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
①空前的发展。明代冷兵器发达,火器亦十分发达,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水平。明代火器之发达,主要表现在种类增多和质量提高两个重要方面。在各种火器中,明代管形火器发展速度快,进步大。前代形制简单的火铳, 已发展成为鸟枪、巨炮;由没有瞄准装置发展到有瞄准装置;由火绳点火发展到有击发装置;由单管发射发展成为多管连发。明代统治者对火器的使用发展比较重视,明朝后期,军队装备火器的比例已超过冷兵器,虽未顶替冷兵器,但也显示出了取而代之的必然趋势。
明代热兵器的发展进步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朝廷重视;第二,善于吸取外来先进技术,如佛郎机炮的制造及使用等;第三, 火器自身的威力——冷兵器望尘莫及的优势;第四,工匠和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创造出许多新型兵器,体现了创新之处。由于这些原因,明代的火器生产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大大超过了前代。
②管理机构和产量。明代重视火器制造,在中央政府专门附设了兵仗、军器二局制造火器。明朝初年,只允许这二局制造火器,其他人一概不可, 体现了明王朝对火器的严格控制。直至明英宗十四年(1449 年),始授权各省生产铜火炮、手铳之类的火器。
明代对火器生产管理甚严,但产量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洪武年间,军器
局在 3 年时间里共生产铜铳 3000 个,手把铜铳 2000 个。万历年间,朝廷令
兵仗局在 3 年中制造出中样佛郎机 4300 付,大将军(这里的将军系明清时期
给火炮的封号)10 位,二将军 97 位,三将军 26 位,神炮 669 个,神铳 1558 把。如此巨大的火器产量,在尚未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时代里,反映出明代火器生产能力之强。
③广泛使用与技术改进。明代火器产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广泛。朱元璋在统一天下过程中就以火器装备了军队,从中获益匪浅。开国后,更令军队大量装备火器。明成祖永乐年间,除京军装备火器外,北方各边卫所军队也装备了火器。郑和下西洋时,船上也装备了大量火铳、火箭。
明朝使用火器过程中,因时、因势对火器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明初,火器存在一系列缺点和不足:射程短、装填弹药费时间、速度慢,而且要用火绳点燃等。另外,此时的火器没有刺刀,火器手没有近战和自卫的能力;火器形体笨重,不适合野战;没有瞄准装置,命中率低。战斗中,一发打完后, 还未来得及发射第二发,敌军已蜂拥而至。针对这些不足,明中叶以后对火器进行了改进,可单放,也可连续发射。这些改进多少克服了装填弹药慢的不足。明景泰元年(1450 年),根据辽东边防部队的建议,将手把铳木柄加长到 7 尺,上面安装矛头,铳发射完后,可以用之与敌军搏斗。后来,又有多种兵器问世,使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在一起。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 明代又生产出一种百出先锋炮,上面带有锋利的兵戈,可用于战场格斗,这已与近代步枪的刺刀十分相似了。
兵器改革方面,明代有许多突出之处。炮弹上的重大革新当属明中叶出现的爆炸弹。这种开花弹开始取代过去火炮发射的实心弹,威力和杀伤力大大增强。此外,明代在火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吸收外来先进的兵器技术。明代不仅对火器作了许多改进,更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喷火类兵器、地雷等。其具体情况,下面将详细叙述。
