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浊世美少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坐落在钱塘江畔、西子湖边的杭州,自古就号称东南形胜之地,山川秀美,民殷物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侠客志士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交游、击剑吟啸,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

清朝乾嘉年间,正是史称“康乾盛世”的末叶,富丽繁华的气氛还未散尽,在杭州城东马坡巷,有一座深宅大院,宅子的主人姓龚名丽正,是这一带有名的才子。

这龚家乃杭州的名门望族,据说其祖籍河北涿州,南宋时渡江南下,先居住在浙江余姚,后来迁入杭州,著籍仁和(今杭州),到龚丽正这一辈, 龚家已在这里生活了 400 多年。几百年间,龚家人丁兴旺,才子辈出。龚丽正的曾祖龚茂城,是太学生。祖父龚斌为邑增生。龚茂城、龚斌二人都以人品出众,学问精深受到乡里推重,故被朝廷封为六品朝议大夫。龚斌有 5 个儿子:敬身、澡身、禔身、理身、治身。长子龚敬身,读书考试,一帆风顺, 先中举人,再中进士,先在京师担任内阁中书等职,后被派往云南担任楚雄知府,不久升任云南迤南兵备道。任职期间,办事公正,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故很受地方的尊敬。后因父母辞世,遂辞官回乡。现在马坡巷的这座宅子便是他辞官回杭州后所置。

龚敬身无子嗣,其弟禔身却有 4 男 2 女,为此,龚禔身便将次子丽正过继给哥哥为子,这样,龚丽正便成为龚家长房的长子,后来也做了马坡巷这座宅子的主人。

1792 年 8 月 22 日,天气晴朗,马坡巷龚府里显得很紧张,家人们进进出出,匆匆忙忙,人们都在等待着什么。原来龚丽正的第一个孩子就要降生了。中午,后院房内传出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不一会传出话来,说夫人生了一个男孩,母子平安。全府上下很快欢腾起来,龚家的长孙出世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小公子渐渐长大,人们发现这孩子特别惹人喜爱, 长得鼻直口方,圆圆的脸,红扑扑的,笑起来如同一朵绽开的桃花,两只眼睛水灵灵的,炯炯有神。最奇的是头顶竟有 4 个漩,人人见了都说罕见。

这个小公子便是晚清杰出的思想家、诗人龚自珍。

尊循祖辈父辈走过的道路,龚自珍从小就得学习四书五经,练习做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尔后由翰林院再入朝为官,在朝堂上则规谏皇帝、议论政事,到地方则勤于政事,治理好地方,最终做一代名臣。的确,龚自珍的上一代人是这样走过来的。他的亲生祖父龚禔身, 也是进士,并入朝为官,受人尊敬。其父龚丽正,在自珍四岁时中举,五岁时中进士,被授以内阁中书之职。因政绩颇佳,一路升迁,最后官做到江苏省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自珍的叔父龚守正则做到礼部尚书。

在走科举做官这条路的同时,在学问上,龚自珍的父辈们 也为他作出了榜样,那就是吟诗作赋,写考据文章。龚敬身著有《桂隐山房遗稿》,龚禔身著有《吟一、浊世美少年 - 图1山房诗》,龚丽正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等。而龚自珍的母亲段驯则是著名的乾嘉考据学大师段玉裁的爱女,段驯受家庭薰陶,也能写一手好诗文,著有《绿华吟谢诗草》。

然而,时代不同了,展现在龚自珍面前的是一个即将发生翻天覆地、千古未见的大变局的世界。

嘉庆之世,繁华盛世已成云烟,国内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受贿横行,他们整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时人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被视为清官的人尚且可以聚敛到这么多财富,那贪官从老百姓头上搜刮到的财富就更难以计数了。另一方面,老百姓的生活却极为艰难,土地丧失,无家可归,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穷困哀苦,无以自存,困苦中的人们不得不组织起来,与那些贪婪横暴的统治者作斗争以争取生存。这样各种各样的秘密会社迅速发展起来,白莲教、天理教等纷纷在全国各地进行活动,收罗成员, 宣传反清主张,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最使统治者震惊的起义,是天理教首领林清率众攻打皇宫的那一次斗争。

1813 年秋,林清带领 200 人秘密潜入北京,他们以头裹白色巾帕为号, 在皇宫内参加天理教的太监接应下,分两路从东、西华门冲入紫禁城。当时嘉庆皇帝不在北京,宫内守军又无防备,结果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消息传至上书房,皇子是宁(后来的道光皇帝)急忙命人调来军械,组织军队与冲入宫内的起义军进行厮杀。起义军由于人单势孤,又无外援,最后全部被捕或牺牲。直至今日,当初起义军射在隆宗门匾额上的一支箭头仍然留存在上。这次起义使嘉庆皇帝和大臣们整日胆颤心惊,坐卧不宁。

