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的概况如何?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东战争”,是指 1948~1973 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四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发生于 1948 年 5 月 15 日~1949 年

2 月,有的国家的停战签字在 7 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于 1947 年 11 月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遭到阿拉伯各国的坚决反对。

1948 年 5 月 14 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民族委员会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出动 4 万军队(后增至 6 万)向以色列进攻,逼近以“临时首

都”特拉维夫。以色列紧急扩军,使武装力量发展到 10 万人,展开反攻与进

攻。阿方由于内部予盾和受帝国主义掣肘,最后战败,于 1940 年 2 月~7 月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战后,以色列夺取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96 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七运河战争,发生于 1956

年 10 月 29 日~11 月 6 日。当时,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

运河,向埃及发动联合进攻。以色列出动 4.5 万名侵略军,分四路侵入西奈

半岛,5 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英、法出动军队 16 万、舰艇 100 余艘、

飞机 200 余架,袭击埃及海、空军基地,占领了塞德港和富阿德港。埃及在

只有 15 万兵力的劣势情况下,军民联合作战,对入侵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

抗。在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英、法、以于 11 月 6 日起被迫相继停火, 随后从埃及领土撤离。战后,以色列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发生于 1967 年 6 月 5 ~11 日。当时,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出动 25 万兵力,1000 辆坦克,300 架飞机,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起突然袭击。埃叙约三国共拥有兵力 33 万,武器装备的数量也占优势,但由于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反击受挫。

10 日起,埃、叙、约先后被迫同意停火。战后,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西奈

半岛和戈兰高地在内的 6.5 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发生于 1973 年 10 日 6~24 日。当时,埃及和叙利亚为了解放在“六·五战争”中被夺占的土地,集中了 51 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的主力,分别向被以色列侵占的两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军当日即突破以军防线,次日, 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海空军协同强渡运何,陆军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以色列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 40 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对叙军阵地和后方城市

进行空袭,以 3 个师转入进攻,越过 1967 年停火线,构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继之将重点转向西线,与埃及展开坦克大战,陆军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达比亚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 3 集团军构成合围态势。这样,北线和西线的战场主动权都被以军夺得。

10 月 24 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次年 5 月,叙利亚

也与以签署了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战后,埃及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 10

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北线以军撤至 1967 年停火线以西。1982

年 4 月,根据 1979 年 3 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