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战”和“气象战”是什么样的作战手段?
所谓“环境战”,也称“地球物理战”,是人为地改变自然环境状态来为本事目的服务的一种作战手段。它包括制造暴雨、洪水、地震、山崩、地滑、泥石流、海啸、磁暴等现象,目的是要创造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敌人的作战条件,以便改善作战态势,转换力量对比,加速作战进程。
实施环境战需要有改变环境的技术和物质力量。古代,常常利用水和火来造成克敌制胜的条件,就是环境战的雏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出现了通过改变环境状态来影响作战进程的战例。例如,1945 年 4 月,苏军在强渡奥得河时,德军在河的上游炸毁了水库大坝,淹没了苏军的渡河出发地,使渡河严重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环境研究机构,探讨改变环境的各种技术。例如,试用核爆炸的能量,激发地震和海啸;试验人造磁暴给无线电通信、导航和雷达带来的影响;进行控制台风的试验;利用暴风雨袭击对方等。
环境改变技术目前仍然处在研究阶段,但从其发展趋势看,利用某种技术改变环境以达成一定的战术和战略目的,在未来战争中有可能成为现实。因此,这个问题已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
1974 年,联合国裁军委员会第一次讨论了“环境战”问题,许多国际组织都对环境战进行了抨击。他们强调,环境战将对人类生存产生广泛、深远和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为军事目的改变环境状态的行动。
1976 年 12 月 1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它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但是,有些国家至今仍在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试验,把它作为军备竞赛的内容之一。
“气象战”是环境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称为“天气战”或“气候战”。它是用人工方法来影响局部的天气和气候,以此作为武器来推进作战的一种手段。
对天气和气候施加影响,离不开一定的气象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技术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成一种造雾剂。
1943 年 9 月,美军第 5 集团军在意大利的沃尔图诺河上利用造雾剂制造
了一条长约 5 公里、宽约 1.6 公里的雾层,成功地掩护了部队的渡河行动。二次大战后,由于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些国家
提出了进行气象战的各种设想方案。例如,以人工降雨造成洪水泛滥和交通阻塞;以人造干旱削弱敌国经济;人工引导台风袭击敌方港口和海岸设施; 人工诱发闪电制造森林火灾;以及人为地使某一地区的气候发生灾变等等。美军在侵越战争中,曾用飞机向云中投掷碘化银弹,企图通过人工降雨造成局部地区洪水泛滥,阻碍越军的机动和物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