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求生

寒区求生是野外生存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为许多外国军队所重视, 特别是特种部队和空军。美国阿拉斯加空军基地专门设有训练寒区生存技能的极地训练学校;英国空军在德国巴伐利亚高原腹地设有皇家空军冬季生存学校;印度空军在斯利加那设有丛林与雪地救生学校。生存学校通常每期训练 2-3 周,主要有课堂讲授,适应性训练,野外演练等,指导降落在大雪覆盖的山野中的求生之道。我国空降兵也曾在长白山区进行过寒区生存演练。本文从行、食、住、取火四个方面讲述一些寒区生存常识以供热爱山野的朋友。

冬季在山地如遇风雪、浓雾、强风等恶劣天气,应停止行进,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气候好转时再走。山地行进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疲劳时,就应适时休息。不要走到筋疲力尽才休息,这样在冬季容易冻死。正确的方法是走一段,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调整呼吸。此时最好是站着休息, 不要卸掉装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撑一根木棍,以减轻身体负重。不要坐在石头上休息,石头会迅速将身体的热量吸走。休息时手、脚要保持活动并按摩脸部。

雪坡行进不仅要注意防裂隙,还要注意不要蹬塌积雪。在冰面和积雪山坡交界的地方要警惕,此处积雪往往很深。攀登坡度很大的雪坡时,一定要两脚站稳后再移动。向前跨步,要用脚前掌踏雪,踩成台阶再移动后脚。如果不慎滑倒要立即俯卧,防止滑坠。在山谷中行走,应靠近山谷中心线以避免山坡滚石。不要接近雪檐,更不要在雪檐下行走,以免遭遇雪崩。

为了在雪地行走方便, 可以用树枝(最好是刚砍下来的树枝)做成“雪鞋,方法是将树枝用火烤成 U 形,再用绳子绑紧,套在脚上。穿着时应注意用绳子将脚尖和脚跟部位分别捆在前后横带上。绑扎的绳扣要系在鞋的上部或外侧。在松软的雪地上长时间行走时,要尽量跨大步,以缩短在雪地上行走的时间。行走时要先把脚往后稍退一点,再向上抬脚大步迈向前方。脚后退是使雪鞋前有活动余地,向前迈出时还可以起到拂去附雪的作用。走陡坡要用雪鞋缘踏坡,尽量避免身体偏向外缘。若雪冻结得十分坚硬,则可脱去雪鞋步行。冬季切勿穿过紧的鞋袜,鞋带也不能系得过紧。如果血液循环不通畅,双脚就会发冷,易冻伤。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有关教令中十分强调冬季应始终带一双备用的干袜子;1982 年 4 月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特种部队军官对战地记者的野外生存速成训练,也要求学会随时保留一双干燥的袜子。例如把潮湿的袜子栓在裤子里面,或者在夜间把袜子放在腿裆里,到早晨就干了。为了保持脚的温暖,有人曾将干辣椒放在鞋的顶部,据说能使脚尖有一种热感。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山林中生长着许多可生食的野果,如山葡萄(果可生食,其嫩枝条可解渴)、笃斯、黑瞎子果等;生长在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河岸沙滩的沙棘等,9 到 10 月份霜后成熟亦可采食。然而在冬季,寒区万物凋零,很难采集到可食的野果、野菜。但山林中的许多种树皮是可以应急食用的。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的密林中转战,总结出 3 月吃桦树皮,4 月吃椴树皮,5 月吃松树皮的经验。这些季节里的树皮不但无毒,而巨还有一种甜滋滋的味道。捕猎动物是寒区生存的手段之一。山林中野兔是较常见的捕猎对象。野兔机警沉着,通常伏卧,待人走近 20 米以

内才会突然跳起来逃窜。而空勤人员所配带的多是手枪,用手枪在 20 米距离以内,瞄准卧姿野兔的足部下沿均可击中兔耳。依笔者经验,左臂抬起弯曲成 45°角,肘尖指向目标方向,右手持枪,枪柄依托左臂臂弯内,可使手枪稳定,精确瞄准射击。一般来讲,手枪在一击未中后,野兔即开始奔逃,此时再打徒费枪弹。

雪后是猎兔的最好时机。大雪初降的第一天,野兔静伏雪下不动,由于兔子在雪下呼吸,它们头上的积雪形成一个鼠洞大小的通气孔。可用网捕可棍打。大雪的第二天,小兔和弱兔钻出雪窟觅食。大雪第三天夜间,所有的兔子都会出来活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兔踪,这是觅踪猎捕的最好时机。特别是雪深超过 40 厘米时,野兔奔跑困难,人用棍棒徒步就能追打猎获。

