘汰。

明代盔甲多为铁制,因此非常笨重。一个边卫军士的盔甲重达 57 斤,在战斗中,军士的行动受到极大影响。弘治九年(1496 年),明朝对盔甲进行改革,减轻了重量,即使如此,一副盔甲的重量仍重达 24—35 斤。

总的说来,明代冷兵器十分发达,常用的兵器是长枪,而短刀一直到清代还装备部队。其主要原因是,火器尚处初级阶段,人们还没有自如地把火药用于战争,加之生产和工艺等方面的不足,使火器不能取代冷兵器;另一原因是,火器在战争中的威力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战争最终解决问题却是冷兵器。火器当时还不能达到远近战结合的程度,比较起来,冷兵器反而有一定的优势。如近战、搏斗,最后占领敌方阵地、城堡等等,这些都是火器无法取代的。但明代的冷兵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和火器相比,暴露出的不足日益明显,因此,“冷消热长”必然成为兵器发展的大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