④枪炮不分。明朝初年的火器没有明确的区分,管形火器通称为枪、铳、炮,一些爆炸性火器如抛石机,也称为炮。而一些较大的火炮不但不称其为炮,反而被称“将军”,如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守门将军等等。这种“封号”一直沿续到清代。在一般情况下,口径较大的管形火器称为将军或炮,而较小的则称为铳或枪。
明代的枪、炮、铳用铁或铜铸成简单的圆筒形,口径较大,身管较短, 火药由前口填装,发射石弹、铅弹和箭等,后来才改为发射开花弹,增强了火炮的杀伤力。
明代火炮经过技术改进后,用途扩大,不仅用于攻城守寨,还用于野战。许多炮不仅发射炸弹,还发射带有毒火、毒烟的炮弹,用以更大面积地杀伤敌人。
⑤佛郎机、鸟咀铳——舶来品。明代种类众多的火器中,除了相当数量的“土生土长”的火器外,还有“舶来品”——佛郎机和鸟咀铳。
佛郎机是正德年间由葡萄牙船到广东时输入的。佛朗是葡萄牙当时的译名,所以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炮传入我国后,明朝仿制出的火炮也称为佛郎机。和明代的火炮相比,佛郎机具有装填弹药方便、发射速度快、带有瞄准具等优点。因此,明政府于嘉靖二年(1523 年)开始仿造,称其为大将军。明朝对这位“外来的将军”进行了改造,增加了重量,加长了炮身,制成大样、中样、小样等多种型制的铁铳。小样佛郎机适合于野战和骑兵使用。在佛郎
机影响之下,其它管形火器也都装上了照门、准星,增强了火器射击的准确性。明代还根据佛郎机的制造经验,制成多种火器。佛郎机的输入对中国明代火器的生产、制造、使用,带来了变革性的促进作用。
鸟咀铳系另一种对明代火器生产产生影响的“舶来品”。鸟咀铳是明代嘉靖年间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时,根据从日本人手中缴获的鸟枪改制而成。鸟咀铳不同于其它铸造的管形火器,它是用熟铁打制而成的,重约 5—6 斤,带有准星,安在木床上,使用火绳发火,遇到风雨天便很难发射。铳上无刺刀, 所以与敌人搏斗时无任何优势。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年),赵士桢对鸟咀铳进行了改造,改进了发火装置,在木床尾部装上钢刀,可用于近战搏斗。此后火枪改造陆续进行,如迅雷铳的问世、17 世纪时的燧发枪等等。这一切都是在鸟咀铳的影响下实现的。因此,鸟咀铳对明代火器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除了佛郎机和鸟咀铳之外,外来的兵器还有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从荷兰人手中夺取的大炮——“红夷炮”;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从澳门购得的四门西洋大炮等。但这些“洋炮”的影响,远不及佛郎机和鸟咀铳。明代火器生产制造与欧洲相比各具千秋,但在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火器步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
⑥燃烧类兵器。明代繁多的火器中,燃烧类兵器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明代燃烧类兵器的性能主要是燃烧,也具有烟雾、毒气、障碍、杀伤等不同功用。和其它类型的火器一样,明代燃烧类火器比前代也有了很大进步。这时的火药制作精度高,效果好。能工巧匠们发明了许多发烟、发雾、散发毒气等制药配方方法,把根据这些配方制成的药物掺到火药中,以便在燃烧时杀伤敌人。使用燃烧类火药时,除使用弓弩发射外,还利用特制的各种管形火器进行发射。明代燃烧类兵器按其使用方法,可分为火箭、火枪、火球、喷火筒、火禽、火兽等五大类。
火箭是早已出现在中国的一种燃烧类兵器,但明代火箭比之前代有更高明之处,即改用引信点火。将燃火物质做成石榴状,安装在箭上,点燃引信后,用弓箭发射出去,中的后便燃烧起来。由于使用了油纸,所以用水也很难将其浇灭。公元 1363 年,明王朝尚未统一天下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就曾大量使用了火箭。
明朝另一种主要的燃烧类火器是火枪。明代火枪枪柄长 6 尺,末端带有
