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盛景——八大处

八大处位于北京市西郊西山南麓,园内有灵光寺、长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庙、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8座古寺,“八大处”由此得名。

8座古刹最早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其中灵光、长安、大悲、香界、证果五寺均为皇帝敕建。

八大处公园是由三山环抱,古人赞曰“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又有云“香山之美在于人工,八大处之美在于天然,其天然之美又有过于西山诸胜”。

八大处的得名和香界寺

八大处地处太行山余脉,位于翠微、平坡和卢师三山之间,方圆332公顷,最高峰海拔为464.8米。三山呈环绕状,形似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形成了八大处特有的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这里的自然风景绮丽动人,四季风景如画。

春天,满山遍野的杏花、桃花、迎春和连翘等纷纷盛开,团团簇簇,煞是好看;夏天,峰峦叠翠,苍秀清雅,鸟啼鹃啭,流泉汩汩;秋天,10多万棵黄栌、火炬和元宝枫等各种红叶树种,秋霜过后,满山流丹,处处好看;进入寒冬,银装素裹,积雪凝素。

天下名山僧占多,西山早就有“五百寺”和“三百寺”的说法,逐步演变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梵刹林立,钟鼓相闻,最盛时期至少有42所庙宇。其中的八大处三山环抱,因保存完好的8座古刹而得名,又以自然天成的“十二景”闻名遐迩,古人称赞说道:

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

香界寺坐北朝南,占地近20亩。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门户重重,构造精良。全寺建筑依山取势,层层高趋,叠叠有致,其雄伟壮丽的寺容堪为八大处诸寺之冠,其丰富珍贵的内藏也不愧为三山之首屈。

香界寺创建于唐代,始称“平坡大觉寺”,后经历代重修,先后更名为“大圆通寺”、“圣感寺”和“香界寺”。

香界寺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天王殿、大雄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经楼。

山门殿面阔3间,汉白玉券门,檐下嵌汉白玉石额,上刻“勅建香界寺”5个丹漆大字,是乾隆帝御笔。殿中对塑的哼哈二将立像,戎装怒目,状极威猛,不失“金刚力士”的孔武。

进大乘门是一平展院落,院中有钟鼓楼左右峙立。此二楼均为重檐歇山卷栅顶楼阁式造型,高大精美,足以显耀“勅建香界寺”巨刹的威仪。

鼓楼下玉石围栏内是一棵古老的油松,数枝巨杈遒劲盘曲,枝叶交互分披于大乘门和钟鼓楼之上,有如苍龙闹海,状极雄奇,因而有“龙松”的美誉。

登上几级石阶便是天王殿,券门和槛窗都以汉白玉石精雕而成。殿内两侧列泥塑彩绘四大天王,面色各异,法器有别,形象威猛可畏。

迎面供奉手持“佛手”、阔面宽睃、笑貌可掬的弥勒菩萨坐像。此塑像源本于我国五代时期的一位高僧,真名为“契比”,人称“布袋和尚”。

传说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自称是“弥勒”的化身。广大中原地区寺庙中所供奉的“大肚弥勒佛”便是以他的形象塑造的。

天王殿北是大雄宝殿,面阔5楹,朱漆明柱,门窗雕饰着精美的三交六椀梭花纹样,殿中供奉着贴金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坐像。

大雄宝殿前有两通型制高大、雕造精美的石碑。东首石碑,龟座螭首,碑阳精刻康熙年间的《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的是《御制香界寺碑文》,此碑为乾隆年间重修工毕之后所立的。

大雄宝殿的西侧是一方青石巨碑,碑坐四周精雕着梅鹿海马图文,碑阳为“大悲菩萨自传真像”,菩萨的面部雕着胡须。碑阴为“敬佛”两字,两字大如斗口,庄严凝重,是康熙大帝的御笔。

据有关专家考证,“大悲菩萨自传真像”是典型的明代佛教雕塑艺术珍品,其艺术风格与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画一脉相承。

