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奇珍——四大古墓及遗珍
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
睡虎地秦墓位于湖北省的云梦县,墓葬中发现了1100余枚秦代竹简,以及毛笔、石砚、墨块等文房用具,为研究我国书法、秦帝国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江苏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4000余件兵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其庞大规模、恢宏气势、奇特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宋陵,即960年至1127年宋朝北宋的帝陵。位于河南巩义境内,有皇帝及皇后、大臣等的陵墓300余座,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鼎足山下的田齐王陵
田齐王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个君王的陵墓,位于我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故城南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齐陵镇的东北和南面,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这里有150余座古陵墓,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的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因此也被称为“临淄墓群”。其中在齐陵镇南部,有田齐的六代国君葬在这里,被称为田齐王陵。
田齐王陵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据考二王冢为战国田齐太公子倄剡和齐桓公墓;四王冢文献记载为战国田齐国君威王、宣王、湣王和襄王墓。
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三足鼎立而得名。该山为高约60米的石灰岩山丘,北为辽阔的鲁北平原。
“二王冢”坐落于三山之间,就山造墓,方基圆坟,东西并列。方基接连成一体,民间有“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传说。
二墓东西并列,东西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高30余米,方基圆顶,墓基似有3层,逐层收缩,犹如山上之山,气势雄伟。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
二王冢依《史记》文献记载,最早认为是姜尚后裔姜齐桓公小白与景公杵臼之墓。
裴骃《史记集解》引《皇览》说道:
桓公冢在临淄城南七里所,淄水南……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
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
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但根据二王冢和四王冢“上圆下方”的封土形制、规模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可以推断出它形成于战国,而不是姜齐桓公、景公所生活的春秋时代。由此确认二王冢为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
田氏代替姜氏统治齐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公元前489年,田乞立姜齐悼公,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国之政的先河。后继的姜齐简公、平公、宣公、康公,也都以田氏为相,诸如田常相齐简公、平公,田盘、田白相齐宣公,田和相齐宣公、康公等。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公元前413年,齐国出兵讨伐晋国,第二年又讨伐鲁、葛和安陵,第三年又攻取鲁国一座城池。田白死后,由田和相齐宣公,在公元前408年齐军攻取鲁国的郕邑。
齐宣公死后,他的儿子康公贷于公元前404年即位。康公沉醉于酒色,政权操纵于田和手中。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迁于“东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其后,田和在浊泽会见魏文侯,请求魏文侯向周天子和众诸侯转达他请立诸侯的愿望。公元前386年,田和得到周天子立他为诸侯的允许,“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
在田完奔齐近300年、田乞专政100余年之后,姜太公之后终于绝祀,田氏贵族则一步步取代了姜氏王族,登上了齐国权力的顶峰。
田侯剡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并没有提到田齐第二代国君田侯剡。
《史记索隐》引《竹书记年》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但却又引《春秋后传》说:“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两处相互矛盾。
而后世认为,确实发生过田剡继立的事,并普遍认为太公田和、田侯剡、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疆、湣王地、襄王法章、齐王建依次为田齐政权的8位国君。
田齐桓公是田齐第三位国君。这一时期齐国国力比较虚弱,曾经和燕、魏、鲁、赵、卫国交战,而无功可言。只有田齐桓公将“养士之风”发展到极致而创办的稷下学宫,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
桓公午通过稷下先生们的议政、参政,初步巩固了田齐政权,并为后代国君在七雄争霸的战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奠定基础,应该是桓公午作为一代君王的最重要贡献。
田齐桓公午公元前374年起为田齐国君,在位18年,是一代名君齐威王的父亲。
两个“桓公”虽有相同的称谓,但姜氏“齐桓公”的登基时间比田氏“齐桓公”整整早了3个世纪。或许正是这相同的称谓,加上许多具体的原因,使后人将生活年代相差300余年的两位齐桓公混作一谈。
而齐景公已被认定为东周殉马坑拱卫的陵墓主人,位于齐故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距鼎足山足有10000米之遥。临淄南部边界地区从来没有发现姜齐国君墓地的迹象。
在“二王冢”西北山麓,有一冢一基两坟。墓基东西150米,南北110米,有3层。其上东西并立两方台,台上各有圆坟。“二王冢”东北40米处也有一座东西向的小冢。这些冢墓似与“二王冢”有关系。
