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预 习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再强调要抓四十五分钟课堂,向课堂要质量,所以未尝不可把课堂学习比作上战场作战,那么课前的预习也因此而显得必不可少。

课堂学习的一个特点是一个老师,多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讲授知识,老师不得不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水平来进行授课。这就是说,老师要取一个平均水平来对待一个班中水平高低各不相同的几十个学生,那么势必会使成绩好一些的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而成绩略差的同学感到吃不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使听课效率得到提高呢?只能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来解决了。预习就是要求每个同学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更有效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而在课前做的工作。

也许有的同学会认为预习是一种浪费时间而意义不大的工作,那么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在初中代数中我们要学到求和符号——

n

∑Xi (西格马),这是用来表示多个以自然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在自然数

i=m

取 m 到 n 时的和的符号。由于这个符号本身的规则内容较多又初次见到,所以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熟练的过程,但是它所在的这节课的大纲要求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用西格马符号来求和,这样就比单单懂得这个符号的含义要更进一步,懂得意义只是为主要学习任务作一个铺垫,所以老师不可能花长时间大力气停留在讲这个符号,而如果我们课下不预习,就会导致课上老师已经接着讲怎样代入数据并开始把重点放在讲求和的方法上时,我们仍在重复地记忆∑读西格马,Xi 表示以自然数为自变量的函数,i=m 写在下面表示“从 m”, n 写在上面表示“到 n”,等我们记住了这些,也许老师已快讲完了下面的例题,因为没作预习,上课未能抓住重点,在不重要但必不可少的内容上被羁绊,听课效率自然不高,如果这样的现象广泛地存在,经常的发生,我们优异的学习成绩将从何谈起?

我们前面也曾提到过一则一个月内补习两个月缺课,期末考试仍为全班第三名的实例。仔细想来:这样的成绩也无不得益于有效的预习工作呀!

由此,我们是不是多少体会了一些预习工作的意义,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为听课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那么预习工作有没有什么合理些的方法?怎样展开预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呢?客观地说根据各学科自身不同的特点,每门功课的预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我们仍不妨从异中之同说起。

首先,预习有时期性和阶段性,根据预习的时间和任务可分为阶段预习和课前预习,阶段预习是指在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之前展开的相对集中的预习,比如每年假期把下学期的课程预习一遍,每月之始可以预习一下这个月将要讲的内容,在学习新的一章知识之前把这一章预习预习。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许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相当困难,摸不着头脑,而突然有一天,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再看这些东西仿佛一夜之间就全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其实在于到了“这突然的一天”的时候,你的这部分和零落的知识的积累已达到了一种可以构筑知识体系的境界,你可以很好地把握每一部分知识与另一部分或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系。

继而进一步去掌握它,而我们何尝不能把这样一个顿悟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一下,提前到学习这部分知识以前,使你在学习时就能心中有数并很好地把握?这就是阶段预习的意义所在。由于这种预习内容多,跨度大,距实际学习的时间也相对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像课前预习那样细致、深入和具体, 而只是努力去把握全局,了解基本知识和理清思路,搞清结构,以能高屋建瓴地学习具体知识即可。课前预习则是指在距离实际课堂学习相对较近的某个时间把下堂课所要学的知识预习一下,这种预习的特点是:内容少而具体。这就要求我们去细致、深入而具体地进行这项工作,为的是为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扫清道路。这项工作一般是在学该课前一至二天的自习时间来进行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规律、技巧和步骤。当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宜,预习也是一样,但长期实践调查证明有一种方法常规而有效,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1. 通读新教材。这一步的目的是要大概了解一下信息内容和相关概况,