铁钻,枪头长 1 尺多。枪头下夹有两个喷药筒,有引信相连。先点燃其中一个喷射,然后再点燃另一个喷射。这种火枪具有刺、烧、叉、钩四种功用。明代火枪中最著名者当属梨花枪。梨花枪只有一个铁筒,内装毒性火药,用泥封口。每人可携带几个药筒,发射完后可继续替换。在战斗中,梨花枪喷射出的火焰达几丈远,敌人中毒后即刻死亡。明军在抗击倭寇时使用过这种枪,效果甚佳。
火球类燃烧兵器是明代燃烧类兵器家族中的一种,一般用抛石机发射, 用于守城、水战、野战等。在居高临下和顺风时,也可用人力抛射。火球类火器除了燃烧外,还具有毒气、烟幕等作用。明代火球类火器主要有万火飞砂神炮、风尘炮、轰雷炮等等。这几种火器具有烟幕、迷盲和遮障的作用。其中万火飞砂神炮用烧酒炒煉石灰末、砒霜、皂角等 14 种药料制成飞砂药, 装在陶瓷罐里,配上火药。战斗中,点燃引信,投到敌群中,陶罐爆炸后, 烟雾弥漫,遮障敌人。
明代使用的几种主要燃烧性火器中,喷火筒类火器是明代独创的。喷火筒在明代共有 6 种:毒药喷筒、满天喷简、毒龙喷火神筒、一把莲、钻穴飞砂神雾筒等。喷火筒用于攻城守寨和水战。战斗中,喷筒喷出毒药和火,使敌方目标燃烧和人马中毒。
火禽和火兽是明代另一种燃烧类火器。火禽和火兽在战争中早已使用。从前的古代战场上,人们常用鸡、牛、麻雀等飞禽走兽传播火种,造成敌阵、敌营的燃烧。而明代的火禽火兽是人造的,如神火飞鸦实际上是用竹蔑或细苇编的篓子,外形像一只小鸡,里面装有火药,装上纸制的翅膀,形同乌鸦在空中飞行姿态。鸦身下装有 4 支火箭,点燃火箭后,“乌鸦”可飞行 100 多丈,到达目标时,鸦身内火药即发生爆炸,引起目标燃烧。明代的火兽是木制的,外形做成兽状(实际上是一个小木车),内装烟瓶、火药和铳,用人推着冲向敌阵。点火后,喷出火焰和烟雾,火铳自动发射,用以骚扰打击敌人,使敌人产生恐怖感。
⑦爆炸性兵器。明代火器家族中,爆炸性兵器当属其中成员较多的一个直系。主要可分为炸弹类、地雷类和水雷。
明朝炸弹从其材料质地上可以分为铁弹、石弹、泥弹、木弹等。点火方式也五花八门:触发式,如击贼神机石榴炮;拉发式,如威远石炮;定时爆炸式,如慢炮等。触发式的神机石榴炮是用生铁铸成的,外形象石榴,内装火药,里面放一酒杯,杯中燃火种。可以放在路边,也可投入敌群中,当敌人捡到后,摇动火种,立刻爆炸,杀伤敌人。
威远石炮实际上是一种拉发式地雷。这种炸弹用石头凿成,内装火药、石子等,用沥青、黄蜡封口,放置在城下或敌人必经之处的路旁,用长绳拉发。
定时性爆炸炸弹——慢炮,问世于明代嘉靖年间,类似今天的定时炸弹。这种炸弹外形美观,像一个美丽的玩具,点燃引信后,3—4 小时会自动爆炸。敌人不知是什么东西,会拾来观赏。只要时间一到,慢炮就会自动爆炸,使敌军遭受伤亡。
地雷是另一种爆炸性火器,是明代发明的诸多重要火器中的一种。据记载,明代的地雷多达十几种。地雷的制成材料有石头、铁、陶瓷等许多种。地雷从发火形式上又可分为踏发式(炸炮)、绊发和拉发式(如万弹地雷炮等)、点火式(无敌地雷炮)等种类。炸炮是一种踏发式地雷,内装燧石, 利用钢轮摩擦发火,当敌人踏动钢轮或触动绊索牵动钢轮时,就会引起爆炸。万弹地雷炮是一种拉火或绊索拉火式地雷,与现代某些地雷十分相似。
明代爆炸性火器还包括水雷。水雷分有水底龙王炮、混江龙、水底雷等。龙王炮采用定时装置发火,混江龙采用拉火装置发火。明代的这两种水雷已与现代的漂雷和沉雷的作用十分相似。
⑧火炮。明代火炮不仅继承了前代火炮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火炮在战争中威力更大,更能用于实战,在技术、制造工艺上,比之前人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的火炮发展历程,以佛郎机的引入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火炮不带瞄准装置,后期的火炮带有瞄准装置。不带瞄准装置的火炮炮身比较短,口径和弹药没有标准,装填弹药的速度慢,射程近,命中率也很低。明代针对从前火炮移动性差的缺点和不足作了改进,在 15 世纪发明了炮车,把火炮固定在炮车上,遇到敌人即可射击。15—16 世纪时,又制成炮
架,火炮可以向不同方位移动,火炮的机动性大大提高。
