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下的汉楚王陵

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位于我国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4000余件兵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楚王陵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楚王陵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徐州地区所有汉代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遗物最多、内涵最丰富、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处特大型西汉王陵。

古城徐州自古为经济发达地域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东临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诗里说“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千秋”。

早在楚汉相争期间,汉高祖刘邦就曾封大将韩信为楚王,镇守在这里。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就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即徐州,管辖薛郡、东海等36县。

楚国是刘氏皇权的重要封国之一,楚王是当时楚国的最高统治者,西汉一朝,楚国传了12代王,至王莽的时候才断绝。

刘戊,是第一代楚王刘交的孙子。公元前174年继位,生性淫暴。传说即便是在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大丧期间,他也敢跑到皇宫里与宫女淫乱。

刘戊积极参与七国叛乱,公元前154年所率叛军被周亚夫打败,楚王家族为保自身利益,权衡利弊,劝其自缢,以死谢罪赢得中央王朝的谅解。刘戊于是拔剑自杀了。

刘戊自杀后,楚国宫廷考虑到他是反国之王,一旦朝廷下诏书,必然不能享受王者之礼,于是匆忙将刘戊下葬,给朝廷一个“既成事实”,结果汉景帝并没有过多追究这位堂兄的罪过,同意按王爷规格将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陵墓虽历经19年修筑,但当刘戊下葬时,尚未修完。

徐州市东郊有一座山峰,由于状若雄狮,故而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

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山为葬”,陵墓直接开凿于狮子山的山体之中。南北总长117米,宽13.2米,深入山下20余米,总面积851平方米,开凿石方量5100余立方米。

楚王陵宏大的地下玄宫几乎把山体掏空,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全国罕见。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竟是2000多年前古人靠铁凿、铁斧等简陋的工具,一凿一凿开山而成的。

楚王陵墓是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结构复杂,形制奇特。整座陵墓呈南北中轴线对称式建筑布局,从外至内依次为3层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门、甬道、侧室、前堂和后堂等。

楚王陵中还包括庖厨件、浴洗室、御府库、御敌库、钱库、印库、前厅堂、棺室、礼乐房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12间,其设施结构一应俱全,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视死如生”的丧葬观。

外墓道的主体部分。两侧的墙壁都是2000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有一座陪葬墓。这种在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墓中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4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

主墓室口4块塞石为一组,一共4组、16块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10米。

可惜在王莽篡位的公元8年左右,盗墓者们从天井东侧向西北方向挖盗洞,一直挖到墓门口,他们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塞石打上牛鼻眼,用绳系住,像牵牛一样平拖出来,然后从这里直接爬进了主墓。

但也幸好这样一来,盗墓者没有发现后面的3间墓室。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这些塞石每一块都重达五六吨,这样浩大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毛贼十天八天能干得了的。因此推测,这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在塞石的内侧有一块朱砂印文,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这块塞石所处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

由此可知,塞石是由内向外共分甲、乙、丙、丁4组,这一块就是位于第二组下面自东起的第二块塞石。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墓葬的设计者对每一块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准确的标注,可见西汉时期墓葬建设水平之高。

墓内发现了大量的铜钱,一共17.6万多枚,但其他遗物由于被盗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银器都已被盗,只剩下一些铜镜的残片以及铁甲片、铜箭头等。

墓室中有3件非常漂亮的金饰:左边是镶有祖母绿的金带钩,中间是金狮头,右边是金鹈鹕。它们不但金质纯净,雕工也十分精美。

可能因为当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而且玉龙象征着王权,把它盗出去,拿出去卖也没人敢买,留着还容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盗墓者没敢拿走。

楚王陵的外观十分宏伟,内部修凿却比较粗糙。在东面的地方,可看到明显正在打凿的痕迹,很显然楚王埋葬时还没有来得及完工。

一般来说,棺材都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但由于楚王陵没有完工,只好将棺材移到了甬道东面的棺床上去了。

楚王陵中的西汉彩绘兵马俑已埋藏于地下2000多年,共计4000余件,这支象征着卫戍楚王陵墓的部队分布于6条俑坑,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

兵马俑的步兵中有高大干练的官吏,也有一身戎装普通战士,如持长械俑、弓弩手俑、发辫俑;车兵中则有刀枪不入的甲胄俑和驾驶战车的驭手俑;骑兵俑则刚劲勇猛,蓄势待发。

1号坑前段全部放置站式俑,共516个,后段有陶俑约500件;2号坑前段放置各式陶俑832件,后段残存以跪座式俑474件;3号坑尚未开发;4号坑内有俑仅10余件,而且多破坏。

楚王陵的兵马俑有4条步兵俑坑和一条骑兵俑坑。整体看去规模宏大,造型美观,雄壮威武,并且塑造艺术与秦俑不同。秦俑以写实为主,而这些汉俑却是在继承秦代雕塑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即面部表情上具有写实的特点,而形体塑造上则运用了写意的手法。

陵墓也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遗存的载体,楚王陵还是一座地下文物宝库。虽墓主室曾遭盗掘,但墓中依然发现各类随葬器物2000多套,约上万件。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陶器、骨器等各类遗物。

