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改革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和军事家。

周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北周政局,他极力摆脱鲜卑旧俗,大力灭佛,接受华夏儒家文化,终于使北周转弱为强,并最终统一了北方,为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是奠定北周国基的鲜卑族人宇文泰的第四子。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12岁时就被封为辅城郡公。后来又被拜为大将军,出镇同州。

北周明帝即位,宇文邕入为大司空,进封鲁国公,参议朝廷大事。宇文邕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如果有事问他,他总能说到点子上,所以北周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60年,北周权臣宇文护毒死北周明帝宇文毓,立当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

572年,周武帝诛杀了宇文护,除去了心头之患。这是周武帝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周武帝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从内乱倾轧中解救出来。清除了绊脚石,周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周武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革府兵制。

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的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3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

这一规定,使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

周武帝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大力灭佛。当时北周的佛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寺院的和尚们不但不当兵,不纳税,而且面对灾民时,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赈灾,反而趁机吞并农民土地,使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

灭佛这一策略暗暗在宇文邕心中生成。他认为,灭佛不仅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扩充军队之必须。

573年底,周武帝召集道士、僧侣和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周武帝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佛教应该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气。

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但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僧侣的讥讽、反抗都无济于事,反而更增添了周武帝对灭佛的决心。

574年,周武帝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毁掉经像,驱散沙门、道士,令其还俗。并尽除佛、道二教相关礼典。一时间,北周境内焚经驱僧破塔者不计其数。威胁北周政权的佛教寄生势力受到严重打击。

周武帝在灭佛的同时,尊奉儒教人士,弘扬中原文化。

577年正月,周武帝率军攻入齐国邺城时,齐地佛风最盛,周武帝决心将尊儒灭佛的政策在齐地推行。

齐国有一个叫熊安生的经学家,博通五经,是北齐名儒。他听说尊儒灭佛的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打扫院落,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

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不久,周武帝果然亲自来拜见他了。周武帝给了这个儒生很高规格的礼遇。

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叙废佛的理由。僧人慧远以警告周武帝,破灭三宝,将入阿鼻地狱。周武帝没有惧怕所谓死后下地狱的警告,下令禁断齐境佛教。

周武帝灭佛一事,被佛教徒视为佛教浩劫,竭力攻击。但从当时历史来看,周武帝的灭佛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

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灭佛的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周武帝灭佛,是强国富民之上策。”

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北周能够积蓄实力,国力大大增强,为灭掉北齐和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

但是自从北周武帝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齐却处于政出多门,不胜其弊的状况。

北齐后主高纬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不爱说话,胆子又小,因此不愿意接见大臣。大臣向他奏事时,都不敢抬头看他,往往是把要讲的事撮其大要,略略一说就慌忙退出了。

高纬对理政全无兴致,日常生活却十分奢侈,整日里和一些宠臣、美姬鬼混,自弹琵琶,唱无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数。

齐朝的老百姓给他送了个雅号,称为“无愁天子”。高纬还随意封官,连他宠爱的狗、马、鹰、鸡都被封为仪同、郡官、开府。北齐的政治一团漆黑。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齐混乱的局势,决定出兵伐齐。

575年,周武帝命宇文纯、司马消难和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和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和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

周武帝自率大军60000人,直指北齐河阴,不久顺利攻下了河阴城。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颇得民心。

576年,北周再次出兵伐齐。此次伐齐,周武帝集中了14.5万兵力,并改变了前次进军路线,亲自率部直攻晋州。周军主力进抵平阳城下。

这时的高纬正带领妃子冯淑妃在今山西生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的天池打猎。

晋州告急的文书,从早晨到中午飞马传送了3次,右丞相高阿那肱居然不去报告高纬,理由是“大家正为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闻!”

直至晚上,信使来说“平阳已陷”,高纬慌忙逃到邺城。

577年,北周第三次出兵伐齐。周武帝率军攻破邺城,高纬于先一日逃往济州,又从济州逃往青州,正准备投奔陈朝时,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长安,第二年被杀。

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

北方的局部统一为,隋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

统一北方以后,周武帝并没有居功自傲,仍然致力于北周朝政。他在北齐地区继续推行灭佛政策,使整个中原地区40000余所寺庙全部成为王公宅第,300余万僧徒统统成了政府编户百姓,当兵的当兵,务农的务农。

周武帝下令放免奴婢和杂户,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于同州开龙首渠,以扩大灌溉面积。

他还制订了“刑书要制”。刑书要制在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对豪强地主隐没土地和人口也同样施以重典。此外,他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

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历史看似要赋予周武帝机会,却最终没有给予他时间。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周武帝一生戎马倥偬,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还勤于政事,生活简朴,平居常穿布衣,盖布被,后宫不过10余人。

连《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也称赞说:“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周武帝不愧为我国历史中的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

[旁注]

府兵制 我国古代兵制之一。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535年至551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

阿鼻地狱 阿鼻意为“无间”,即痛苦没有间断之意。意为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地狱,指八大地狱中的第八狱。佛教认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在阿鼻地狱永受苦难。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杂户 北魏至唐代户口的一种。其身份低于普通百姓,高于奴婢,属“贱民”阶层。鲜卑拓跋部在统一北部中国的过程中,往往把俘虏作为官府役使的各种特殊户口,如工匠、乐人、屯、牧等杂役人,因为名色繁多,故称为百杂之户,即杂户。

北周明帝(534年~560年),宇文毓,鲜卑族,突代郡武川人。北周皇帝,谥“明帝”,庙号世宗。在位期间,北周的文化事业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使汉族文化逐渐深入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北周武帝灭佛教,学习汉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高纬(556年~577年),字仁纲,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朝政败坏。信巫觋,祈祷不加节制。宠任佞臣,杀害宗室,大臣如高长恭、斛律光等。好奢侈,大起宫殿。后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

杨坚(541年~604年),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尊号“圣人可汗”。他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社会各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使我国成为盛世之国。隋文帝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即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明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阅读链接]

北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是突厥的王族,当初周武帝为了统一中原,便谋划和突厥联姻。

阿史那氏端庄美丽,但周武帝并不喜欢她,他们在一起生活了9年,始终没有生下一男半女。阿史那氏28岁那年,36岁的周武帝去世,宇文赟即位,阿史那氏成了皇太后。

两年后,宇文赟去世,宇文阐即位,她就成了太皇太后。但不到一年,宇文阐被杨坚废掉,两个月后被毒死。又过了一年,阿史那氏去世,时年32岁,上谥号为“武德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