明代不带有瞄准装置的火炮,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小型火炮一般在50 公斤以下,主要有:大碗口筒、旋风炮、盏口炮、缨子炮、大铜铳、两头铜铳、铅弹一窝蜂、迅雷炮等等。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两头铜铳。两头铜铳把射击方向完全相反的铜铳结合在一起,架在木凳上,两头同时装填弹药, 一头发射完毕后,掉过来发射另一头,射击速度明显加快。不带有瞄准装置的大炮,一般都在 50 公斤以上,主要有天字炮、攻戎炮、叶公神炮、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等等。其中,名字前面带有“天”字的火炮为明代前期的大将军之一,重量在 375—400 斤之间不等,炮身刻有“天字第××号大将军”。这些大炮有的架在炮车上,有的安装在炮架上。
佛郎机引入前,弘治年间,发射炸弹的火炮问世。主要有毒火飞炮、飞蒙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等等。这些火炮发射的弹丸,发射时放置炮口内的“法马”上,利用炮管内火药燃烧气体的压力,将弹丸抛向敌方爆炸,具有破坏、杀伤、燃烧、毒害等多种作用。这种炮一般都安装在炮车或炮架上。
明中叶,佛郎机传入我国后,火炮的生产和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即带有瞄准装置的火炮问世。这不仅是明代火器生产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火器发展史上一次飞跃性变革。这次变革所带来的后果是: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炮的身管加长,射程增大;采用了子炮,火炮射速加快。带有瞄准装置的轻型火炮重为 400 斤以下,主要有大样铜(铁)佛郎机、威远炮、百
子佛郎机等。重型火炮一般在 500 斤以上。在重炮当中,输入佛郎机用铜铸
成,炮身长 5—6 尺,大型佛郎机重达 1000 多斤。佛郎机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头包住,加有防炸裂铁箍,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在炮架上可上下左右转动。
明代的火炮总体上体现了种类繁多、技术进步、杀伤和破坏力增强、机动性有所改善等特点,并在许多方面有创新之处。
⑨火枪。火枪是明代管形火器中另一大组成部分。明代的金属管制火枪在发展阶段上,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不带瞄准具的火枪,后期则是带有瞄准具的火枪。不带有瞄准具的火枪,主要有火龙枪、单眼铳、神枪、击贼砭铳、飞天神火毒龙枪、多眼枪等等,种类之多,不亚于明代火炮。明朝初年的单管火枪有火龙枪、单眼铳等。神枪则是永乐初年根据安南的神机枪仿制的。这种枪比明人自己制造的枪管长一些,射程也比较远,可以发射铅弹, 也可以发射箭。
明代火枪中有相当种类的多管火枪,主要有七星铳等。单管分段发射的火枪主要有三出连珠、十眼铳等等。七星铳有 7 支枪管,用铁打成,中间一根,周围 6 根枪管,外面用铁皮包裹,加铁箍三道。7 根铁管在尾部合成一体,装有 5 尺长的木柄,架在两个轮子的横轴上,一个人即可推拉。多管枪内装铁铅子,对准目标点火发射。从外形上看,这种多管火枪与近代多管机枪差不多。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明代制造出了分段发射的三出连珠、十眼铳等火枪。这种火枪是单管分段发射式。分段发射的火枪是把一很枪管分成若干段,每段之间用纸片和细土隔开,分段填装弹药,分段发射。
不带有瞄准装置的火枪射程近,射速慢,尚有许多可改进之处。有明一代,火枪的制造发生重大飞跃是在佛郎机输入之后。佛郎机输入后,明朝仿照佛郎机的构造,设计了带有瞄准具的火枪。这类火枪有单管的,亦有多管的。单管枪主要以大追风枪、万胜佛郎机、百出先锋等为代表。这些枪身管
加长,而且安装上了瞄准具。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翁万达发明的百出先锋枪,有子炮 10 个,事先将弹药装好,打完一发后,再装第二发射击,连发连装,循环往复。发射速度明显高于一般单管火枪。