玉器共有200多件,包括丧葬、礼仪、装饰、及生活用玉等方面。丧葬用玉包括玉衣、玉璧、镶玉木棺、玉板等;礼仪用玉包括玉戈、螭龙玉饰等;装饰用玉包括玉璧、玉璜、玉环、龙形佩、玉冲牙、心形佩、玉觽、玉舞人、玉剑饰等;生活用玉包括卮、高足杯、玉枕、玉带钩等。

楚王陵的玉器博大精深,挺拔生动,代表了楚国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东汉时期,玉衣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金缕玉衣只有皇家能够使用,诸侯王只能使用银缕玉衣,而在西汉时,玉衣制度并不严格,因此有金、银、铜或丝缕等,缕属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

楚王陵的金缕玉衣,用4000多片上好的和田玉玉片制成,玉片小而精致,有的仅0.005米见方,玲珑剔透,温和润泽,是发现质量最好的玉衣,堪称绝品。

玉衣的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形状,最大的鞋底片近0.09平方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0.001平方米,有的厚度还不到0.001米。

玉片的表面抛光光洁度很高,打孔工艺也很规范。一般一件玉衣由2000余片玉片拼缀而成,而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缀的金丝重近1576克,是我国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

楚王金缕玉衣长1.74米,从头至脚连成一体,非常像古代的盔甲。由于玉片与金丝的长期接触,有些玉片已泛黄色,而有些玉片在散落后落到铜器上,所以就呈现出明显的翠绿色。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从遥远的新疆运来玉料,再对每块玉片钻孔和磨光,编缀玉片还需许多特制的金丝,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费的人力物力十分惊人。

但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玉衣等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西汉人认为,魂与魄互相依存,而魄依附于身体,只要身体不朽,人就可以留住魂魄,在阴间延续原来的生活。

王侯贵族们由此相信美玉凝聚了天地之精华,穿上玉衣便可尸身不腐,因此他们死后不仅穿上玉衣,连头部的七窍,甚至下阴和肛门,都配有玉罩或玉塞。

楚王穿着玉衣长眠在玉棺中,玉棺一面髹漆,一面镶贴各种形状的玉板,数量达2095块,镶玉面积接近9平方米,而且多是来自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

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外棺。其内还有一套彩绘漆木棺,彩绘漆木棺放置由金缕玉衣包裹的楚王尸体。如果把金缕玉衣也看做一副亲尸的棺材,那么这位楚王使用3三套棺材,符合礼制关于诸侯王三棺的规定。

楚王陵中的兵器,如戈、戟、矛、铍、殳、剑等,填补了汉代初年冷兵器的一大空白。铜铍有好几捆,均为实用兵器,有大小两种,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兵器从秦末到汉初的演变过程。

楚王陵中发现印章200余枚、封泥80余枚,其数量之多,为历代王陵所仅见。印章封泥内容分为楚王廷官吏、军队武官、地方职官三类。

另外,楚王陵中发现的银盆可能是汉代最大的银器,还有显示王者风范的赤金带扣、“月如水,声如磬,万里无云”的玉耳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走盘珠……件件都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

由于狮子山楚王陵规模大而主体建筑部分相对狭小、结构上缺少厕间和排水设施、建造粗糙、兵马俑仓促掩埋等现象。这座楚王陵墓几乎就和地面上的王宫一样,随葬品也包括了楚王生前所使用的一切物品。这些精美的遗物,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西汉楚国的历史风貌。

[旁注]

王莽 字巨君,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王莽被看做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朱砂 在我国古时称作“丹”。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朱砂“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后世的皇帝们沿用此法,用朱砂的红色粉末调成红墨水书写批文,就是“朱批”一词的由来。

螭龙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我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两子,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

和田玉 是一种软玉,俗称真玉。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坚韧、光洁。产于我国新疆,与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甘肃酒泉玉、辽宁岫岩玉并称为我国五大名玉。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我国西汉的开国功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韩信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汉景帝(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名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他又为儿子汉武帝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至武帝的过渡。

[阅读链接]

1977年,青年考古工作者王恺从洛阳市博物馆调回故乡徐州,一踏上这块充满浓郁楚风汉韵的土地,他就盯上了楚王陵。徐州城四周埋葬着西汉12代楚王,在王恺回来之前,徐州只能确定第一代楚王刘交的陵墓,其他11个楚王谁也不知道葬在何处。

1984年12月的一天,山脚下砖瓦厂的一个民工正在挖地窖。无意中发现了徐州彩绘兵马俑。

1985年10月,王恺率领物探队找遍了的每个角落。他们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铺地砖。这表明,在汉代的时候,上有建筑物。王恺断定,这里就是当年楚王的陵园。碎石是当年古人在这里开山挖墓时剩下的,楚王陵墓就在主峰的腹腔里。

1990年,王恺和大家一起共找到了6座楚王陵,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楚王陵。通过对出土的铜钱及印章、封泥、兵器的精心考证研究,王恺认定,墓主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