暮气沉沉,没有生机,一副大厦将倾的凄冷景象,这便是龚自珍生活时代清王朝的缩影。

在内忧不断的同时,清朝的外患也日益严重。自清中叶开始,欧洲殖民者的炮舰已经在中国沿海游弋了,而北方则常能听到殖民者掠夺东方的枪声。英国人自从在印度洋立住脚跟,随后就把目光瞄准了中国。当时的清朝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几亿的人口,庞大的市场,殖民者既想向这个国家倾销工业品以赚取高额利润,又想从这块土地上掠夺他们垂涎已久的数不尽的财富。然而当时清政府施行镇国政策,只在南方广州开了一个小窗口与他们打交道。殖民者倾销工业品的活动失败了,他们没能赚到他们想要的财富;可他们自己却又要不停地从清朝购买茶叶、丝绸等。贸易,这个在殖民地看来本来可以让他们赚钱的活动,现在却在让他们亏本。为改变这种局面,他们不顾清政府的禁令,把罪恶的鸦片贩买到了中国,大肆向中国内地走私贩买鸦片。很快,清朝国内上至高官下至百姓,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鸦片发出的毒气妖烟使清朝社会更加糜烂,殖民者却眉开眼笑了,他们拿到了一箱又一箱的白银。在白银大量流失,财政日益困难,军队战斗力降低等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面前,清政府选择了禁烟。就这样林则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殖民者不甘心从此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依仗船坚炮利,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屈辱和约,向他们打开国门。从那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就经常听到殖民者肆无忌惮掠夺财富,瓜分中国政治经济权益的吵嚷声。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时代大风暴未来之前,龚自珍,以他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惨变的来临,他再也无法按照长辈们的教导去做考据,去做通儒, 去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官僚了,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现状,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了一篇篇批判专制腐朽、要求改造社会的文章,而他吟出的诗篇都满含着怒雷惊涛之音。在长长的黑夜里,龚自珍正试着点亮那盏用来寻找光明的灯。

少年时期的龚自珍生活十分丰富,私塾读书只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他还在治学的各个方面受到了良好的启蒙,学会了吟诗击剑,

结交了一批具有奇特性格的朋友,培育了他那歌泣无端、哀乐过人的雄奇性情。

母亲段驯虽是汉学家段玉裁之女,但她教育龚自珍却不是从考据经文开始时,而是让他学习古典诗文。六、七岁时,段氏就常在帐外灯前一句句教自珍读诗文,所教的不是《诗经》,而是清朝的吴伟业、方百川、宋大樽的诗文。吴诗婉丽,宋诗清新,方百川的文章则气势磅礴,龚自珍经母亲口授, 很快就喜欢上这三家诗文。三家诗文明亮清新的风格、震动人心的气势深深感染着自珍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心灵深处埋藏下了这几家文字的神韵,此后作文吟诗往往不自觉地显示出来。

因为父亲在北京做官,7 岁的龚自珍就随父母移居京师。8 岁时龚丽正把家搬到下斜街,所住房子的院子里种有山桃花,春花烂漫时节,龚自珍就在花下背诵诗文。因为每天从私塾放学回来,父亲龚丽正都要抄《昭明文选》一篇让他背诵。

龚自珍 10 岁那年,京师周围因连日大雨,河水陡涨,冲决河堤,泛滥成灾。龚丽正就让人把自珍母子送回杭州。在杭州住了两年,每日仍由母亲段氏督促读书。少年龚自珍身体瘦弱,多愁善感。很小的时候,每当斜阳西下, 哀怨的箫声自远处传来,龚自珍就会痴痴地听,会下禁流下感伤的泪水,以后就爱上箫笛,自己也学着吹。这时龚家住在西湖边,有一个小亭在幽僻的六桥,龚自珍就常去那里,斜倚亭栏面对湖水,吹几支曲子。有一个春天的夜晚,他头上梳着两个发结,穿着淡黄色的衣衫,依栏吹笛,唱着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洞仙歌》词。幽幽的笛声,伴着自珍稚嫩的吟啸,在清冷的湖面上,随春夜微风一丝一缕的传出很远。多年以后,一位当年曾见此情景的人画了一幅《湖楼吹笛图》赠给自珍作为纪念,并写上了一首《水仙子》词1813 年,龚自珍 13 岁。龚丽正携妻子乘粮船赴京,住在横街全浙新馆。自珍被送到宋璠先生的私塾里读书,在那里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练习对对子, 学做八股文。