这幅雕像,采用的是传统的阴刻平雕手法,线条流畅,气韵传神。雕像头戴法冠,项佩璎珞,丰腮广额,唇续髭须,一派雍容华贵气象,这是观音菩萨的庄严法像。

碑的左侧还有一篇阴刻的行草诗文。字体隽秀酣健,是后来清代嘉庆皇帝的御笔。

据寺僧们传说,这通石碑是康熙皇帝发现的。当年,康熙帝来香界寺礼佛,行至大雄宝殿前忽然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眼前倏然浮现出了观音菩萨的音容,康熙大为惊诧,忙令僧众诵经礼忏,自己也连连念诵菩萨名号,好一阵才回过神来。

随即命人在跪倒之地挖掘,结果就挖出了这通碑,康熙更觉得灵验,于是即兴挥毫恭恭敬敬地写下了“敬佛”两字,为表深受佛法感化,便又为寺院取了个新名叫做“圣感寺”。

最后一层殿宇为“三圣殿”,殿内居中供奉着木胎贴金的西方三圣佛像。中见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右为两肋侍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大殿前檐下所置铜钟,是1671年所造的,院中两棵七叶树为明代所植,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过三圣殿,再上18级台阶便是藏经楼院。院中楼宇为后罩楼型制,正北面的藏经楼面阔5楹,上下两层,两厢配弄楼各6间,也为两层,楼宇间木柱梁枋彩画精美、鲜艳夺目。

院中有两棵七叶树分植左右,高大繁盛,据说是从西藏移植而来,弥足珍贵。楼东是一棵茎干古朴的玉兰树,传说是明代所植。老干古拙,旁出新枝,春著繁花,晶莹圣洁,叹为奇景。

藏经楼东面有一处古朴的古建群落,这便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俗称“行宫院”。行宫院院门西向,院内栏楯相接,游廊环绕,雕梁画栋,奇石兀立,超然意趣,令人目不暇接。

乾隆皇帝曾四度幸临香界寺和行宫院,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超绝的墨迹。

千年古刹香界寺以其巍峨壮丽的殿宇楼阁,博大精深的佛家风范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帝王显宦和文人墨客。他们不但频频往游,而且多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不朽华章。

明成祖朱棣的重臣,也曾是出家人的姚广孝说道:“平坡最幽胜,真学佛者所宜处,好游之士所必也。”

所以,他在《题平坡寺》诗中赞叹:

平坡杳杳挹西湖,径断樵行败叶铺。

泉落石河涤愈急,云归沙树远疑无。

夜堂风静纾帷幔,晓井霜寒响辘轳。

但得余生辞世纲,卷衣来此曰跏趺。

【旁注】

太师椅 我国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3扇、5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元宝 在我国的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呼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做金元宝,银锭叫做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

中轴线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我国是唯一一个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讲求中轴线的国家,而且成就最为突出。

钟鼓楼 我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贴金 一种古老的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中的青铜器上就出现了用黄金薄片的贴饰,至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贴金技术日臻成熟,而且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佛像寺庙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

螭首 又叫“螭头”,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龙头像。螭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螭首碑,大约出现于汉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

阴刻 我国传统刻字的一种基本刻制方法。阴刻是将字体的每一个笔画显示在平面物体下面的一种立体线条,呈凹形状,凸出来的字是阳字。阴刻线条凹凿的处理主要展示刀和刀之间的魅力,以刀代笔,将刀的痕迹和木制纹理的质感,很巧妙、很清晰地传递在了作品中。

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我国古建筑上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位期间,朱棣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北京紫禁城,组织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编修了《永乐大典》等。朱棣死后,庙号太宗,葬于十三陵的长陵。

【阅读链接】

据《法华经》说,观世音本为男性,他是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叫不珣。不珣和他的父亲、弟弟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观世音表明他“大悲”,观自在表明他“大智”。

菩萨有很多化身,能化现各种身相似“救苦救难”,化作女相只是其中一种。观音卧女相出现,大约始自南北朝时期。

我国佛教在隋唐时达至鼎盛,广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接引女性的菩萨,封建社会,女性闺房中总不能挂罗汉像,当然以胸垂璎珞,发髻披霰,秀丽慈祥的女菩萨为适宜。有人认为,女相观音的出现,说明大乘佛教不再认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如此依佛法而论,香界寺碑的留须观音线刻像也就虽特而不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