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制的诞生
许多明星在升上灿烂星空之前,都是地位卑微的角色。电影产生于市井, 备受上流社会的轻蔑,所以一般演员走上银幕,也不愿意以真实姓名面世, 他们也没有想到日后做电影演员要比做其他演员成名快,挣钱多。他们通常是起个艺名。但也有例外者,比如法国喜剧明星——麦克斯·林戴,这位杰出的喜剧天才从 1907 年起,就正式成为百代公司的男演员。他乌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美丽的小胡子、雪白的牙齿,黝黑的脸膛,十分迷人。他塑造的绅士派头十足的“公子哥”形象,让欧洲观众为之倾倒。凡有林戴主演的影片,观众趋之若骛,百代为留住这棵摇钱树,不得不付给他年薪 15 万金法
郎,之后又增加到 20 万金法郎。
苏珊娜·葛朗台则是高蒙公司的女明星。她年方 16 岁就登上银幕,容貌标致、身材矫健,心地善良、性格活泼,表演自如而不失纯朴自然,成为当时法国少女的青春偶像。
精明的美国制片人起初不允许他的雇佣演员使用真名,害怕他们一旦出名难以控制和索取高价。然而观众的追星心理,又让制片商人认为有文章可做。制造明星的构想始自卡尔·兰姆利,1910 年,他通过别人散布与他新签约的女演员法伦绦·罗兰丝“死亡”的消息,接着又在《电影世界》杂志上刊登一则公告,说罗兰丝的死亡纯属公司的敌人散布的谎言,并宣布已安排罗兰丝小姐与她的经理人金白葛特在圣路易火车站与观众见面。当罗兰丝出现在火车站时,人群汹涌向前,向她欢呼祝贺,声势比一星期前的总统欢送典礼还热烈感人得多。也许,“包装”明星便由此诞生。
这一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破例给了一位已走红的女演员使用真名的权利和更高的片酬。明星产生以后,制片人为了影片的宣传和票房收入,开始挖空心思制造明星。人们很少把戏剧舞台的优秀演员称为明星。原因是这一方面的演员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舞台实践,才能担当重任,伟大的戏剧演员虽然才华出众,如劳伦斯·奥立弗,如梅兰芳,但他们绝非一夜之间名满天下。
电影演员则完全可能。葛丽泰·嘉宝是优秀的女明星,当她刚踏上好莱坞的土地时,仅拍过几部影片,瑞典电影大师莫利兹·斯蒂勒十分器重她, 带她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结果斯蒂勒大败而归,嘉宝却在美国一下走红。1926 年,她主演的影片《激流》在纽约上映后,连连打破上座记录,被影评家评论为“有闭月羞花之貌,演技超群,人品出众”,她还被誉为无声片中“安祥的女神”、“梦中公主”、“被烟雾笼罩的白衣少女”、“爱的象征”等等。电影明星成名于一夜的秘密,或许因为电影的本质是真实反映生活,要求演员只要保持原来的面目为最好,这也是小孩最能演得逼真,而老演员最怕与他们演对手戏的缘故吧。一批童星如秀兰·邓波儿、米奇·龙尼、裘莘·嘉伦,在 30 年代的好莱坞都获得了莫大的成功。
应该承认,明星也是天才,他们具有独特的气质、神秘感(可以制造), 磁石般的魅力和风范。20 世纪初,世界各地的观众还生活在 19 世纪的氛围里,黑白默片时代的明星却带给人们自由无忌的遐想和上个世纪的梦境。意大利裔的范伦铁诺凭他英俊的长相,成为影坛第一位白马王子。他饰演的多是虚构的浪漫人物,引起的却是一番真实的情愫和恋情。范伦铁诺不幸于 31 岁早夭,死讯传开,影迷们痛哭失声,甚至有两位年轻的小姐在他的葬礼上
自杀了。几十年后的 1977 年,英国大导演肯罗素拍了《范伦铁诺传》,饰演者是新一代的白马王子——俄国芭蕾舞舞蹈家努瑞耶夫,可想而知,这再一次掀起了影迷们的情梦。
到了 30 年代,在好莱坞渐渐形成一整套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后台,以“明星中心制(简称明星制)”为前台的制片体制,电影明星的名字成了一种价值体现,“明星制”也使明星成为制片商向广大观众推销的“系列化标准商品”。制片商之间还经常为争夺明星明争暗斗,这无形中又抬高了明星的身价。
30 年代以来的男影星,如卡莱·葛伦、贾利·古柏、克拉克·盖博、亨利·方达等等,到老年仍然很有魅力,被认为是男子汉的楷模。西部牛仔形象的化身约翰·韦恩,浪子型的道格拉斯·寇克和他的儿子——当代浪子巨星小道格拉斯,反英雄叛逆形象的詹姆斯·迪恩、马龙·白兰度、阿兰·德龙、贝尔·蒙多等等,更是叱咤银幕、豪气逼人。
女影星的类型也很多,且娇娆多变,丽泰·海华丝和玛丽莲·梦露,以娇艳、性感闻名影坛;嘉宝和黛德丽出生在德国,异国情调和个人气质,再加上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的精心塑造,使她们成为著名的好莱坞影后和神秘女星。有声片诞生后,推出了天生丽质的奥黛丽·赫本,端庄典雅的英格丽·褒曼和以演技著称的凯瑟琳·赫本,还有具有现代情调的女星简·方达,以及当代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等等。
这些闪耀在银幕上和影迷心中的明星,以他们卓越的才能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