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据《中国兵书知见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 3380 部,尚存 2308 部。它们不但是我国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在世界军事史中也享有盛名。

据记载,我国古代军事著作萌芽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军事与战争问题的记录。西周时期产生了专门兵书《军志》和《军政》。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出现了专门指挥作战的将领和军事家,军事著作也随着战争的需要而大量问世。比较著名的有:《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

另外,卫鞅的兵法、庞煖的兵法、儿良的兵法、信陵君集宾客所著的兵法也很有名。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著作创作的一个高峰。战国以后,还产生了专门论述战术问题以及“兵阴阳”(讲天候地理卜筮)和“兵技巧”

(讲军事技术)的军事著作。

秦始皇焚书禁书,并未禁绝兵书。约在秦汉之间,又有名著《黄石公三略》问世。西汉王朝深知兵书的重要,立国之初就命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整理兵书。当时,共搜集到 182 家兵书,

其中战国兵书占大多数,经过删取,选定了 35 家。后来,步兵校尉任宏重新编制分类,著《兵书略》,把兵家及其著作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魏以来,尤其是三国时期,由于群雄并起,战争频繁,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著述也应运而生,如曹操发布的各种军令和诸葛亮撰写的《将苑》等。

晋和南北朝时期,兵书无名篇传世,仅在《士志》、《士录》中有兵书的著录。

唐代足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战争和战备被渐渐淡化了。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兵书,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李荃所著的《太白阴经》。

我国古代兵书著述到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和倭寇对边防的侵扰,军事研究越来越广。宋代开国后出现的第一部对后世有影响的兵书,是许洞所著的《虎铃经》。该书论述了许多用兵的实际问题, 并汇集了许多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宋仁宗鉴于武备废弛,边防屡吃败仗,下诏令召集官府有关人员编辑兵书。后费时五年,编成了《武经总要》。该书序言由皇帝亲自撰写。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百科性兵书,它较为详细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军事制度。北宋神宗为了开办“武学”,培养军事人才,又诰命朱眼、何去非等校定《孙子》、《吴子》、

《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和《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颁布为武学必读之书,统称《武经七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它对宋以后军事学和战争实践影响很大。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一些很有特点的军事名著。如何去非撰编的《何博士备论》,陈规、汤é编撰的《守城录》, 陈傅良编撰的《历代兵制》,以及无作者可考的《百战奇法》等。

由于国家防务的迫切需要,明代的军事著述也很丰富。赵本学及俞大猷著的《续武经总要》,把明代以前有一定影响的二十二种步兵阵法,“绘为图,纂为法”,又把汉唐以来文人俗儒编造的阵法一十七种辨假以非之,对后世颇有影响。戚继光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对于整顿边防、训练部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明代的另一部兵书《投笔肤谈》,仿照《孙子兵法》的体系,明显地反映出明朝后期的御侮思想。明代的军事名著中,还有评论历代战略防御的《洴澼百金方》,筹划沿海防务的《筹海图编》,论述选练、作战的《阵纪》,辑录名将传略的《广百将传》,论述火药、火器技术的《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以及类书型著作《登坛必究》、《武备志》等等。

清朝为了宣扬文治武功,把兵书列为仅次于儒学的第二位。但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却把一部分兵书列为“禁书”。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兵书仅二十种。这一时期的军事著作,更加重视从历史、地理角

度论述用兵之道,如《读史方舆纪要》、《灰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