这时,外祖父段玉裁开始教龚自珍学习《说文解字》,学习文字学。乾嘉汉学讲究读书自识字始,《说文解字》正是文字学的基本入门书。以经说字,以字说经,在外祖父的指导下,龚自珍开始研究经学,同时学习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他 14 岁开始研究古今官制。16 岁又开始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此留意于版本目录学。同时开始收罗书籍,个人藏书日渐丰富。17 岁那年,父亲龚丽正带他参观太学,拜谒孔庙,指点他识读石鼓文,他又对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主要研究古代铜器和石刻)产生兴趣,为以后研究金石学埋下了伏笔。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老师教授他的知识又比较广泛,龚自珍从小就遍读群书,经史子集都有所涉猎。偶然一次,他读到宋代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立刻被王安石那慷慨激昂的文字打动了,从此爱不释卷,并曾 9 次手抄这篇文章。王安石忧国忧民之情感染了他,王安石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所发出的改革呼声更时常在他的耳畔回响。从此,龚自珍就一直以王安石为榜样,大胆议论时政,主张改革变法,要求选报有用之才,革弊布新,富国富民。王安石的影响,使龚自珍的性格中增加了雄健高朗的一面,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因此而经常看到高言快语,并感受到他雄健恣肆的文风的吸引力。

此外,龚自珍还爱读屈原、陶渊明,李白的诗,贾谊、诸葛亮、柳宗元

的文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注观博览,好学深思,使龚自珍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才子。

这时候,他的才华和志趣开始有所显露。13 岁那年,塾师宋璠去参加科举考试,临去之前布置下来两篇作文,一篇《水仙花赋》,一篇《辨知觉》。龚自珍在所写的赋中称赞水仙花“一枝出沐,俊拔无双”,感叹它“端然如有恨,翩若自超尘”,并以水仙花自喻,寄托他不同于流俗的高洁情趣。在文章《辨知觉》中,他以寥寥二、三百字把知、觉二者的区别、联系言简意赅地点明,显示了他的才华。宋璠评阅两文,颇为称赏。

龚自珍自小所受教育不十分正统,而他又很顽皮,经常逃学。他极喜爱京师秋天高朗的景色,常私下从塾里逃出,溜进附近的法源寺里,四处转悠, 或找一个雅静处自个儿悠哉悠哉地读书,觉得“春色满秋空,不受秋束缚”, 快乐之极。当时他外祖父段玉裁的弟弟段玉立也住在北京龚家,他对小外孙龚自珍的学业十分关心,平常也爱与自珍在一起谈笑。听说自珍逃学,这位老态龙钟的叔公拄着拐杖,寻进寺内。龚自珍正在那儿玩得高兴,一个小和尚跑过来:“快跑,你叔公来找你了!”自珍一抬头见段玉立从石径上寻来, 赶紧挟起书向旁边一片竹林里躲去。段玉立见他逃入竹林,他颤微微地追进来。他怎能追得到这个十几岁的小外孙呢,而自珍边躲边藏,偶而还回头逗叔公:“我在这里!”一老一小就这样在竹林中追逐穿梭,老人见怎样也抓不住淘气的小外孙,不由得也笑起来。寺内众僧聚在周围围观,见二人追逐穿梭,都笑起来,并说老人如一仙鹤,仙风道骨,小孩龚自珍则像一只顽皮的小猴子。

随着年龄大起来,龚自珍一天天变得成熟,开始交结一批朋友。18 岁那年春天,他与浙江秀水人王昙相识了。王昙能写一手好诗文,擅长画画,而且极具江湖侠客风范,喜好谈论军事武术,常驾马纵横驰骋,引弓发箭,从不虚发,人称“慷慨悲歌,不可一世”,是一个有名的狂士。这时他已年届50,与龚自珍一见面交谈,发现二人极为投缘,遂成忘年交。王昙因怀才不遇,故诗文豪放奇肆,悲愤激越,龚自珍十分同情,也十分喜好他的诗文风格。与王昙交往,为龚自珍多愁善感的性情注入了另一种云游江湖的豪侠之气,他不久就学会了击剑,学会驾马如飞,在京郊与王昙一起纵马驰骋。所以龚自珍晚年回忆这段生活,写下了“少年哀艳杂雄奇”,“少年击剑更吹箫”,“少年奇气称才华”等诗句。

吟诗作赋,击剑吹箫,才华横溢,不拘成规的龚自珍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了,从此他即踏入社会,走上他那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