猎获的动物可切成小片穿在长 50 厘米的短木棍上在篝火的炭中烤。一般两小时后肯定能熟。烧石烤肉也是方法之一。找两块扁平的大石头(不宜用石灰岩)放入火中,一块叠在另一块之上,中间用小石块隔开,待石头烧得非常热之后,撤去燃烧的木柴,扫去石上的灰烬,把肉放在两片大石头中间烘烤。

寒区露营地选择应据避风,以及距水源近等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森林和灌木丛是理想的设营地。应避开易发生雪崩和易被积雪掩埋的地点,如避开崖避的背风处,因为这种地形风很快会吹积起大量的雪将露营处埋没。

冬季架设帐篷(空勤人员和空降兵可用降落伞搭成简易帐篷),在雪层薄的地区,应先将架设地点的积雪扫尽。在雪层较深的地区,若是暂时驻留, 可将雪压实、压平,使在冻结的地面上形成一道隔绝层。如果暂时不转移, 则应在雪地中挖坑埋设帐篷。这样可以更好地抵御寒风。在开阔地上架设帐

篷时,可在帐篷迎风面筑一道雪墙,既可挡风又便于生火。

积雪厚的地方可以掏筑雪洞以避风寒,适宜掏筑雪洞的地方往往是冲沟、土坑或山谷等积雪较深处。积雪在 1.5 米以上即可直接开口掏筑。积雪较薄的地方可以将雪堆积起来后开口构筑。雪洞一般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坍塌。洞口最好掏成拱形,开在避风之处。为防止冷风直吹洞内,开口后可拐一个直角弯。洞口掏好后,用雨衣或干草、树叶封闭洞口保温。但须留一通气孔。为确保安全,雪洞内一定要留一把铁锹或匕首,在暴风雪之后,可用以挖掘出口。在冰雪覆盖的开阔地,如无其它可利用的遮蔽物,可用压实的雪块或冰块,修筑—U 形雪墙,作为临时的避风之处。

时间充裕,可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挖一个可以栖身的“猫耳洞”,其形式与步兵的防炮洞大致相仿,不过面积略大。洞口应开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猫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内温度可比洞外高 12~20 摄氏度左右。

冬季露营,单人睡不如两人合睡暖和。将两人的铺盖加在一起会厚得多, 彼此还可以用体温保暖。无论是单睡还是合睡,都不能穿棉衣,那样会越睡越冷。最好是穿绒衣钻睡袋睡下后戴上皮帽,放下帽耳,前后反戴,以防冻伤头部。临睡前和醒来后,都应运动,以驱寒意。我国地学工作者杨联康在徒步考察黄河时,曾在隆冬季节在青海高原露宿。他宿营时无遮蔽,身上仅盖一件皮大衣,之所以没被冻坏,就是没有睡得过死,身上寒冷时,就起来稍加运动。

煮烤食物需要火,宿营取暖需要火,发求救信号也需要火。因而,野外生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取火的能力。猎手和探险家都是野外取火的高手。

火柴在野外生活中是不可少的必需品。当一个人迷失方向,或来不及在天黑之前到达宿营地时,一盒火柴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挽救生命。倘若火柴受潮,或没有火柴,有的猎人将枪弹的弹丸倒出来,然后用仅有发射药的子弹对准干燥易燃的枯草或纸射击取火。军人用信号枪弹可直接对准易燃物射击取火。此处,可用凸透镜(放大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易燃物取火。曾有这样的事例,一支南极探险队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一个圆形特大凸透镜,并用这个冰制的凸透镜利用阳光聚焦取火(详见本书 93 页”怎样取火”)。

燃点篝火最好的材料是桦树皮和油松。桦树皮的含油量达 30%左右,甚至在雨中仍能燃烧。北方猎人们常用的篝火有:

密木篝火,横入一根较粗的圆木,上面斜搭几根较细的木头,一边烧, 一边挪动。适用于冬季无遮棚的露营。星形篝火,把 5~10 根圆木的一头并拔如星形,然后一边烧,一边把圆木向里推。这种篝火热量大,西伯利亚的猎人甚至围着它在雪地上睡觉。长条形篝火,用两段约为人体长的圆木顺风叠放,边上打入湿木楔,防止圆木滑落。两木之间加撑子,留出空隙,以利燃烧。这种篝火燃烧时间长,几乎无须调整,适于冬季露营时取暖。