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辈坟”、“四女坟”,位于鼎足山西南,牛山之东侧,东西直列,状若山丘。它南依山岭,北面淄水,皆就山造墓,方墓圆坟,呈东西向一字排开,四冢墓基相连,总长约700米。宛如连绵群峰,气势巍峨。
古时牛山一带万木葱茏,风光旖旎,后来的田齐统治者选择此处作为永久的安息之所,显然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域风光。
由于山水长期冲刷和耕作,墓基的北面、西面已经沟壑连绵,坑洼不平,但四冢墓基轮廓仍然清晰。
四王冢是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265年90年间相继执政的田齐威、宣、湣、襄王4代国君的陵墓。按自西而东的顺序:
西起第一冢墓基南北245米,东西约155米,圆坟高30米,是4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为齐威王墓。
第二冢的墓基约南北138米、东西145米,圆坟均较第一冢稍显矮小。为齐宣王墓,距齐威王墓130米。
第三冢为齐湣王墓,距齐宣王墓105米,高22米,周长190米。
第四冢为齐襄王墓,距齐湣王墓,南北245米,东西155米,高23米,与第一冢大小相等,墓基与第三冢间隔63米。周长130米。
4冢东西排列,总长541米,犹如4峰并立,气势雄浑壮阔,显现出一派泱泱大国气象。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郦道元《水经·淄水注》记载:
淄水又经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墓圆坟,咸高七丈,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余考田氏中称王者五,而王建迁于共以死。所谓四王,则威、宣、湣、襄是矣。
齐威王,名因齐,他是桓公午之子,田齐政权第四任国君,也是齐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者。公元前356年起执政,公元前320年卒,在位36年。
齐威王曾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使齐国大治。经桂陵、马陵之战,大败魏军,极一时之盛,列战国七雄之一。
齐威王即位初期曾经沉湎于灯红酒绿之中,一旦浪子回头便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代名君。邹忌“鼓琴”谏威王、拜相治国的故事,淳于髡“隐语”谏威王,使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其中的核心人物都是威王。
齐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为田齐政权第五任国君。公元前320年即位,在位19年。
齐国自田齐桓公午始,设立稷下学宫,倡导百家争鸣,至宣王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宣王给予文学游说之士很高的待遇,邹衍、田骈、慎到、环渊、淳于髡等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士达到上千人。
司马光《稷下赋》称赞说: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齐湣王,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17年。曾经号称“东帝”,后经苏代说之,去除东帝称号复称王。
齐湣王执政前期兵力甚盛,裕以并周室为天子,引起诸侯恐惧。公元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合谋,大举伐齐。湣王出亡于莒,楚使淖齿领兵救齐。淖齿阴谋与燕瓜分齐国领土,遂杀死齐湣王。
后世多以为,是齐湣王执政后期的穷兵黩武,毁掉了自己的半世英名,也断送了齐国的命运前程。
齐襄王,名法章,齐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七任国君。湣王死于淖齿之手以后,法章改变姓名到莒太史中做佣人,并与敫家女儿私订终身。
公元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田单破燕军,收复齐地后,迎接襄王返回都城临淄。
齐襄王在位19年,公元前265年归西,把一个破烂摊子留给他的儿子齐王建。44年后,消灭东方五国后的秦国一举灭齐,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四王冢北侧600米见方的范围内,另有排列井然有序的多座小型坟墓。在当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想指导下,有身份的人是忌讳在此修墓的,因此这些应该是王室成员或臣属的陪葬墓。
《周礼·春宫》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辩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
四王冢与近旁小型坟墓的排列,显然是“子孙各就其所出王,以尊卑处其前后”的公墓埋葬原则的具体体现。田齐王陵与这些置于陵前的墓葬高低错落,大小相衬,凸显着君王生前君临天下的气派和死后依然驾驭群臣的威严。
[旁注]
《史记》 由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
魏文侯 我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稷下学宫 “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学宫因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我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邹忌 我国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即今江苏省邳县,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孙膑 我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姜尚(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齐地,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姜齐桓公(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我国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阅读链接]
1977年,临淄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政府设石质标志于齐故城南。
1981年,临淄区政府对田齐王陵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修建了台阶、院墙,栽植了树木,刻制了石碑画像。淄博市政府于1982年拨款建“四王冢”石质标志一座,立于王陵北侧、胶济铁路以南的田野上。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