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亲拉故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无论是富庶还是贫穷,都给人一种特有的情感。那里有童年的梦幻,慈母的恩情;那里有父老的希望, 兄弟的纯真⋯⋯

大钢琴家肖邦说,他出国时携带的唯一贵重物品是家乡的泥土;炎黄海外游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也要归国探亲访友,有的千古后还要落叶归根⋯⋯人们对故乡怀有特殊的亲切感。交际中的攀亲拉故,就是借助这种美好的情感,去创造有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环境。

科·阿基诺总统访问我国时,首先抵达的不是北京,而沿着中国血流的菲律宾人当年曾经走过的足迹,直奔祖籍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在那里,拜访叔叔、祭礼祖宗,与乡亲攀谈。她深情地说:“我来中国不仅是为了国事, 也是为个人家事,因为我既是一国首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这个村庄的女儿。”女儿回娘家,娘家自然待以百倍的热情。科·阿基诺的重访故里,

为其成功访问北京,拉近了感情距离。

寒暄,攀亲拉故的珍品。它是熟人,尤其陌生人见面时的必要中介,似乎是上帝派来的隐身使者,能为人们搬走挡住视线产生的阻隔的山峦。寒暄, 更为分秒力争者赢得必要的准备时间、积聚进攻或是防守的力量,为交际双方驱走冬日的严寒。因此,寒暄并不是使人“寒”,而是给人“暖”。

采访陈景润的湖北记者也深谙此理,他们与数学家的夫人由昆寒暄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是我们湖北人,怎么普通话说得这么好啊?”(拉故中含赞扬,一举两得,更具魅力)由昆喜悦地回答:“是吗?我跟湖北人还是讲湖北话呢!”于是,双方都沉浸在“老乡”相识的愉快之中,话语自然多起来,气氛也轻松得多;这正是采访者所需要的。倘若语言生硬,由昆同志保持缄默,采访者怎么可能了解数学家的家庭生活呢?

异域一相逢,便胜却往日无数。在客地他乡,遇到一位“本是同根生” 的故人,多么令人激动。“你是中国人?”“是啊!”熟悉的乡音,将两位素不相识的炎黄子孙联在一起。

攀亲拉故,在一定场合和情景下,可使陌生变得熟悉,疏远变得亲近, 冷淡变得亲热,生硬变得柔和,拒绝变成悦纳,阻绕变支持。善于攀亲拉故的人,容易于产生共鸣,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它与互话家常同样直着缩短心理距离的作用。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亲与故,往往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地点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 而环境影响往往是制约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因素,攀亲拉故,正是在不同环境里选择了相同的“亲”“故”之景,自然地也就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