    即“主要是要讲些什么”“属于哪一范畴”。

  2. 细读教材,仔细分析。通读而大概心中有数之后,就应该逐字逐句地细读教材,与此同时找出基本知识点、基本思路、难点和自认为重点的地方,

    对于基本知识,该背的要背,该理解的要理解,基本思路除了要理顺之外, 还要尽可能再深一步地去挖掘,“为什么要这样下来”?“这样走的好处在哪?有没有不足之处”?“思路是否严密?有没有什么漏洞”?难点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它包括知识上的难掌握和思路上的不理解,难掌握的地方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要花功夫,而不理解之处就成为听课时的重点和关键。在预习中学着自己去找重点,在课上再与老师的重点对照一下。在学习中慢慢培养自己做事抓本质的能力,当然重点知识也是要花大力气去对待。

  3. 查找资料,解决难题,建立联系。我们知道,知识都是有系统性的,

    每一个知识点都和其它许多知识有着相关的联系,我们在预习中遇到一时难以理解之处,不妨通过查找资料来试图自己去解决。如果是因为前面的知识基础没学好,就去找与之相关的书,如果是因为与之有关的知识不够,就去以它为中心辐射性地扩充一下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如果英语基数词没学好, 最好就在学序数词之前再复习一下它,而在学时间的表示法时因为要用到六十以内的基数词,不妨也先看看它,这样做其实是在解决难题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知识信息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了方便这项工作的进行,我建议我们在书桌上支一个灵活书架把可能用到的书或笔记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而不要用完一册书放进书架再也不去看它。

  4. 作预习题。我们的课本或参考书内常附有一些随堂练习,这其实不妨作为预习题来做一做,预习得差不多了,除了自我感觉以外,究竟怎样呢,

    习题是最好的说明。这些与本节内容联系紧密而又难度适中的题目最适于考核预习水平,我们不妨让它们发挥起应有的作用来。

这样,整体的预习工作就结束了,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l)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毕竟我们的学习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没有必要在预习中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解决了,过尤不及嘛,如果把课上的任务全部在课下解决了,课上反而不是又松懈了吗?所以在预习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我们的时间、精力、本身的水乎及自学特点等来把握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进度,要为上课减轻负担又不是全盘托住。

  1. 预习时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如预习笔记就是一个极为有用的途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大脑的记忆是有限的,如果连哪是难点、哪是重点、哪部分与哪本书的第几页的什么内容有竹么样的联系也要用脑记,我们大脑的工作效率就一定会下降。所以我们应该拿起笔来,不懂之处画“?”,重点地方打“☆”,相关知识见

    B×P×(B—Book. P—Page) 来减轻大脑的负担,另外我们也可以把相关知识写在笔记本上,以利于上课随时看和以后复习时随时查阅,还可以把所做的习题也用一个本收集起来, 日后都会用得着。

  2. 刚开始进行时,不宜全面铺开,因为这毕竟是要用时间的,全面铺开至少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而依据各人特点,有的学科也许没有预习的必要,我们可以先从一两门功课开始,从自我感到最困难的或最感兴趣的科目开始,轻车熟路之后,再逐渐扩大科目,这应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前面我们说过,各学科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又需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进

行,下面就几门常见公共课具体的说一下。

语文:语文教材及语文的学习主要是由课文组成的,所以无外乎通读课文,查阅自己不理解或重点的字词,标记在书或笔记本上,然后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家简介,文章背景等,继而分析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抓住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最后作一下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要求背的段落或诗歌最好也能多读几遍或干脆背下来。

英语:单词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背会单词将为上课学习减轻一大负担, 如果时间不充分,不能完全背会,最少也应是熟读几遍,该查的查了,不会读的也注上音标。新一课的句型是什么,汉语意思如何,句子结构怎样,有无特殊的要求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文章也不妨读一读,语法也要看一看,再做几道题巩固一下数理化一类的自然科学是很讲究思路的,其中的概念、公式等不是重点但是基础,预习中要求理解而不要死背。关键看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例题的思路如何,能不能再展开或深入地想一下。

最后简单说一下节前预习,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看这课前的两分钟。课间休息一下,看快上课了,提前一两分钟走进课堂,拿出下节课要用的课本、笔记、作业本、文具,然后再浏览一下教材和预习笔记,看起来的确是件微乎其微的事情,但它对巩固课前预习的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对课上学习的帮助自然也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