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
江陵的“望山1号”墓葬是江陵楚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内有许多珍贵的礼器、用器和大量的兵器,可见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男性贵族。
在他的陪葬物品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把保存良好的青铜剑,其中刻满花纹的一把尤为特殊,这就是传说中神秘的越王剑。
我国古代冷兵器在世界兵器史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悠远的华夏历史文明星河中,曾有一个宝剑最为辉煌的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无数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传奇宝剑都诞生在这个时代。
作为犀利的战争武器和无上的艺术瑰宝,湛卢、纯钧、巨阙、鱼肠、龙渊、太阿等东周青铜宝剑深深地融入了历史,成为2000多年来我国剑文化精神理念的发祥源头。
江陵“望山1号”楚墓越王剑是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位于楚墓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
2000多年后,当这把青铜剑从剑鞘中抽出时,仍然会发出亮眼的寒光。宝剑满身都是花纹,剑柄上缠有丝绸,剑格上镶嵌有宝石,宝石在灯光底下发出绿色的光泽。
如果用16层白纸试其锋芒,宝剑稍一用力便可将纸全部划破。
这把令人炫目的青铜剑长0.557米,柄长0.084米,剑宽0.046米。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气逼人,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剑首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
这把剑的剑格向外凸出,正面镶有蓝色玻璃,后面镶有绿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发出幽幽的寒光。剑身上还纵横交错着神秘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精美异常。剑柄以丝绳缠缚。
在这把锋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剑身正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仔细分辨为“越王鸠浅自乍用鐱”。
宝剑铭文中至关重要的两字王名为“鸠浅”,即“勾践”两字的通假字。因此剑上的8字铭文应该解释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稍高,锡的含量稍低,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他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3%,含锡量约为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
越王勾践剑位于墓主人的左侧,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填塞,其下部采用的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
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这又是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
此外,还有证据可以证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
第一,越王勾践剑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该剑发现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40年后,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第二,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发现的还有3把青铜剑,这3把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相对说来它们所处环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践剑,但是它们的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
第三,发现于江陵马山楚墓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以上所述均已说明,越王勾践剑能够不锈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勾践剑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
在用剑时,人的手指会经常摸到剑身,从而很快就将该处的硫化铜抹去,古代工匠们也并没有在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采用过硫化处理。但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就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
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
但锡有两点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现划痕,所以只能填在剑身的花纹内;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泽暗淡,失去了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被较广泛的使用。
墓主人邵滑,也称淖滑,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从《史记·甘茂列传》和《韩非子·内储说下》所载史料,楚怀王曾派邵滑到越,离间越国内部矛盾,诱使越国内乱,而楚怀王乘乱之机而亡越。
邵滑是楚国的一位老练的外交家,在齐破燕后,曾肩负了联赵魏伐齐的重要使命,之后,他又是灭越的大功臣,楚怀王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越王勾践剑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邵滑。
邵滑死时很年轻,尚不足30岁,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而把名贵的越王勾践剑随葬墓中,以显示他生前的功绩。
越王勾践剑之所以会流落到楚国来,和楚国灭越问题是分不开的。因此,江陵“望山1号”墓的上限必然在楚国灭越以后,下限必然在楚顷襄王迁徙都于陈之前。因为楚国灭越以前,越国正在强盛时期,勾践宝剑不可能流落到国外。
[旁注]
冷兵器 狭义上冷兵器是指古代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发明前,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后来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
绿松石 我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我国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我国藏族同胞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最为流行的神圣装饰物,被用于第一个藏王的王冠,当做神坛供品。
鸟篆 我国书法中篆书的一种,其笔画由鸟形替代,不仅装饰风格独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飞鸟入书表达了我国古人所推崇的一种为人之道,候鸟守冬去春来之信,“信”是鸟篆的意义所在。鸟不仅代表守信的人格,也是信息传递迅速的象征,自古有“鸿雁传书”之说,字与鸟同飞当然可以更快地将信息带往遥远的地方。
楚怀王(?-公元前296年),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为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误听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阅读链接]
从越王剑出土的这座楚墓出土的竹简、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与其他墓葬的同类器物分析比较,有人认为墓主是邵固并非邵滑,他应是生活在楚威王或早些时候,而史书记载中的邵滑主要政治与外交活动都在楚怀王后期,邵固与邵滑是生活于不同时期的两个人。
而第二种意见,根据史书和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两国一度互为盟友,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生下了楚惠王。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宝剑作为嫁女之器送入楚国,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据考古专家方壮猷方先生研究,越王勾践剑也有可能是越国王子奔楚国,客死郢都的随葬品。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则认为,春秋末年,各国相互角斗,故吴物入晋,而越器也出土于楚都。勾践灭吴以后,越楚接壤,更有交流互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