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子产改革
子产名叫姬侨,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在执掌郑国国政期间,推行市场化改革,首创依法治国,广开言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使郑国在复杂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安定,经济得到了发展。
子产与孔子同时,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当时的郑国地盘不大,处于周围大的诸侯国的夹缝之中,形势却异常复杂。
国内政局也颇为不妙,郑穆公的儿子个个都是郑国有话语权的人,而且相互之间为了利益打得昏天黑地。子产亲身经历或亲手处理过郑国的许多政治事件,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
公元前565年,郑国的公子发率军攻蔡,获得大胜,郑人皆喜。子产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
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也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
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公元前554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
在同周围诸侯强国的一系列交涉中,子产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公元前548年,子产随子展率师伐陈,强调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
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国人称之为知礼者。
公元前547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公元前543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经历了许多事情的子产明白,当前,如不经历一场彻底的制度革新,内忧外困的郑国万难应付危局。于是,他在执政的当年,就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子产首先推行市场化改革,实施了著名的“做丘赋”,就是按丘收取军赋的制度,除了井田上的部分收获归国家所有外,私人土地也要征收军赋。
春秋时期,由于一些贵族占田过度,原来的公田共耕的井田制已衰落,私有土地随之出现,原来的赋税制度也就实行不下去了,一些诸侯国被迫在田制、赋税等方面陆续进行改革。
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楚国的“量入修赋”等,其基本特点是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因而在客观上带有承认私有土地合法性的含义。
子产实施的“做丘贼”稍晚于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但在精神上却是一致的。一方面,子产注意不过分冲击激怒旧贵族;另一方面,对新涌现出来的私田采取比较宽和的政策,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居民以“伍”的形式编制起来,允许其正常生产,对其征收赋税。
从法理上说,对某事征税,该事也就在客观上拥有了准合法地位。此外,“做丘贼”改革还有效扩大了军赋的课征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实力,小小的郑国很快拥有了700乘以上的战车。
而从当时土地私有者对新法的态度来看,丘赋的征收量似乎并不很苛重,这应该是经济发展、税源丰裕的结果。
郑国素来以商立国闻名于世。子产下令,不许贵族依仗权势强买强卖商人的货物,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从而给民营商业的发展开了绿灯。他还一反西周以来由官府监督商品价格的做法,坚持实行不许市场上的商人要谎价的政策。
此外,子产还认为,在市场流通中,商品价格的贵贱,不应由政府作预先的规定,而应随行就市,依市场供求关系和商品的价值由买卖双方自由拟定。
由于有政府做后盾,郑国的富贾巨商经常在各诸侯国间从事经商活动。《韩非子》里讲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都发生在郑国的大街上。
子产这种尊重价值规律、主张商业自由的观点,就是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也极有进步价值。
除了推行市场化改革,子产走的是依法度治国的路。在春秋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反对旧贵族垄断权力,主张公开有关法律,以维护经商自由、私人财产权利。
子产顺应潮流,于公元前536年将修订后的成文法公之于世,这就是著名的“铸刑鼎”事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布成文法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根据“周礼”,贵族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律条文具有私密性,不能随意扩散。因为西周及其以前的社会没有成文法,也不需要成文法。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
而子产铸刑鼎后,法与非法的界限清晰可见,国家定刑量罪有了公开的、统一的标准,法律便真正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所有这些都是与“周礼”相抵触的。由于普通百姓跟贵族享受了同等的权利,旧贵族的一项重要特权从此便被取消了。
子产之所以强调铸刑鼎的作用,是因为改革是一个整体,田制、税制、护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发出诸多社会矛盾,需要新法提供保护,所以铸刑鼎绝非一般的刑法,还具有维护和巩固子产新政的价值。
据《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当年郑国大旱,屠击等三大夫奉命祭祀桑山,却伐光山上所有的树木以祈雨。子产闻讯非常愤怒,认为祭山本为涵养林木,三大夫滥伐山林是有罪的,遂下令夺其采邑,把三个家伙的饭碗给端了。
子产还非常注重广开言路,他曾经在不毁乡校这件事上,集中阐述了统治者接纳社会舆论监督的主张。
乡校是休闲聚会的公共场所,人们常在这里议论国事。
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然明听后心服口服。他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善治,最重要的是政治清明,广开言路。子产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民众对朝政的批评,这对统治者以社会舆论自检,显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公元前522年,执政20多年的子产逝世,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有积蓄为他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
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
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河水中,悼念这位值得敬仰的人。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这就是现在郑州市的金水河。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孔子闻及子产死,为之而泣,并说“古之遗爱也!”意思是他表现出的伟大仁爱精神,是古代贤明博爱的遗风啊!
事实上,子产在改革开始曾经遭到了郑国人的反对,甚至有人说“孰杀子产,吾其与之”,意思是谁杀了子产,我将以倾家荡产来奉献他。
3年后,人们从改革的实效中体会到改革的好处,社会上,无论权贵还是百姓,大家对子产的看法也从怀疑、指责,转向了信任和称颂。
于是百姓编着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可以看出子产深得民心。
人民之所以会在改革初期对改革者一片唾骂,甚至是威胁改革者,这是因为人民并不了解改革的最终成败,对改革者作出的承诺缺乏信誉支持,当然也对改革者的改革能力有偏见和怀疑。
改革者有胆识和魄力还不够,要平和人民的情绪,那只有一种手法,就是关于改革的真理,一切改革的利益最终会会属于人民。
[旁注]
执政 掌握国家大权,掌管国家政事。宋代称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官,金、元制略同。近代以来,执政通常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
军赋 也称赋或兵赋。赋在最初产生时就与军事需要相关。征赋的主要目的是供应军费,故称此赋为“军赋”。赋是在土地与工商山林川泽之外的收入,其用途是供应军需。
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900亩土地,划为9块,每块100亩,8家共耕中间的100亩公田,每家都有100亩私田。
刑鼎 将刑法铸在青铜器皿鼎上,成为国家的大法,昭告于天下,增加法律威信,这样的鼎就是刑鼎。公元前536年3月,执政郑国的子产铸大鼎,将国家法律条文铸在上边,把鼎放在城中繁华之处向世人公布。这是我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
采邑 也叫“采地”、“封地”、“食邑”。古代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赏赐的人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郑穆公(公元前648~公元前606年),姓姬名兰,我国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任国君。幼年时曾因国内叛乱先后在秦晋两国流亡,后来在晋文公重耳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他为人反复无常,首鼠两端,为给诸侯国所不齿。
楚康王(?~公元前545年),芈姓,熊氏,本名熊招,楚共王之子。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545年在位。在位期间,力挫东吴,改革内政,四伐郑国,巩固同盟,终与晋楚并霸当时。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东周时期鲁国陬邑,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链接]
子产心地仁厚,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
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子产的仁德已普及扩大到物类。
由此可见,爱惜物命,放生善举,并不只佛教提倡,像子产一样的圣贤君子,自然也是遵守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