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该书源自作者之一的我近10年前(2004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从张新教授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我以“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为选题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的答辩。
2007年7月,当我完成学业收拾行囊返回古都洛阳之际,我的导师张新教授特意赶到人民大学品园4号楼我的宿舍给我送行。临别之际,导师留给我的“回去好好干”的勉励话语使我至今难忘。回到洛阳后,在我投入到繁忙而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时,又恰逢我国繁荣发展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大好时期,时代呼喊理论发展,于是在我的博士论文以及后续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当代建构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为选题申报了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并得以获批。也正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和课题组的成员又重新研读了与之紧密关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马克思对唯灵论批判的诸多思想。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又萌发了撰写“马克思唯灵论批判思想”的念头。
从哲学的角度看,唯灵论的实质就是把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体或建构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自由主义主张实质上就是唯灵论。宗教是唯灵论的,而与宗教紧密相关的政治与经济领域也是唯灵论。马克思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批判,是以对宗教的批判为前提,继而过渡到对法与政治的批判,最后停留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因此,马克思对唯灵论的批判,既包括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也包括对政治唯灵论、经济唯灵论与人权唯灵论的批判。马克思对宗教、政治、经济与人权唯灵论的批判,其意图在于颠覆资本主义永恒的神话,力促无产阶级形成整体的阶级意识,不为抽象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原则的迷惑,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在紧张而繁忙的写作过程中,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富明与李清聚两位博士对该书撰写在内容上也给了诸多启发;当然,这一著作也是我与课题组成员在以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发散的过程。另外,我所指导的即将毕业的硕士生李霄同学的论文选题是以此书题目为题的,她在该书写作过程中承担了收集材料的任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然,古人言: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感谢诸多前辈以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夯实了我们的研究的基础,最终得以成该书。
苗贵山
2015年6月于河南科技大学文科楼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