装有瞄准具的多管火枪主要有五雷神机、三提神机、迅雷机等。其中以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赵士桢发明的迅雷铳最为著名,它以转轮发射,与近代机关枪有相似之处。这些多管火枪由于装上了瞄准具,身管加长,口径缩小,因此射程增大,命中率提高。而那些采用转轮式发射的火枪,已与近代机关枪十分相似了。有的火枪前面还装上了锋刃,颇似近代步枪上了刺刀。
鸟枪是明代火枪家族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鸟枪类火器主要有鸟咀铳、掣电铳、自生火铳等。鸟咀铳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进入中国后,人们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仿制成功了鲁密鸟铳。鲁密鸟铳长约 5—7 尺,全重 8 斤,在结构上优于日本鸟铳,射程远,威力大。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 赵士祯还参照西洋鸟铳和佛郎机制成了掣电铳;崇祯八年(1635 年),毕懋康发明了自生火铳。这些鸟枪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骑兵使用,基本具备了现代步枪的形式。比之前代管形火器明代火枪进步是巨大的,在战场上更加实用。
⑩火箭——现代火箭之雏形。明朝初年,火箭以火药为动力,这种以火药为动力的发射原理,直到今天仍是世界各国火箭发射所采用的原理。明代的火箭就是利用了火药燃烧时产生反作用力的原理。火箭在明代是军队中主要轻武器之一,既用于陆战,也可用于水战。
明代火箭可分为单级和多级火箭两种。单级火箭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 单发单级火箭射程为 500 步,架在树枝或冷兵器上点燃发射。单级火箭不仅箭本身能杀伤敌人,而且携带炸药。明代多发单级火箭种类也很多,最少的五虎出穴箭可发射 5 支箭,最多的百虎齐奔箭多达 100 支箭,其中比较著名
的是“一窝蜂”多发单级火箭。这种火箭可发射 32 支箭。“一窝蜂”实际上是一只上大下小的木桶,内安箭格板二层,每支火箭引信都通向火门板的小口外,点火后同时射击,好像“一窝蜂”似的奔涌出去。
明代军队使用的多级火箭是现代多级火箭的雏形。多级火箭主要有出水火龙、飞空砂筒等等。火龙出水的“龙”是用毛竹制成的。在一段毛竹的头和尾装上木雕而成的龙头和龙尾,龙腹内装有火箭。龙头和龙尾安装火箭筒各 2 个。4 个火箭筒的引信汇于一处,与龙腹内火箭引信相连。水战时,点燃龙头和龙尾的 4 个火箭筒,靠火药推力可离开水面向前飞行 2—3 里。龙头、
龙尾 4 个火箭筒内的火药燃完后,又将龙腹内火箭点燃,火箭一齐从龙嘴里喷射出去,点燃敌船,杀伤敌人。
除上述火箭外,明代有时还利用管形火器发射火箭。这时的火箭本身就是一种弹丸,与靠火药推进的火箭不可同日而语。
洋人与明代火器。明朝时,一些西方的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教,他们对明代火器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日耳曼人汤若望。崇祯十五年(1642 年),明廷聘请汤若望监督铸造火炮,并让他传授如何使用火炮的技术。在汤若望主持下,铸成大炮 20 门,后又铸造了一批较小的火炮。汤若望因此受到明廷嘉奖,崇祯皇帝赐予其精制扁额一方,并亲笔题书“钦保天学”四个大字。汤若望口授、由焦勖笔录的《火攻揭要》一书,对火炮铸造、使用,及子弹、地雷的制造等进行了说明。此外,毕方济、龙华民等人也曾协助明政府制造火器。
毕懋康的革命性贡献。毕懋康于崇侦八年(1635 年)发明了自生火铳。自生火铳是明代诸多火枪中的一种,其构造与鸟铳差别无大,而毕懋康的突出之处,在于改进了传统的火铳发火装置。
迄止明代,火铳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在 200 多年里,火铳一直由火绳点火发射。火绳点火发射受到天气的制约,也受到火绳的制约。有时在战场上,火铳还未瞄准,便过早误放,错过了有效射击时间。毕懋康对发火装置进行了改革,用燧石发火代替火绳发火,实现了中国兵器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他将原来夹着火绳的龙头,改造成夹着火石的龙头,扣动扳机,龙头下压,与火石摩擦发火,火铳发射。这一变革不仅克服了火绳点火受天气影响的不足之处,而且可随时发射,射击准确,有效时间掌握在射手的手中, 增强了火铳的杀伤力,也增强了火枪兵的战斗力。因此,毕懋康的改革是对中国火器发展的革命性贡献。
