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和清末状元

雍正时,直隶总督李卫在此设立莲池书院,为直隶省唯一的高等学府。

莲池书院建于1733年,位于莲花池西北角,占地约五六亩,有门户与万卷楼相通。后来黄彭年请求直隶总督李鸿章将万卷楼划归莲池书院,供书院藏书之用。

贾辅当年建万卷楼就是为了藏书,但是他的藏书到清代初年已流散完了。

莲池书院建立之后,雍正皇帝御赐过一些书籍,直隶总督方观承也曾拨款购书400函。但是至咸丰年间,这些藏书大多散佚。

至光绪年间,李鸿章曾拨银1500两,购书33710卷,藏于万卷楼,使莲池书院的藏书达到历史顶峰。但好景不长,后来在一场劫难中被烧毁了大半。

莲池书院于清代末期开设“古学”,又招收日本和朝鲜的留学生,并开办东文和西文两学堂。由于都是名师讲学,加上统治者的重视,莲池书院的学生在清政府举办的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清代著名的金石专家毕沅曾在莲池书院学习,清代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就是在莲池毕业的。

莲池书院名声很大,以至于要求来学习的学者不绝如缕。由于书院容量有限,通常只能容纳四五十人学习、住宿,许多人只得失望而归。

1669年,直隶巡抚衙门自正定迁到保定后,莲池书院位于省城又是名师荟萃之地,所以备受统治者重视,莲池书院成了直隶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莲池在乾隆时改建行宫,为此对莲池进行了大修,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方观任直隶总督期间政绩突出,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1751年开始大规模兴建莲池行宫,共12景观,使莲池的发展达到全盛。

“莲池十二景”景名各有所据,大都根据一定的典故和景点特点而命名。濯锦亭在春午坡西南侧,南临荷塘。此亭的命名源出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末句“濯锦江边未满园”的前两字。

相传在杜甫成都住所旁边的浣沙溪漂洗织锦,能使锦彩更加鲜艳异常,所以叫“濯锦江”。濯锦亭为张柔部将乔维忠所建,建成后其侍女经常在荷塘浣纱,故参照杜甫的诗句起名为“濯锦亭”。

绿野梯桥在寒绿轩西,纵跨南塘上,建于元代,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孔石桥。为园内唯一的元代建筑,人称“白石桥”。

据《新唐书·裴度传》记载,唐代著名宰相裴度平定籓镇叛乱有功,晚年因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于午桥建别墅,取名“绿野堂”。

又据《旧唐书·裴度传》记载:

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穿山凿池,竹木丛翠,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

绿野梯桥命名即由此而来。其他景名也是依据历史典故和景点特点命名的。

后来的清代嘉庆、光绪和慈禧也都来过这里。在历史上,莲池无论是作为私人的别墅,还是作为御苑的行宫,都是严禁外人出入游览的。

在作为行宫的日子里,就是办事人员进入莲池也要携带特制的“腰牌”,经门吏验明之后才能进入,与进入皇宫的要求是一样的。园林为皇家独有和独享。后来,直隶督军曹锟的弟弟曹锐将莲池改为“古莲花池”。

莲池书院建成之后,培养了很多经天纬地的治世贤才,出现了很多状元,刘春霖就是其中的一个。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生于直隶河间府肃宁北石宝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考中秀才之后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十载,后成为乙酉科拔贡生,又以优贡生中式顺天府乡试举人,得以参加在礼部贡院举行的会试。

会考结束,刘春霖榜上有名,第一名的桂冠被广东朱汝珍夺得。

5月21日殿试在皇宫保和殿举行,一般仅考策问一场,时间一天,刘春霖与众贡生清晨入场,黄昏交卷,各阅卷官经过两天审阅,“读卷官”评阅试卷,挑出10份最好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名的名次。

24日晨,由皇帝主持,听“读卷官”讲读前10名卷子后,又将试卷呈送慈禧太后,这位独揽大权的西太后,对殿试文字重尚楷法,尤喜疏淡而恶乌方,她以自己的好恶定优劣。

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试卷之字圆润浑厚,稳重饱满,只是用笔太重。

慈禧看了,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猛震。因为他名字中有个“珍”字,顿时联想到被害死的“珍妃,而“朱”又是被清朝消灭的王朝统治者的姓,很是厌恶。再看籍贯是广东,又联想到洪秀全等搅得大清江山不稳的人物,她决不会再让一个广东人做状元来添乱。

于是,翻开第二份刘春霖的试卷,慈禧一看其字疏淡娟秀,先有几分喜欢,便仔细端详起来,并自言自语道:“刘春霖,春霖,春霖。”若有所思。

当时正值大旱,举国焦虑。刘春霖的名字使她想到“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认为这是吉祥之兆,面露喜色。看到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时,连连说道:“肃宁,肃宁,肃靖安宁。”

这正符合她刚刚饱尝八国联军之苦后渴盼肃靖安宁的心态。于是,她停止阅卷,拿定了让此人做状元的主意。

按清大代的典制,状元是要由皇帝御笔亲点的。慈禧为了避免众议,便下令送光绪皇帝点状元。

光绪当时已被她软禁瀛台,只能揣摸慈禧意图办事,由他点状元不过是走走过场,便点了放在最上面的试卷刘春霖。

这样,刘春霖被钦定甲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就在刘春霖金榜题名后的次年,清朝朝廷宣布“停止科考,推广学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出身农家的刘春霖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因此戏称自己为“第一人中的最后人”。

中状元后,刘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次年派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后来退隐寓居北平。

在之后的国家危难之中,刘春霖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世人所称颂。

【旁注】

科举考试 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代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盖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清代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文,后废除。

状元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在唐朝,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都必须先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所以也有状元之称。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直隶 我国旧省名。宋制,地方行政机构以州令用劲,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元不属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县,也称直隶。明清时期不属府而直属布政司的州称“直隶州”,后来特指河北省。

腰牌 古代的帝王宫殿门禁森严,朝廷军政臣吏、皇帝国戚以及当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必须持有出入证。腰牌就是我国古代官吏系在腰间证明其身份,常用作出入宫廷备查的通行证。历朝历代腰牌的质地、款式、规格、铭文等虽有所区别,但作用却是相同的。腰牌是从宋代开始的。

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也为取秀才。至唐代初期,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至宋代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明清时期,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殿试 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时期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慈禧(1835年~1908年),出身于满洲镶蓝旗的一个官宦世家,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后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成为1861年至1908年间实际上的清王朝统治者,光绪帝以后,开始尊称为“老佛爷”,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翰林院 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宋代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代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阅读链接】

李卫其实并非科举出身,而是靠出钱捐了个监生资格。他身体魁梧,身高2.2米,膀大腰圆,臂力过人。据说,他的两个鼻孔中间相通,麻子脸,而且麻点有铜钱大小。

李卫好习武,召兵设勇建营,专门练搏击拼刺之法。每当捕盗之时,李卫都要身披金甲,亲自登台指挥。李卫还向雍正主动请缨,要到军前冲锋陷阵,但雍正却批示说,这些事还轮不到你。

李卫秉性刚直,不畏权贵。他任户部郎中管理银库事务时,有位亲王的属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10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坚决反对,但亲王属下执意要收,李卫就将银柜抬到廊下,写上这是某某亲王的“盈余”,指明是非法收入。亲王闻此大惊,下令停收库平银。雍正也正是欣赏李卫的这一点,即位后才对他大加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