赵士祯的发明创造。在明代火器发展史上,涌现过一大批对火器生产、制造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对火器的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不可低估。明神宗万历年间的赵士祯,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曾对多种火器加以改造, 经他改造过的火器更加实用,杀伤力更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 赵士祯仿西域鲁密铳制成新式火枪,改良了发火装置,在枪床的尾部装上了钢刀,近战时作斩马刀用。同在这一年,赵士祯还发明了迅雷铳,其特点是转轮发射。还是在这一年,赵士祯参照西洋鸟枪和佛郎机制成掣电铳。这种火枪采取后装子铳式,共有 5 个子铳,各 6 寸长。子铳事先装好,作战时轮流装入枪管中发射,射击速度明显加快。
赵士祯还发明了一种发射火箭用的火箭溜,形状象一支短铳,上面有溜槽,可按规定的方向发射火箭,避免了火箭在运行时偏离方向,增加了火箭射击的准确性。
火器对军事的影响。火器在明代虽未彻底取代冷兵器,但也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兵器。兵器构成的变化,势必对军事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军队编制的变化。明朝火器发达,大批装备军队,军队中出现了一大批携带火器的官兵,持冷兵器的人员逐渐减少,持火器的士兵逐年增多。据认为,明末时,军队的火器兵约占兵员总数的一半。冷兵器时代的军队编制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明代军队中,专门化的火器部队已经出现, 随之也出现了一批技术专门化的士兵,如炮兵等。与之相应的另一个变化是骑兵数量减少。骑兵目标大,容易被火器击中,且火器的爆炸声常常使马匹惊散。所以,火器的出现使骑兵的作用降低,再也未出现过前代那种大规模的以骑兵决胜负的战争局面。
第二,作战阵形变化。过去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里那种以大规模的密集阵形投入战场的局面,在明代发生了变化。火器增多后,密集的队形容易遭到打击,同时,使用火器的一方,也会因人员过密而行动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小而散的战斗队形应运而生。戚继光仅有 12 人组成的“鸳鸯阵”就是为了对付火力较强的倭寇而发明的,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因此,火器使用后,冷兵器的战斗队形必然发生变化。
第三,火器使强攻战斗增多。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如果想攻克强兵固守的城寨,大多采取智取、围困、奇袭三种方式,如果一味地强攻是相当困难的。火器用于战争后,破坏力和杀伤力增大,而且可直接以爆破方式攻城拔寨。与之相对应的是,防守一方也开始加固城池,以防火器的破坏。所以,
战斗中强攻增多,战斗的力度加大。
第四,对火力要求提高。冷兵器和热兵器在明代同时存在,战斗往往是从火器发射开始的。参战双方都希望在火力交手中,以自己的火器压倒对方, 使后来的战斗更加顺利、更加容易一些。因此,加强火力成为战争中一种势在必行的要求。同时,攻防双方也改变了传统的战术,采取低姿作战,减少火器伤亡的可能性,不再像从前那样“耀武扬威”了,并利用敌方火力的间隙向前冲锋。
总之,火器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事工程等各方面原有的固定模式,战争范围扩大、战争烈度增加,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也必然会随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